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在“后建筑时代”崇实求新

水电十四局发布时间:2022-08-09 12:16:04  作者:潘文娟

晴空万里,银白色的飞机划过蔚蓝色的天空,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平稳降落。

水电十四局副总工兼公司科技部总经理杨元红走出舱门,闷热潮湿的空气迎面扑来,从26℃的昆明到34℃的深圳,高频次的往返已经让他习以为常。

项目上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着他——《双圈环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施工技术》,这个成功运用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的中国电建首个国家级工法,将再次运用于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中。

30余年来,杨元红先后参与或主持了广州抽水蓄能电站、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云南元磨高速公路工程、河南洛阳西霞院反调节水库等重大水利水电及公路工程建设。主持了世界首例双圈环绕无粘结预应力砼施工、世界先进的双护盾TBM进行25公里长引水隧洞施工等,获得了近50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创新成果、工法以及创建鲁班奖工程先进个人、促进治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突出贡献、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个人等多项国家、省部级荣誉称号。

杨元红说自己成为了一个“斜杠60后”——从技术员到项目总工、总经理,从科技工作者到管理者、专业技术带头人,从项目部到总部再到项目部——话筒在手中,舞台也越来越大。

高山峡谷,战广蓄衣履铿锵 

距离广州市中心120公里的粤北山区,沿十余公里的盘山公路而上是海拔800多米的广蓄上水库。这里青山环绕,气候宜人,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地散布其中,上下水库宛如两块翡翠镶嵌在迤逦的群山之中——这是如今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广东省唯一的高科技旅游AAA景区。

时光流转到1990年秋天,距离水电十四局凭借完善的施工组织、先进的施工设备、合理的工程报价,还有当时鲁布革工程的影响,从对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包揽了广蓄电站的全部主体工程,已经过去了2年。

这一年,广蓄工程进入了施工高峰。23岁的杨元红从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来到了广蓄,参与到公司历史上第一批“远征军”的战斗中。

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广蓄电站设计建设在广州从化一片人烟罕至的高山峡谷之中,总装机量240万千瓦,一期工程装机120万千瓦。承建广蓄电站,水电十四局面临着三大难点:   

一是规模大工期短。鲁布革电站装机60瓦千瓦,工期是7年,广蓄电站工期仅有4年多,相比起国外同类别电站的工期也缩短2年多;二是工作量大、施工条件差。全部土建工程需完成明挖土方265万方,洞挖石方70万方,坝体填筑90万立方,浇筑砼40万立方。电站施工初期,道路不通,水电不通,通讯不通,工程边准备边施工,每年雨季连续的降雨给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三是技术复杂,责任重大。工程地处蚀变岩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稍有不慎,塌方、滑坡随时可能发生,加之高水头、大断面钢筋砼岔管,引水斜井及高预应力灌浆、抽水蓄能可逆式机组安装调试等新技术、新工艺都具有极大的挑战。

作为工程技术员,杨元红和同事们一起挑战着极其艰苦的生活、施工环境。在被封闭的上水库,他们靠人抬马驮把工程所需的设备、材料以及施工人员所需的生活用品运到指定地点;就地取材,伐竹盖房,砍柴为薪,搭起了一座座简易的“家”。白天与烈日抗争开挖大坝基础,修建环库公路和进水口,夜晚点蜡烛、烧明子、用电筒,与无处不在的蚊虫战斗,在竹棚的周围燃起篝火驱赶蝇虫,在高山峡谷中开起“篝火晚会”。

他们体验着施工一线的高危。在被称之为死亡之谷的斜井施工中,他们和参建者像蚂蚁搬家一样,天一亮就三五成群走进大山深处,顶着爆破还未消散的硝烟,踏着没过膝盖的泥浆,冒着隧洞内塌方落石的危险,日复一日奋斗在施工第一线。

他们研究革新着施工技术。斜井施工运用“阿里马克爬罐”,每班两人站在笼子里,笼子固定在洞顶的轨道上,在笼子里打炮眼、装炸药;排风洞遇到了蚀变岩地带(干燥时如铁,遇水则化浆),采用了减少岩体开挖后裸露时间,及时进行喷锚支护和二次喷锚安全处理的办法,大幅度提升了施工效率;为加快进度,斜井砼衬砌采用了全新方式,以钢筋砼一次衬砌代替钢筒及砼两次衬砌,在全国斜井施工中首开先河。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仍记得特别清晰。广蓄是公司当时最大的项目,而我第一次看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图感觉很奇怪,线很直,但是有些地方又觉得断断续续的,感觉不像尺子画的,更不像手画的,最后才知道,是用筷子画的。施工地点距离广州市区不远,不是买不到一把尺子。当时广蓄的节奏很快,再加上电脑还没有普及,全部的施工设计图都需要手工画。这件事让我感觉老一辈的人绝不等靠要,就是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杨元红介绍。

在从技术创新到管理创新的最前沿,他触碰着、感悟着这个雄伟工程建设中的一点一滴,和大家一起背负着繁重的工作,竭尽所能地为工程节点目标任务的实现燃烧着青春。

“广蓄一期工程从主体工程开工到电站竣工仅58个月,比国家批准的工期分别提前一年零2个月,实现了速度快、质量好、造价低的目标。”杨元红说。

1997年,广蓄工程获建筑工程鲁班奖。2009年,获共和国百项经典工程称号。电站建设过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正确的决策、先进的设计,优秀的施工,科学的管理,一流的工程”。

