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 > 专家观点

崔友平:全面理性看待中国新能源产能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发布时间:2024-05-23 11:49:36  作者:崔友平

  核心观点

  “中国产能过剩论”是西方“中国威胁论”的变体,其目的是为实施保护主义寻求辩护,以遏制打压中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阻挠我国产业发展。

  在美国大选之年,一些政客抛出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认为中国在电动汽车、锂电池等领域的巨大产能,对美国企业利益构成挑战,最终将冲击世界市场。5月14日,美国再度对华发起新的关税战,对价值约180亿美元的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等加征关税。这些做法的结果是会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阻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拖累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美国消费者也终将成为输家。

  中国新能源产能现状、原因、趋势分析

  近几年,以外贸“新三样”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产品成为明星。中国新能源等绿色产业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实现快速发展,产品在全球市场广受欢迎,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首先是技术和市场竞争的结果。从20多年前开始,中国企业就在新能源领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和产业布局,形成了独有的技术优势。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中国新能源产品通过市场充分竞争和技术创新迭代,实现了新能源在产能与价格上的优势。其次是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合作的结果。由于中国新能源产品性价比高,比较优势明显。中国出口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价格,低于欧洲本土同类车型,但仍高于国内售价。再次是绿色发展的要求。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契合了全球绿色转型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今年3月全国新能源汽车月度碳减排量首次突破900万吨。过去10年,中国对全球非石化能源消费增长贡献度超过40%。最后是产业支持的结果。以产业补贴政策引导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通行做法。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严格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合理合规。

  当前,全球产能布局是市场规律和经济全球化共同作用的客观结果,是各国自身比较优势下开展分工合作、优化要素资源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不存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从市场需求来看,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测算也显示,为了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全球光伏发电装机累计容量在2030年至少要达到5400GW,是2023年全球总装机量的近4倍、我国总装机量的约9倍。显然,当前新能源产品的全球产能还远未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从产能利用来看,近年来,中国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在产能利用率上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仅占全国产量的不足15%,而德国生产的汽车75%用于出口,韩国生产的汽车70%用于出口,日本生产的汽车50%用于出口。作为全球分工日益细化的汽车产业,讨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问题本身就是违背规律和现实的。可见,无论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无论从总量上还是结构上,中国都不存在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过剩问题。

  “中国产能过剩论”的本质

  “中国产能过剩论”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

  “中国产能过剩论”其本质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为抹黑唱衰中国,炮制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诬称中国以“过剩产能”冲击世界经济,歪曲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正常的经贸关系。多年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以新能源产业为例,美国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为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提供约3690亿美元税收激励和补贴。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最多可获7500美元补贴,但整车必须在北美组装,且不得包含任何由“受关注的外国实体”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这是赤裸裸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产业政策,不仅针对中国,也引发了欧盟、日本以及韩国等其盟友的强烈不满。实际上,“中国产能过剩论”是西方“中国威胁论”的变体,其目的是为实施保护主义寻求辩护,以遏制打压中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阻挠我国产业发展。

  “中国产能过剩论”也是为了赢得大选的需要。美国把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国家安全化、泛工具化。为了赢得大选,自特朗普宣称“如若当选将向中国加征60%的高关税”后,拜登政府也迫不及待地打出“中国牌”,打着中国“产能过剩”的幌子,以中国没有完成所谓的301调查报告条款为由,提前对中国加征了更高的关税。美国把产业、产能与政治及安全挂钩,来全面加税和打压中国,从而赢得大选的举动昭然若揭。

  正确认识产能过剩,有效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供需、竞争原理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对产能问题要立足市场经济规律客观、辩证看待。

  产能过剩是指产能供给大于需求,实际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的状态,其中可以划分为周期性产能过剩和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周期性产能过剩是指随着经济的衰退,部分行业由于需求萎缩而表现出产能的相对增加,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由于需求量逐渐增加而造成产能的相对减少。非周期性产能过剩是指受经济周期以外其他因素影响的产能过剩,其中又可分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时造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和受体制及政策影响扭曲市场供求关系时的体制性产能过剩。从产能过剩的定义及上面的分析来看,目前中国显然不存在所谓的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常态。生产过剩,即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阶段,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时,一方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目标,这必然迫使企业生产存在着无限扩大的趋势,致使市场的发展落后于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有其自发性和滞后性的弊端,容易产生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一次到位。因为市场经济无法合理解决个别企业投资、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投资、生产盲目性之间的矛盾,因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可见,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认为,从供给角度看,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马克思还提出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的观点。这一理论为消除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思路。凯恩斯在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论,包括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经济周期的实质是无效供给过多、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无效供给过多与有效需求不足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可见,产能过剩或者需求不足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普遍现象。

  从目前来看,虽然中国新能源产能并没有过剩,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新能源产品的比较优势决定其仍将是市场上的俏货。全球碳减排进程带来的巨大需求,也将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市场经济本身有一个平均利润率规律。按照马克思的竞争价格决定理论,竞争包括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内部的竞争,是指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各个企业之间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这种竞争表现为各个企业努力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通过价格战,打击竞争对手。当生产同类产品的多数企业普遍采用最新生产技术和设备时,就会引起整个生产部门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使这类商品的利润率下降。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企业之间为了获得更加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资本的自由转移,即资本从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它包括原有企业实行转产生产利润率较高的产品,或是新的资本直接投向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通过资本的转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和生产规模会发生变化,必然引起供求、价格和利润率发生相应的变化。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持续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整利润率趋于平衡,所有的生产部门都能获得大体上相等的利润率,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才会趋于停止。我国的新能源产业,随着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加剧,虽然一开始会获得超额利润,但也必然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因此,我们要加强产能预期引导,从现在开始就要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跨界跟风,防止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出现投资“潮涌现象”。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主任、教授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