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一颗纯粹“科技心”,三十二年“江河情”

水电十四局发布时间:2022-07-29 10:49:58  作者:杨小兰

纯粹,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用一辈子的坚守去践行初心,是对技术热爱到极致的珍护,更是三十二年在大江大河中淘洗的高尚品格。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品性自高洁。三十二年,王红军从澜沧江、大朝山、小湾等大型水电站,到金沙江乌东德、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心怀“国之大者”,奉献国之重器,为漫湾、大朝山电站提供技术支撑;创新小湾电站地下厂房开挖技术,破解小湾电站出线长斜井开挖及滑模混凝土施工难题;打造乌东德水电站“地下开挖工程中的万花筒”美誉;破解两河口水电站地下洞室通风散烟难题;打造两河口水电站地下厂房岩锚梁开挖“岩石之肩的雕刻杰作”;开创高海拔高寒冷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大规模免装修混凝土应用先河……科技之路,如星河璀璨!

初心矢志不渝:有一个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小时候,谈到自己的理想,我就梦想着要成为科学家”,王红军侃侃谈道。

现任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1416联合体副经理兼总工程师的王红军,是一名优秀的正高级工程师,是水电建设行业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他的“科学家梦”早已在水电建设的足迹中实现。 

迢迢江河水,巍巍青山里。彩云之南的风早已和川西高原的雪做了约定,一路兼程。从澜沧江到金沙江、雅砻江,山高水长,从漫湾、大朝山、小湾水电站,再到乌东德、两河口,一个个大国重器,王红军与大型水电站之间的缘分就是这么深厚。三十二年的时间,王红军如折多山上坚毅耸立的雪松,默默扎根在水电建设施工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水电建设者的价值与追求。“一线建设者,搞水电技术,必须要沉到一线,像种子一样在一线的泥土中汲取无尽的养分,这样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半生水电旅,王红军也正如他自己所说,在一线的土壤中成长成才,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着自己的科学家梦想,用一生去坚守追逐。

1990年,王红军大学毕业后便进入水电十四局,正式成为一名“水电人”,从事水电建设技术工作,这一入行,便是一生的使命与担当。

依山傍水,天南海北,王红军博览山河的美丽,也为建设美丽山河贡献自己的技术力量。从一名技术员到技术负责人,再到副总工、总工程师,王红军将一腔热血与激情全部投入到水电建设的技术工作中。作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人,他依托两河口地下厂房施工,不断攻克各种技术难关,实现了高海拔高寒冷地区三百万级水电站地下厂房精细开挖与优质建设,开创了国内免装修混凝土大规模应用的先河,主持实施的《复杂地下洞室群智慧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荣获中国爆破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荣获四川省重点工程劳动竞赛优秀建设者,2018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022年获评“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完成国家或省级工法2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8篇,这些荣誉与成绩的背后,是对王红军三十二年扎根水电建设的无声褒奖,更是一名水电建设行业技术工作者最是坚韧不变和矢志不渝的初心。

“进入十四局,成为一名水电建设行业的科技工作者,也是实现了我的科学家梦,一辈子纯粹的热爱奉献给水电建设事业,我感到高兴。”谈到水电,回望梦想,王红军的眼中闪着星河般的光亮,读懂,那便是最真诚的热爱。

清澈的热爱:精彩跌宕科技路

浩荡澜沧江,纵贯横断山脉,带着高山冰雪的纯洁,奔赴向前,在大理南涧县与临沧凤庆县交界处汇聚成清澈的湖泊——小湾水电站。

继长江三峡的又一大型水电工程,小湾电站承担着澜沧江中下游河段水电梯级开发“两库八级”中第二级和“龙头水库”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西部开发和“西电东送”的重要工程。

以“水电劲旅”、“地下铁军”声名远播的水电十四局承担电站引水发电系统和导流洞工程。小湾电站主厂房在地下开挖,最大高度84.88米,犹如犹如30层楼高的地下宫殿,且中间没有一根柱子,开挖支护的技术难度极高,稍有不慎,便容易出现坍塌等事故。

