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 > 专家观点

王信茂:纪念中国电力工业140周年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2-06-15 09:21:04  作者:王信茂

  在我们满怀豪情奋进新征程,举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的时刻,今年7月,我们将迎来中国有电140周年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让我们共同对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做一简要回顾。

一、简要历程

  回顾中国电力工业走过的140年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旧中国的67年和新中国的73年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

  (一)旧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极其缓慢

  1879年,中国上海公共租界点亮了第一盞电灯,随后1882年由英国商人立德尔在上海创办上海电气公司,建成中国第一家发电厂,装机容量仅12kW,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由此诞生。但是,中国电力工业从这一天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处于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经历了辛亥革命前的清朝、民国初期、抗日战争等长达67年的军阀混战、外强入侵、战争破坏、外国资本控制和制约,在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下,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大地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苦难之中,全国经济状况十分落后,中国电力工业虽起步不晚,但步履蹒跚、发展道路坎坷。到1949年解放前夕,电力工业是一个落后、弱小、破碎的“烂摊子”,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84.86万kW、发电量43.10亿kW.h(不含台湾,下同),人均用电量不足8kW.h/人,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位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旧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了电力工业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没有国家独立,没有民族解放,就没有国家的经济发展,更没有电力工业的进步。

  (二)新中国电力工业实现飞速发展

  1949年~1978年 初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三年恢复时期、“一五”到“五五”中期。新中国的成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党和政府把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先行工业和基础产业优先发展。老一辈电力职工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鞠躬尽瘁”的精神,开拓着中国的电力工业。在此阶段,虽受到“大跃进”、“反右倾”等“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总的来看,党和国家发展电力工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党中央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坚持初心和使命、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及时总结和吸取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广大电力干部职工,坚守工作岗位,排除干扰,维护电力生产建设秩序,使电力工业仍然获得了较快发展。1959年,我国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哈尔滨热电厂并网发电;1974年,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全国形成了l7个220kV的跨省区电网或省网,并且在1972年建成了第一条刘家峡经天水到陕西关中的330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并形成西北电网的330kV网架。与此同时,建设了东北、上海、西安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东方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以及平高和许继等输变电设备基地,并积极研制国产发电设备,逐步形成配套齐全的电工设备制造体系;组建了各类电力科学研究机构、组建了六大电力设计院、八大水电设计院和十几个大型工程局,培养出了一大批有觉悟、有能力、懂技术、会管理的各级电业领导干部和数以万计的职工队伍;兴办了一批高等院校、专科学校、技工学校、夜大等,为电力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

  到1978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21万kW,发电量达到2565.5亿kWh,人均用电量上升到260kWh/人,分别是1949年的30.9、59.5和32.7倍。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位居世界第八位和第七位。电网也初具规模,建成了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23207km、变电设备容量2528万kVA,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显著作用。

  1978年至今 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全国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从“六五”到“九五”时期,改革开放有力地促进了电力工业发展。改革开放最初十年间电力改革重点是解决困扰电力行业多年的“缺电”难题,以及缺电环境下的安全、可靠供电问题。党中央部署实施了多种形式集资办电的电力投融资体制改革、多种形式的电价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以筹集建设资金为导向,通过集资办电、利用外资办电、征收每kWh 2分钱电力建设资金、实行多种电价等措施,以及适应集资办电和节约用电的电力法制建设,解决了由于办电资金不足导致的全国严重缺电问题,有力促进了电力工业快速发展,l987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kW。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壮大,党和国家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政企分开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了改革。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提升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10%。1991年浙江秦山核电站和1994年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相继建成投入商业化运行,结束了中国大陆长期无核电的历史。从1996年起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同年开始实现全国电力供需的初步平衡,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全国性严重缺电局面,得到了基本扭转。1996年底,国务院决定组建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工业部与国家电力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两套班子、一套人马运行。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撤销电力工业部,实行政企分开,将电力工业部的电力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行业管理与协调职能移交给中电联,平稳实现了电力的政企分开。

  从“十五”到“十二五”初期,电力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进一步推行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构建政府监督下的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为目标的电力体制改革,对国家电力公司进行拆分和重组,组建了五大发电集团 、两大电网公司 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成立了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实现了厂网分开,打破了电力行业垂直一体化垄断模式,强化了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电力行业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监管机构依法监管、企业自主经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服务”的电力体制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了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发电侧竞争态势初步形成,电力建设出现了跨越发展的局面。中国水电、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分别于2004年、2010年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12年,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万kW的三峡水电站机组全部投产;电源结构逐步向绿色发电倾斜,2012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比重达到28.5%。电力行业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与部署,积极实施煤电“以大代小”、“上大压小”政策,加大二氧化硫治理和节能减排管理力度。2009年,中国电网规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500kV已成为区域电网和各省级电网主网架,750kV成为西北电网主网架,基本建成了“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三峡输变电工程的全部投产,促成了以三峡电力系统为核心的全国联网格局。我国自行研究开发建设运行的1000kV特高压交流和±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中国电网建设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都己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1年,随着青藏±400kV联网工程的投运,除台湾外,实现了全国联网。同年,中国发电量跃居世界第一。通过两轮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理顺农村电力管理体制,2012年全国实现村村通电,部分网区还实现户户通电,以省为单位实现了城乡各类用电同价目标,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

