当前位置: 首页 > 碳中和 > 动态

建立激励支柱体系 加快增量碳减排进度

南方电网报发布时间:2022-07-15 14:42:27  作者:帅泉

  编者按:7月9日至10日举行的2022财新夏季峰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作了关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如何转型的演讲。在能源转型碳排放中,他特别关注增量与存量的关系,提出“进取型的减碳战略”,以政策激励措施加快减碳步伐。本报整理其发言内容,有删节。

  中国能源和经济的绿色转型应该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带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这也是我提出的“进取型的减碳战略”的主要含义。

  这套战略的经济学逻辑是什么呢?我认为,作为存量的传统高碳能源尽管有一定的减碳空间,但它的潜力具有累退性,越往后空间越小,难度相应加大,成本加快上升;另一方面,作为增量的低碳或零碳新能源,随着产量扩大、技术改进、成本下降加快,部分产品的绿色溢价由正转负,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减碳成本优势变得越来越明显,进而加快新旧能源比例转换进度。

  所以,实施“进取型的减碳战略”,要在稳住存量、保障能源供应稳定和安全的前提下,把重心转向更快扩大增量,对能够增加产出、促进增长的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产品提供强有力的激励,这些激励并不是个别措施,而应该是相互依存的支柱体系。

  一、要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增长型碳汇市场

  增长型碳汇是指利用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在获取相同产出的情况之下,与原有高碳生产方式相比,所减少或抵消的碳排放量。增长型碳汇市场可以和现有的碳排放权市场并存,现有市场主要任务是依据存量部分来减排,增长型碳汇市场则应该聚焦增量部分的技术创新。

  增量市场应该有相当强的包容性,既可以包括绿电等绿色能源产品,也应该包括其他行业和领域能够产生增长型碳汇的产品,比如钢铁、建材、化工行业等。实际上,已出现大量的新产品服务,在技术上是低碳甚至是零碳的,这样一种增长型碳汇也应该让它们进入到增量市场。

  此外,还可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进入增长型碳汇市场的产品,按照一定价格进行初次购买,然后转入市场流通。市场上的碳汇价格是对技术创新产品减排贡献的价值评估和报酬方式,政府可通过增加或减少投入市场的资金规模,相应调节激励创新的力度。同时,发展增长型碳汇应该符合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则,可利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和方法来规范流程、降低成本。

  二、形成区域自主减排责任体系

  增量优先的关键是要扩大对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而这一点又直接取决于减排责任体系的有效性,可以借鉴《巴黎协议》的原则,鼓励各地发挥主动性,提出既合乎本地实际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减排目标,与国家陆续出台的“1+N”政策体系相配合,形成省市区县和开发区等层面的区域减排计划,以及可追溯的减排责任要求。

  区域和企业要完成减排任务,有三个途径:一是自身直接减排,即硬减排,这是传统方法;二是生产增长型的碳汇产品;三是通过市场交易,多买增长型碳汇。这样的减排责任体系就可以动员企业持续强化对绿色技术产品的需求,进而带动增量扩大,加快转型。

  三、加快碳核算、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制度建设

  无论是推进增长型碳汇市场建设,还是完善减排责任体系,都有一个前提:要有一个合格的、管用的碳核算基础。而这恰恰是目前一大短板。

  在碳核算起步阶段,可自上而下把基本情况摸清楚,同时也普遍建立碳账户,包括企业和其他机构的碳账户,在企业中要推广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估,率先在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中形成稳定规范的评估披露制度,同时把更多的融资活动挪入绿色金融轨道,借助增长型碳汇,开发多种类型的金融产品。增长型碳汇市场上的产品应该是可以抵押、转让的,为绿色技术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

  支柱体系可率先在一些创新意愿比较强的省、市层面来进行试点,着力探索,取得成功经验后完善、提高、再推广,在全国层面来实施。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帅泉 综合新浪财经整理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