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 > 专家观点

荣晨 孙学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 是市场化因素作用的结果

中国经济时报发布时间:2024-05-22 10:43:21  作者:荣晨 孙学工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是国际分工和市场化因素作用的结果,根本上是来自于我国技术领先优势、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市场化竞争形成的比较优势,而非美国等宣称的是政府补贴的结果。

  核心观点:

  在全球亟须实现能源绿色转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速还远低于实现气候目标所需的大背景下,任何谈论新能源产能过剩都是伪命题,只会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团结和努力,创造将个别国家和企业的商业利益置于全人类共同利益之上的恶劣先例。

  美西方以“产能过剩”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本质是遏制打压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是赤裸裸的经济胁迫和霸道霸凌。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全球对新能源的需求巨大,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纯属伪命题。

  全球对新能源的需求巨大

  第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亟须能源绿色转型。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明显,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生态危机。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2015—2022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8年,与1850—1900年的世界平均温度(即“工业化前平均温度”)相比,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高出约1.15℃,全球地表和海洋温度上升加剧了极端天气和气候异常现象。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而能源又是其中主要排放源,占比超过80%。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2年达3.21亿吨,增幅为0.9%,达到超368亿吨的历史新高。尽管大多数国家都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但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实际情况看,距离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甚至1.5℃的努力目标仍存较大差距。要想实现1.5℃的温升控制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并在2030年较峰值水平下降约43%。要实现这些气候目标,深度能源转型必不可少,加速发展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

  第二,全球对新能源的需求远大于供给。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来衡量,当今世界面临的关键问题不是新能源产能过剩,而是严重短缺。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 NA)发布的《2023年世界能源转型展望:1.5°C之路》指出,到2030年,每年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新增装机容量必须达到1000GW以上,才能将能源转型保持在1.5°C轨道上,而目前新增装机数远低于此,2023年仅为其一半左右。IRENA同时指出,为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2050年前全球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需求分别达到81亿千瓦和140亿千瓦,目前缺口仍很大。全球新能源产业正从“孕育期”转向“成长期”,离“成熟期”还有相当距离,在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全球对新能源的需求远大于供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第三,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纯属伪命题。在全球亟须实现能源绿色转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速还远低于实现气候目标所需的大背景下,任何谈论新能源产能过剩都是伪命题,只会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团结和努力,创造将个别国家和企业的商业利益置于全人类共同利益之上的恶劣先例。中国新能源产能首先且主要是满足中国国内需求的,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到全球新增装机的一半。在此基础上,中国通过以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方式向世界上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新能源产品,推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其合理性、正当性不容置疑。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是市场化因素作用的结果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是国际分工和市场化因素作用的结果,根本上是来自于我国技术领先优势、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市场化竞争形成的比较优势,而非美国等宣称的是政府补贴的结果。

  第一,技术领先优势。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率先进行产业布局和持续研发投入,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领域技术处于全球前沿。比如动力电池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从液态锂电池到半固态锂电池,从充电一次续航1000公里的麒麟电池到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800伏高压碳化硅平台,充电速度更快、安全性能更高、续航里程更长。再如光伏电池片平均转换效率位于全球前列,光电转换效率由2010年的16.5%提高至2015年的20%,再上升至2023年的25%,光电转换效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发电成本下降7%。此外,2023年7月,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第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优势。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已形成200多个成熟的产业集群,系统性优势突出。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已拥有涵盖从材料研发、工程设计到制造管理、总装集成的全产业链。中国具备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能够满足“新三样”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和零部件,并可提供具有竞争力的高品质产品,推动产业快速上规模、上水平。当前“新三样”领跑出口,是供应链企业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结果。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配套体系既包括传统的车身、底盘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网络,也包括新兴的电池、电控、电驱动系统以及电子产品和软件的供应体系。在长三角地区,“4小时产业圈”已形成,即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

  第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相较于某些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光说不练,中国不仅设立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还制订实施了实现目标的路线图,扎实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截至2024年3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5.85亿千瓦,同比增长26%,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2.9%。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之和突破11亿千瓦。2024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6367万千瓦,同比增长34%,占新增装机的92%。由此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装备市场,规模经济优势十分明显,加之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近十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了60%和8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在另一重要的新能源领域——新能源汽车,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900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规模经济优势也十分突出。

  第四,市场化竞争形成的比较优势。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是高度开放、高度竞争的领域,政府不保护落后产能,企业只有建立自己的技术与性价比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充分的市场竞争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带来活力,促进技术迭代、降本增效,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比如光伏行业在我国已经历了多次企业倒闭潮,国际能源网的数据显示,1999—2018年,中国因为竞争激烈被迫关闭的光伏企业高达2744家,这些公司的平均寿命仅为2.6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已有众多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但也向特斯拉等外资厂商敞开大门,各类企业在配置、价格、服务等方面展开立体化激烈竞争,带动全产业链加快突破发展,技术含量高、用户体验极致的产品陆续推出。其中,特斯拉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比重超过1/3。

  全球能源转型需加强国际合作

  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普遍共识,碳达峰、碳中和正引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能源变革,需要依靠国际社会在技术、产业等方面大力开展国际合作。

  第一,深化新能源技术合作。科技创新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智能发展的第一动力,能源技术链和现代科技链有机分散于全球各国,没有哪一国可以拥有全部排他性的完整能源科技力量。瞄准能源革命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各国应加强能源基础研究以及与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加强氢能、储能、第四代核能、可控核聚变技术、智慧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

  第二,加强新能源产业合作。新能源产业是全球化产业,需要加强国际分工协作和高效协同。各国应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和产业国际分工的客观规律,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合作。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积极推动与各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低碳发展合作,推动构建公平、稳定、包容、便利的汽车贸易环境,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全球低碳发展。

  第三,促进标准和法规协同。要实现全球碳中和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快新能源的应用普及。各国应以更开放的姿态,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升级、供应链的畅通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宽松的政策和更稳定的市场。各国应推动形成互相认可的碳排放、碳足迹核算体系。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积极与各国加快新能源相关标准制定,为创新技术应用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分别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副处长、副研究员,主任、研究员)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