  “十二五”中期到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电力工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成为我国能源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按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思路,明确 “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框架,推进“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2020年9月,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通过这一轮改革,现已基本建立了独立输配电价体系;电力交易机构全面组建完成,实现交易机构管理运营与各类市场主体相对独立;售电侧放开稳步推进,初步形成多买多卖的市场竞争格局;电力市场建设成效初显,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电力市场初具雏形,2021年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45.5%。

  电力行业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展现了全新的发展面貌。2013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15年光伏装机总量超过德国位居全球第一。同年全面解决了无电人口用电问题。2016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国。2017年,三峡水电站成为中国第一座累计发电量突破1万亿 kWh的水电站。截至2021年底,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3.8亿kW,年发电量83768亿kWh,人均用电量5885kWh, 分别是1978年的41.6、32.7、22.6倍。全国电网 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82.6万km,变电设备容量47.7亿kVA,分别是1978年的35.6、188.7倍,全国已投运15交18直特高压线路。中国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规模、能力、装备水平上均已居世界先进行列,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73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伴随着新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电力工业实现了从弱小到强大、从落后到先进、从局部城市到覆盖全国的巨大发展,一个规模宏大、技术先进、管理完善的中国电力工业体系已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一)电力综合实力跻身世界前列,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中国已建成独立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形成了规划、设计、建设、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和用电的完整产业链。电网规模、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以智能电网、特高压、清洁能源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电力工业,成为全球电力发展的领先者。中国电网实现了除台湾以外的全国联网和户户通电,成为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运行电压最高、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安全运行纪录最长的特大型交直流混合电网。

  中国电力企业经营规模、发展质量、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向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不断迈进。截至2021年,在世界企业500强名单中,入围的中国电力企业共有12家。电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施“互联网+营销”服务等措施,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全国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达到99.865%,其中城网99.945%,农网99.835%。电力综合实力跻身世界前列,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电力结构向着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方向加速调整,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突出贡献

  我国电源结构持续优化,由以煤电为主向清洁能源发电加速转变。2021年,水电、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分别为3.56亿kW、3.3亿kW、3.1亿kW,均居世界第一,核电装机5326万kW,居世界第三、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由1949年的8.82%上升到2021年的45.4%,电力供给更加绿色高效。

  火电装机容量13亿kW,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由1949年的91.18%下降到2021年的54.6%。煤电已成为中国工业体系中排放达标率最高的行业,电力行业对完成国家减排任务贡献最大。近100%燃煤电厂实现除尘、脱硫、脱硝,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9.7亿kW,煤电污染物排放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控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21年,6000kW及以上燃煤机组平均供电煤耗率由1949年的1130克/kWh下降到2021年的降至302.5克/kWh,电网综合线损率由1949年的23.35%降低至2021年的5.26%,居同等供电密度国家先进水平。电力结构不断优化,持续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方向迈进,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三)电力科技高速发展,推动中国从电力大国走向电力强国

  中国电力行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和重点装备的研发,实施科技创新示范工程,电力科技得到了高速发展,推动中国从电力大国走向电力强国。

  超超临界常规煤粉发电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空冷技术、二次再热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轮机组单机容量达百万千瓦,水电行业在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设备制造各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掌握了风力发电关键核心技术,在低风速、大容量机组开发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光伏发电组件技术和产能居世界前列;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其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8%以上,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核心装备都己实现国产。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首台机组由中国自主研发,目前是世界唯一投入商业运营的第四代核电机组;电网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新能源接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装备制造能力,建立完整的特高压技术标准体系。中国主导制定的特高压、新能源并网等国际标准成为全球相关工程建设的重要规范。

  (四)电力发展成果惠及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动力

  电力行业始终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传承发扬电力行业独有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电力的需求为己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用电、贫困人口用电作为电力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快推进电力民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户户通电,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了人人有电用。为客户提供“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在大气污染防治、农网改造升级、城镇配网建设、光伏扶贫、疫情防控等重大民生用电行动中取得重要成就。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在“获得电力”方面全球排名第12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电力发展成果惠及全国人民,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五)电力国际合作水平不断提升,成为中国国际合作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中国电力行业国际合作全方位深化,行业企业影响力显著提升。电力企业实力增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来”发展到目前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倡议,在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及输变电等领域全面推进国际化发展,实现了能源资源、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和流动;电力企业积极投资众多国家电力项目,建立贯穿资金、技术、装备、标准、管理等各环节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电力标准国际化工作,在特高压、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相关标准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发起成立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搭建共商、共建、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三、几点启示