事异则备变,面对小湾电站引水发电系统巨大规模的近百条地下洞室群开挖,技术支撑尤为重要,王红军深思后尝试将厂房优先边导洞开挖方式调整为中导洞优先开挖方式,并创新采取了薄层开挖、随层支护方法。面对厂房下游侧挖空率近百分之七十的尾水管,采取了错距同步、先浅层支护、后对穿锚索施工,创新完成了倾角32度的出线长斜井开挖及滑模混凝土施工难题,其成果荣获了省部级二等奖,尾水调压室球冠及五岔口开挖安全稳妥,均被业主评为“样板工程”。主持开展的导流洞闸门下闸封堵做到一次成功、滴水不漏,为电站提前一年发电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他后来主持的两河口水电站1号和2号导流洞闸门能成功下闸封堵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经历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及导流洞工程六年的施工磨练,王红军真正成为了地下洞室群施工的行家,完美蜕变为扎根水电一线的优秀总工,同时也为乌东德、两河口水电站攻技术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璞玉经过打磨,终会闪耀出璀璨的光芒,一个纯粹得近乎没有“杂质”的科技工作者,潜心钻研,只为技术,只为工程,这样澄澈的热爱,终有所获,必有所得。

2011年,王红军调任公司乌东德水电站项目总工程师,面对这金沙江上的大国重器,王红军再次用“精巧绝伦”的水电建设技术展现了以水电站建设“发家”的水电十四局在特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中的领先技术与水平。

乌东德水电站右岸三条导流隧洞洞径高、跨度大、相隔近,岩层极薄、特碎、地质复杂多变,且特殊地质段超长,被专家称之为“地下开挖工程中的万花筒”。“地质条件特殊,岩石破碎,当时我们都开玩笑说是‘烂洞子’,岩石破碎到什么程度,岩石就像米粒堆积起来一样,随便拿个铁锹挖一锹都会掉下土渣”,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红军记忆尤深。要在如此“脆弱”的地下开挖三条特大隧洞群,王红军深知其中的挑战,神经弦不敢有丝毫的松懈,责任重大,但对王红军而言,这更是人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次珍贵经历。

为破解开挖难题,从工程开工之初,王红军带领他的技术团队制定了数十种开挖支护组合方案,每天深入施工一线,随时提供技术支持,以确保第一时间解决任何突发状况。“组织信任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再苦再累再危险我都要保证完成任务”,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坚毅勇敢的信念。他超前分析开挖支护对策,勇于探索,不畏艰险,三年多攻克了大跨度特殊地质条件下洞室群快速开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持完成的《大跨度特殊地质条件下洞室群快速开挖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一个大型水电站到另一个大型水电站,王红军始终相信,“技术先行”,只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才不负实践的一次次检验,关键时刻的“螺丝钉”绝对不能出现任何的问题。严谨、细致,这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品质,更是“一丝不苟”的热爱。

高原风雪路:蝉联七届的“优秀总工”

雅砻古渡,悬崖江城,川西高原的深山峡谷,雅砻江奔腾蜿蜒,澎湃向前的战歌,在春夏秋冬的四季时而铿锵激昂,时而低沉悠长,娓娓讲述,是又一段精彩的华章。

四川甘孜,全国第二大藏区,地处海拔三千米的川西高原,雅砻江在群山中孕育了丰富的清洁能源。作为藏区在建和投资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两河口水电站的建设,令无数水电人“磨拳霍霍”,更寄托了藏区同胞纯洁的期望。

2015年5月,作为两河口1416联合体第一批进场人员,王红军在接收到上级指示时,立即整装待发,从云南奔赴甘孜,迅速带领技术、测量、施工管理人员查勘地质地貌,结合现场实际,与大家集思广益,详细规划施工方案,悉心制定施工组织措施,攻克国内高海拔高寒冷地区三百万级水电站高地应力地下洞室群开挖难题。

