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一带一路故事】今年,这里的红柳花特别红

水电十五局发布时间:2023-06-20 14:51:59  作者:宋婷 王国荣

水之于新疆伊犁,意味着绿洲、牧场、丰收和财富,它是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

伊犁河从天山而来,在山间崛起的一座水库,从乡间连起条条渠道,到处都流淌着欢快的歌。进场伊犁水库工程两年多,中国水电十五局建设者兴水利筑大坝,为农牧民送上清泉,让红柳花在枝头绽放。

精心谋划,奏响和谐之声

2021年6月28日,伊犁水库工程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来自十里八乡各个村落的农牧民群众来到现场,挥舞红旗,唱歌跳舞,送上祝福。

项目经理对水库工程覆盖的父老乡亲庄严承诺,要加快推进工程建设,让父老乡亲们及早受益,促进伊犁地区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这次开工仪式成为了誓师大会,成为了电建人与少数民族同胞一家亲,共同推进工程建设的起点。这一天,施工人员迅速进场,拉开了施工的序幕。

由于征地拆迁涉及面广,政策性、时限性、群众性都很强,项目部周建军作为征地拆迁队的“大队长”,每天奔走在大山里,逐家逐户深入开展宣讲。

协调工作既要熟悉政策,把握尺度和原则,更要灵活地运用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征地拆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每到一户都详细了解村民意愿要求,耐心细致地进行沟通,认真做好信息登记,妥善解决村民和被拆迁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政策是红线,不能突破,更不能违反政策,我们要在政策范围内为百姓争取最大利益。”征地拆迁的队长周建军在每次例会上对工作人员说。

项目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解决了村民的一个个后顾之忧。得到了村民的全面支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防洪,每天三月份到九月份山上的积雪融化之后都会对下游造成洪涝灾害。建设者修建临时河堤,让下游农田不至于受到更大的危险。

农业灌溉,优势更加显著,不管是汛期还是枯水期,大坝都可以对农田进行灌溉,不仅抗旱减灾还保障了粮食安全。

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是水电十五局融入新疆发展大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就近雇佣当地村民,灵活的工作方式使得他们在农闲时间可以来工地打工创收,改善生活条件,在解决当地就业的同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熟练技术工人,为助力乡村振兴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心系民生,变焦点为亮点

新疆伊犁水库工程位于新疆伊犁州霍城县。该地区属于大陆性温带气候,光照丰富,冬夏季温差大。

春季温度回升快但不稳定,秋季温度下降迅速,温差较大。平原丘陵区干燥少雨,而山区夏季多阵性天气和暴雨。降水量的垂直分布在山区明显大于丘陵平原区。每年三月至九月,山上的积雪融化会给下游地区带来洪涝灾害。而这座水库将起到防汛灌溉的重要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水资源。

然而,该工程也面临着供水渠道穿越左岸坝址的限制。其中长度约为57.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约为29.0公里。切德克苏河发源于天山支脉科古琴山南坡,北抵科古琴山,南至伊犁河。

项目建设者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面对当地农牧民的期盼,组织召开支部党员大会,研究解决群众用水问题的方案。

“想要解决导流洞工期和下游牧民农田灌溉问题,唯有改渠才能实现双赢,为此需要在下游加设一个临时泵房,放置4台抽水泵进行抽水,并将经过料场的渠道进行修改,使其绕过料场后再输送到原有渠道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项目负责人王宁远说道。

2021年9月1日,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导流洞开始进洞作业。

为了让当地群众早日实现用水,建设者们连续五天五夜不停歇作战,终于赶在农田灌溉前将渠道恢复正常。

导流洞出口在渠道修改后,也不再担心洞顶有渗水情况,现场施工区域也扩大了一倍,工人们干起活来也更加顺手,料场在后期的开采过程中也更加方便,为导流洞贯通和上游围堰填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国电建帮我们牧民建水库修水渠,现在我们有了水,再也不怕天干啰”周边的牧民一边用清水洗手,一边表达感激之情。

2023年5月下旬,沿着这条古老河流的下游一路走来,如同在绿色的长廊里穿行,河岸上长满了茂盛的胡杨、芦苇和大簇大簇的红柳。沿岸的老乡说,今年这里的红柳长得格外的密,枝头刚刚开放的红柳花也特别红。

智慧筑坝,建设精品工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说起“头雁”,不得不说说伊犁水库项目那些逢山开路的先行者,他们扛起岗位重任,面对矛盾迎难而上,是当之无愧攻坚克难的“生力军”、精通现场的“活字典”、敬业履职的“排头兵”。

“这个项目是我工作后的第一个项目,到达工作现场,眼前的场景让我和新来的同学惊呆了。这里周边人烟稀少,大风来了沙尘吹得睁不开眼,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没有房子,老师傅就带我自己建活动板房,甚至自己还学会了电焊、维修搅拌机,成了工地上的多面手”。项目技术员徐朝说。

2023年3月截流成功后,大坝主体施工正式开始。

“这项重大民生工程投资大、功能多、惠及面广,不论条件怎样健康,我们都要把它建设好,让它早日造福伊犁人民。”项目负责人说。

适应艰苦的气候条件容易,但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这项建设规模大、投资大、施工条件复杂的工程,工程建设与管理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道难关。

为此,项目部设立工程管理部门,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在数字信息技术加大投入力度。随着水库工程的推进,自动、远程、移动、便捷的管理与控制技术,为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各环节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

在大坝主体填筑区,施工人员赵正强驾驶着自卸车靠近磅站时,交通杆自动升起。经过地磅瞬间,磅房监控屏幕上显示全部重量、车辆自重及所运砂石料重量。从磅房出来,智能化加水系统自动启动喷淋功能,不同气温条件下需要往砂石料上喷洒多少水,喷淋系统的感应器可自动调节。

在大坝施工作业过程中,提前布设线路及信号放大器,作业人员佩戴智能安全帽,通过内置智能芯片,可以追踪作业人员在作业面上的行动轨迹,定位其所在作业部位,便于人员统计及安全管理。

近70年的筑坝经验加上高科技的“智能施工”,水电十五局筑坝先锋实现了“镜面基地”“无缝大坝”,率先走在了水电工程建设智能建造2.0时代前列。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忠实地记录着每一个奋进者的步伐。现在的伊犁水库大坝在水电铁军的呵护下加速“成长”。水电十五局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建设精品工程、优质工程,把天山的清泉送进千家万户,持续助力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