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没有天花板的舞台

水电基础局发布时间:2021-03-24 23:21:27  作者:王芳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科技攻关战中,谢武及团队用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使更多的人相信科技创新是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可以让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成功。

一个人的渴望:多一度的热爱

半透明、无味,看起来和水没有区别,摸起来却略带粘稠感就像果冻一样。没有华丽的外表,却蕴藏着化腐朽为神奇的能量,它就是公司最新研发的硅溶胶灌浆材料。

“与其他的灌浆材料相比,我们研制的硅溶胶灌浆材料,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环保无污染,成本还比较低”,科研团队负责人谢武介绍道。

完成这项创新材料课题可以说是披沙拣金,来之不易。紧贴行业需求,站在行业领先的战略高度,谢武带领他的团队攻破了环保型灌浆材料研发的一道道技术难题,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其研发的硅溶胶灌浆材料于近日荣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14个月,457天,5484个小时,8872组试验,从申报课题那天起,谢武及团队就一直坚守在科研室。

“我是学材料学的,来公司就是为了学有所用”“当我在科研上有新发现时,我做梦都在乐。”谢武说道。无论何时他对科研工作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

入职之初,便被分配到试验中心工作,虽不是专职负责科研工作,但行行相通,在这个平台上他积累了许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每天跟着同事们在试验室里乐此不疲地进行着各项试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发展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绿色环保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同样在施工行业也是如此。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引领行业发展,在对水玻璃类灌浆材料的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科研设计院以“绿色施工,环保建造”为理念,开发新型环保材料。

在试验中心工作的谢武,得知此消息后,主动申报创新课题。随后,科研设计院经过层层筛选,第一时间成立了一批青年为主的科研团队,谢武被推选为主要负责人,由此展开了他的科研生涯。

一群人的坚守:科研室成为“不夜城”

一天二十四小时,每天工作八小时。但在科研室有这样一群青年,即使是八小时外的“非工作时间”,他们也甘于科研室中的寂寞,始终埋头苦干。在他们的时间轴上,晚上9点可能是吃晚餐的时间,也可能是工作刚刚开始的时间。

较之施工业务内容,科研工作更细致繁琐,探索道路不可预期。查阅、整合、研讨资料,180天,他们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综合分析得出:在众多类别中,只有碱性、中性、酸性三种水玻璃类灌浆材料较为适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耐久性差,在工程应用中之只能作为临时性材料,不能解决长远问题。

针对发现的这个问题,科研团队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充分商讨得出两种解决方案:一是解决小分子溶出问题,二是替换原材料。为了不错失任何一次成功的机会,他们决定两种方案都尝试。针对现有材料缺陷问题,大胆提出设想  ——假设没有水,小分子便不会溶出。但事实证明这个设想是不成立的,灌浆工程不可能不接触到水。进而又想着用有机高分子材料形成保护膜组织小离子溶出,但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发现材料的粘稠度会上升,并且有毒性,成本也相对较高。

“因为之前对环保型灌浆材料课题的研究还不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需要研究克服的困难都很多。但是大家战斗的积极性很高,尤其是党员队员很有担当,团结协作攻克难关。”谈及团队初期并肩作战的场景,队员胡微感触颇深。

科研室里的激励:“不可能”成为“有可能”

“这么长时间了还没研究出个啥,也不知道这群人天天都忙些什么!”“这些人自不量力,非要挑战不可能的事情”……

研发期间,整个团队不仅要承受住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还有来自各方的舆论质疑。但谢武不为所动,他深知坚持是打赢这场硬战的最有力武器。

紧要关头,他们毅然选择第二种解决方案,及时与水玻璃类灌浆材料厂家联系,货比三家,顶住了各种“不可能”的质疑压力。经过90多个昼夜的研讨、试验,谢武带领团队硬是攻克了这个难题——选择了碱性小颗粒品种的硅溶胶来替换原材料。并且通过二次试验对辅佐材料进行筛选,终于配置成功了硅溶胶灌浆材料。

10个月的潜心研究,虽然攻克了一系列难题,研究成果得到公司领导的认可及赞赏,但由于还未通过耐久性试验,不能确定是否能很好地应用到各大工程项目中。

是知难而退还是勇往直前?很多人劝谢武:“任务已经完成了,能交差就行了,把精力都耗在这个课题上不值得!”

他坚定地回答:“科研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成果转化,把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作为一名党员,我更要迎难而上,冲在前。”

随后的日子里,他带着团队,不断向这个难题发起冲锋。彻夜研究解决方案,重新梳理研发步骤,每天记录日志定期跟踪最新动态。一切从零做起,经过三个月的耐久度试验,从而调整了固化材料,形成更致密的结构材料。通过数据模拟,表明硅溶胶灌浆材料各项指标趋于稳定,可用于长久性工程。

2015年10月15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现场,随着第一个灌浆孔钻孔完成,压水结束,晶莹透明的硅溶胶灌浆材料被缓缓地灌入地层,实现了浆材在地层的良好灌注,标志着硅溶胶灌浆材料首次在项目应用成功。

“那个场面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当试验成功的那刻,一切尘埃落定,那一刻感觉就像自己怀胎十月的孩子呱呱坠地。我和同事都不禁欢呼雀跃,大家紧紧拥抱在一起。”谢武粲然一笑,回忆道。

科研者的追求:创新永无止境

“我们研制的这种灌浆材料,与其他的灌浆材料相比,有着环保性、耐久性、经济性三大优势。尤其是环保性较强,可达到食品级,这是经过小白鼠、养鱼种草试验过的!”为了还原场景,谢武边说边比划着。

因具有粘度低、可灌性好、封堵涌水效果较好,目前这种新型灌浆材料已应用到山西大同、广东清远、老挝南欧江等各大项目,并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仅老挝南欧江一个项目,便为其增收1亿多元。并因此荣获了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建发曾多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提升品牌。要站在行业前沿,快速有效响应市场需求,抓住标准、工艺和质量、效率等关键环节强化科技攻关,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好局、起好步,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无疑是源头活水,更是“第一动力”。

从被忽视、被否定到被认可、被尊重,科研道路上,谢武及团队经历过太多“酸甜苦辣”。然而,他们在与挫折的一次次博弈中,拼出了自信和实力,打出了特色与品牌,诠释了共产党员敢于担当、砥砺奋进的优秀品质,是“以科技创新提升品牌”的生动实践。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有多远,人生就有多远。科研是一个真正没有天花板的舞台,给予像谢武团队等科技工作者更多的可能性。

虽然硅溶胶灌浆材料研制成功了,但是科研室的灯光还在彻夜亮着。夜深人静时,谢武及其团队仍旧扎在科研室,在紧张的试验中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在攀登科技高峰的路上砥砺前行……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