“两河口引水发电系统工程其场内交通复杂,洞中开洞,相互交错,工作面多,埋深大,出口少,通风散烟难度极大,且洞室埋深大,从地表进入三大洞室顶拱部位最短距离也有三千多米,工人们每天从洞室工作出来,鼻子里嘴里全是黑黑的灰尘,只能戴上防毒面具,我们称为‘猪鼻子’,但是高原本身氧气稀薄,地下更是呼吸困难,解决通风散烟问题迫在眉睫。”作为项目总工,凭借从事水电工程施工积累的技术经验,王红军通过实地考察,反复认真研究,制定了优先着手打通五条竖井以改善通风、从最近地表向隧洞送气、将污浊空气从掌子面抽出、将地下厂房通排风形成循环系统的方案,极大的改善了洞室空气质量和施工环境。爱琢磨的他提出喷雾降尘的构思,带领技术人员运用喷雾器原理,将施工用水通过压力泵进行加压后,形成一道水雾幕墙,缩短了爆破后通风散烟时间,得到了监理、业主的高度赞扬。

通风散烟问题的解决为三大洞室的开挖创造了“清澈”的环境。为提升三大洞室开挖进度、质量安全,王红军带领技术团队对开挖方案进行了优化。根据断面尺寸和围岩类别与同类工程对比,他提出了开挖方式如果采用半幅错距开挖效果会更好,施工功效会更高,施工安全更有保障的构想;主变室超前主厂房和尾调室开挖有利于对穿锚索提前施工,能够及时抑至岩体爆破松弛及高边墙应力变化,保障施工结构安全。起初,设计、监理对此不以为然,他坚持自己的判断,主动与相关各方对接沟通,科学论证方案的合理性,最后用实践证明了半幅错距开挖方法经济节约、安全可靠、质量优良。

地下厂房岩锚梁是电站机组安装及检修设备桥机运行轨道承重永久性建筑物,对于整个引水发电系统工程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岩锚梁施工又是一项综合性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十分考验施工单位的技术能力与管控能力。王红军围绕“高地应力、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壁吊车梁精雕细刻的开挖技术、厂房岩壁吊车梁免装修镶边镜面混凝土施工技术”开展技术研究工作,通过过程调整开挖爆破方案,执行“一炮一总结、一炮一研判、一炮一设计”,坚持开挖似雕刻的理念,严格控制开挖体型,实现了岩锚梁开挖爆破半孔率达到了96.9%,岩面不平整度5.1cm,平均超挖4.6cm,主厂房岩壁吊车梁混凝土浇筑实现了镜面效果,开挖质量达到国内同类型地质条件下领先水平,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院士等专家的一致好评。

“中电建1416联合体承建的引水发电系统免装修混凝土施工一直以来是两河口水电站最亮丽的‘名片’”,两河口引水发电系统免装修混凝土获得了国家设计大师杨泽艳高度赞美。在攻克高海拔高寒冷大型电站引水发电系统大规模应用免装修混凝土难题上,王红军再次用高度专业的技术,优化配合比、创新工艺功法,打造了电站免装修混凝土的又一标杆。

高原风雪路,辛勤不与歌,一个默默奉献的“水电兵”朴实而内敛。扎根藏区,奉献两河口的七年时光里,王红军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业主、监理、设计的认可与赞赏,连续七年获得两河口管理局“优秀总工”荣誉,这份荣誉的获得,于王红军而言,也是七年时光的浓缩印记。

“惟正已可以化人,惟尽已可以服人”,这是王红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教导“三千桃李”最朴实的一句话。这位在大江大河、高山峡谷中闯荡了三十二年的“水电老兵”,将全部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水电建设技术研究,也为水电行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技术兵”,他们,也正沿着王红军当初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漫漫求索在技术的征途。

“我们水电人,就是江河的儿子,我们技术兵,就是国家的螺丝钉,祖国建设好了,我们也倍感骄傲自豪”,话不多说,但真挚的情感早已在字里行间流露。涛声澎湃,江河无言,这份热爱,便是日复一年又一年……


 王红军(左三)在两河口水电站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