  回顾中国电力工业140年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着很多的启示。电力工业的发展不仅要遵循—般的经济规律,还必须遵循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这对促进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仅个人体会,略谈几点启示。

  (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党中央坚持全国一盘棋,协调各方,通盘优化资源配置。针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每个五年规划(计划),中共中央都提出制定建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制定了一系列能源电力发展战略规划、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愿景,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出实施措施,以战略规划统揽全局。 电力行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走出去”、“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一带一路”倡议、“双碳”承诺等战略部署和“能源工业的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电力适当超前发展”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坚决执行国发[1985]72号、[1987]111号、[1996]48号、[2002]5号文件、中发[2015]9号等等文件精神,积极主动地实施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和农电体制改革等各项重大改革。“集中力量办大事”,出色完成了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等一大批重大电力工程项目,使电力工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电力工业的全面领导,筑牢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治保障,更加注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电力工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回顾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改革是推动电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党中央的统筹谋划下,电力改革和开放的每一步推进,都是以促进电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电力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不断解放电力生产力的进程。电力体制改革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把握改革方向、时机和节奏,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电力管理体制。在电力改革与开放的进程中,要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安全、稳定的关系。电力行业经过一系列重大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极大地解放了电力生产力,提升了电力服务保障能力,促进了电力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电力工业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倡议,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诸多国家电力项目,实现资金、技术、装备、标准、管理等各环节国际合作。大力推进电力标准国际化工作,积极参与电力行业国际组织工作,中国电力工业的硬实力、软实力和话语权全面提升。

  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继续破除妨碍电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进电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我们坚持全面扩大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电力合作与竞争,不断提升电力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开放包容、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互利共赢,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以及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人民。

  (三)要坚持电力适当超前发展

  电力工业要适当超前发展,是电力工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电力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行业,是公益性、基础性工业。电力工业是国家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产品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电力供应不足,会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产品本身的生产、输送、使用瞬间同时完成,不能大量储存,因此,保持充足的生产能力至关重要;电力工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电力从规划、设计、施工到投产运行需要较长建设周期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电力要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这已为国内外电力工业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较长时间处于缺电状态,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电力法”明文规定,“电力工业应当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超前发展。”

  面向未来,随着中国电气化水平的提高,电力需求还将保持增长态势。电力工业必须充分发挥电力发展规划的协调引领作用,确保电力适当超前发展,仍然是今后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四)要坚持“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的方针

  党中央、国务院早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中分别提出“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明确“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能源建设以电力为中心”的方针。

  电力是一种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和最清洁的二次能源,各种一次能源都可以转换成电力,电力又便于集中、分散、传输、控制和转换成其他形式。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要求改变传统能源系统建设以单一系统的纵向延伸为主,能源系统间的物理互联和信息交互较少的路径和发展模式,构建综合能源系统,即在一定区域内的能源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整合区域内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等多种能源资源,实现多异质能源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规划、优化运行、协同管理、交互响应和互补互济。这样可以在满足多元化用能需求的同时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进而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储量大、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油气资源相对匮乏的国情,决定了应将电力平衡作为能源平衡的重要支撑,构建以电力为中心的综合能源系统,把发电作为一次能源转换利用的重要方向,把电网作为能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平台,把提高电气化水平作为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根本举措,促进一次能源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合理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保障。

  (五)要坚持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电力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其他行业发生事故,影响是局部的,电力事故会危及整个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危及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基础产业的地位和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电力工业必须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中国电力工业在发展过程中,特别重视电力系统安全,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安全管理机制;锻炼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使得电力系统没有发生影响全局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恶性大面积停电事故,保障了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的强劲需求。中国高度重视核电安全,先进三代核电技术逐步实现大规模应用,保持了良好的核电安全记录。

  随着分布式电源、微电网、智能用电、电动汽车、储能的快速发展,配电网从无源网成为有源网,潮流由单向变为双向、多向,电网运行控制更加复杂。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安全对电力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此,电力系统安全问题应与时俱进、常抓不懈,以讲政治的高度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抓好安全事故的防范工作,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改革、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为了防止电力系统发生稳定破坏、电压崩溃、电网瓦解等恶性大面积停电事故,电力工业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调度。要推动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加快储能电站建设,增强电网动态调节能力,提高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的适应性。要强化安全稳定标准,继续完善继电保护、过载切机切负荷稳控装置、低频低压失步解列装置“三道防线”,实现故障监测预警、准确定位、快速隔离、有效处置,抵御严重故障冲击,防范大面积停电风险;要加强电力系统安全综合防御,优化电网运行模式;强化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防控,有效防范“网络攻击”。

  (六)要坚持电力结构调整

  中国电力工业在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始终坚持在国家宏观政策和规划(计划)引导下,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和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极大改变了电力工业传统的落后面貌。在电力结构方面,调整了发电、输电、配电之间的关系,在大力发展电源的同时,高度重视电网的建设,使输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得到极大发展;在电源结构方面,积极开发水电,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安全发展核电,有序发展天然气发电,加快煤电转型升级,不断提升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逐步向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方向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持续坚持电力结构调整,逐步解决和完善发展中各种结构上的矛盾问题,才能使电力工业真正得到高质量发展。面对气候变化、生态问题的严峻挑战,中国必须实施能源转型、加快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在能源供给侧实施清洁替代,能源消费侧实施电能替代,形成清洁主导、电为中心的能源格局。从能源发展趋势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消费增量的主要来源。中国煤电正在由传统的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电源,逐步转变为提供可靠容量、电量和灵活性调节型电源。随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入推进,电网作为能源转型的枢纽和平台作用更加突出。风电、太阳能发电、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放电等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需要不断加强电网智能化水平,建设数字电网和能源互联网,大力推动多能协同互补,实现发电与用户需求双向响应,促进能源余缺调剂和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电力系统将逐步发展成为适应新能源高比例接入、新型用能设备广泛应用,集成先进输电、大规模储能、新能源友好并网、源网荷储互动、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具有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开放共享特征的电力系统。

  (七)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新中国电力工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创造、创业”为根本途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电力建设为主战场,以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为依托,从变革体制机制入手,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开展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工作,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取得了一大批卓越的创新成果,使得电力工业在装备、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水平迈入世界电力强国行列,在清洁能源发电和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促进电力结构调整、促进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有力的技术保障。

  实践证明,通过企业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逐步确立和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形成企业战略管理新模式,提高企业信息管理和资产运营管理水平,在安全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才能适应现代科技、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和严峻挑战,才能真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力量,形成电力行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强大软实力。

  (八)要坚持在电力行业内部、上下游产业间统筹协调发展

  坚持在电力行业内部、上下游产业间统筹协调发展,是保障能源电力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要处理好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关系,要加快清洁能源开发,推动清洁替代,通过控制总量、优化布局、调整定位,推动煤电转型发展,实现提质增效;要处理好电源开发与电网建设的关系,加强电力发展规划对电源电网规划的协调,切实发挥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重要作用,加强受端电网建设,提高安全承载能力和分布式电源接入能力。要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持续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进东部地区城乡电网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电网提档升级、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改善。要加强电力市场化条件下,发、输、配、售与电力用户各环节之间的沟通协调,确保运转流畅,避免产生区域性、时段性电力供需紧张问题。

  要坚持煤电运协调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条件及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状况,决定了我国煤炭生产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越来越集中、跨区输送规模越来越大、用于发电的比例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因而煤电运问题是直接关系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和稳定性、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整体社会效益的战略性问题。煤、电、运不协调常常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正常生活的制约因素。因此,一定要在电力发展规划中高度重视煤电运综合平衡问题,并与煤炭、交通部门的发展规划相协调,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要加强煤、电、运的协调,建立以价格为导向、政府监管的协调机制,避免出现煤、电全行业“暴富”、“亏损”现象,确保电煤、煤电的有效供应。

  (九)要坚持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

  中国能源资源有总量丰富、人均拥有量较低、分布不均衡等特点。对于电力工业来讲,一方面能源资源开发不充分不协调,电力供需紧张局面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社会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能源浪费现象。因此,电力发展应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把节能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遵循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经济增长对能源投入的过度依赖,限制不合理的电能消费需求,实现存量减量化、增量高效化和节约生活化。加强电力需求侧响应,大力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促进电力、燃气、热力、储能等资源通过电网实现互联互通,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实施提高电气化水平的终端能源替代战略,鉴于中国常规能源资源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以电气化水平提高和电能替代为主要方向推进终端能源替代更符合中国国情,并有利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加快制定落实节能优先的保障措施。完善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激励政策,改革完善能源价格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作用,实施能效标准、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加强节能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综合资源规划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等市场化节能新机制,推进节能服务产业化发展。

 

  我们隆重纪念中国有电140周年,回顾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使我们对取得的成绩倍感骄傲,对我们的发展经验倍感珍贵。回顾历史更是为了更好的迎接未来,展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力工业的美好前景,我们更感到肩负的历史重任。作为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力工业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促进电力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成就和贡献。


  王信茂:曾任北京西北勘测设计院副院长;能源部及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电力工业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司长,国家电力公司计划投资部主任;国家电力公司动力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电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原国电动经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顾问。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