广蓄三年,淬炼了杨元红,使他一进入社会就经受了别人难以经受到的洗礼,他从老工程师、前辈、建设者身上学到了在别的地方难以学到的东西,是坚韧的毅力,是认真的态度,是奉献的精神,还有那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

横锁苍茫,小浪底惊涛拍岸

连绵的青山间白雾飘荡,截流后的河面波涛千里,闪耀着摄人心魄的壮美。1667米长的堆石大坝气势如虹,进水塔群犹如摩天大楼般高耸,出水口水流喷涌而出,犹如条条蛟龙,在空中翻腾,形成一片片云雾。

这就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作为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和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不仅是世界水利水电工程史上的丰碑,也是我国水电第一个全方位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97年12月,隆冬时节,伴随着小浪底工程如期截流的盛大喜讯,年仅30岁的杨元红作为水电十四局小浪底项目部副总经理和团队一起顶着凌冽的寒风来到了黄河畔,如火如荼地参与到截流后的工程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水利水电也有自身的规律:主体工程开工、大江大河截流、大坝填筑、地下厂房施工、水库蓄水、发电机组发电和工程竣工。

截流后,小浪底进入了多目标、多部位全面施工的阶段。一场全方位的战役开始了。

“中国的水利工程若论规模,当属长江三峡工程。若论技术复杂,管理困难当属黄河小浪底工程。”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两院院士张光斗曾说。

资料显示,小浪底水利枢纽连接大坝的岩体主要由砂岩和黏土砂岩组成,被20多条断层切割得支离破碎。大坝上游库区1500万立方米的大型滑坡以及两岸十多米的几条大断层形成了小浪底工程特殊的地质条件。

10座进水塔,塔塔相连,形成了一座宽近276米、高113米、长70米的钢筋砼塔群,就像深矗在小浪底水库中的摩天大楼。塔内包括导流洞在内的19个进水口又分成50个进水孔口、55个闸门槽井、36个栅栏污栅井和26个启闭室,简直就是一座洞连洞、门连门的洞门群集,其设计之妙,结构之复杂,堪称世界之最。

此外,当时工程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4个国家的14个公司和建设单位组成的3个国际联营体中标承建大坝工程、泄洪系统工程和引水发电系统三个土建工程,再加上来自不同国家的供应商,一起聚集在王屋山下,简直可以称之为一个“小联合国”。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有机会参与到各国技术团队的试验研究和具体施工中,不断地吸取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杨元红说。

在排沙洞,他带领团队参与了由外国承包商组织的工艺试验,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新技术代替有粘预应力锚索,并成功运用了国内首例的双圈环绕无粘结预应力砼衬砌施工技术,最大限度压缩了开挖洞径,有效节省投资10%至30%。

双圈环绕无粘结预应力砼衬砌施工技术难度高,实施起来比较复杂,但是只要成功运用,既能简化施工、减少工程量,又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大幅度节省时间和投资成本。时任十四局局长的马洪琪来到小浪底时,专门针对该项技术作出指示:一是出一本书,二是编一个国家级的工法,三是拍一个科教片,让这项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运用。

杨元红和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到了:他在施工中主持了科技创新工作,完善并成功实施了预应力砼预应力筋的安装及张拉工艺等,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工法。随后,双圈环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施工工艺以科教片的形式摄制制作成光碟。2000年,《双圈环绕无粘结预应力砼施工技术》一书由两院院士潘家铮作序,正式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2004年,“双圈环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施工工法”被评为国家级工法。

他主持了由水电十四局施工的进水塔群的技术工作,施工中采用了DOKA模板,LOTAK塔带机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入仓工艺,成功实施了进水塔群的大体积砼快速施工工艺。

他参加了导流洞改建成空板洞的施工,掌握了国内首次使用的空板环消能施工工艺,以及一套砼缺陷修补的新材料及施工工艺。并在地下厂房砼土建施工中,带领团队采用了一系列施工方案的优化,提前了土建施工的工期,确保了特大型机组的按期投产。

与此同时,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杨元红在排沙洞工程中,创新劳动用工管理,采用工程师—工长责任制,使得投资6000多万元的土建项目使用的自有职工不到100人,在13个月内基本完成全部土建工作,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并与当年荣获电力施工企业优秀管理成果二等奖。

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地下厂房工程项目、进水塔工程项目、副坝工程项目从事生产组织管理工作期间,他运用了针对不同项目特点的生产组织管理办法,如内部经济责任制、材料定额消耗制、设备强制保养制等,为地下厂房的土建施工按下了“快进键”,为机电安装赢得宝贵的时间,确保了工程如期投产发电。

……

在黄河小浪底进行技术攻关的艰苦过程、与各国参建者不同理念的碰撞让杨元红如红炉点雪一般豁然开朗;一线管理者不惧艰险、攻坚克难的精神更是深深影响着他,“成大事者,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小浪底教会了我们,管理是永恒的课题。”杨元红说,“通过团队管理,进行强强合作,去赢得工程、创造效益;通过合同管理,打通与国际接轨的通道,做规则的制定者;通过人事管理,储备人才、吸引人才,打造更加优秀的团队;通过设备管理,保障工程建设,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设备管理理念的差距。”

而技术管理,是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创造工程效益的关键。小浪底工程创造的那些世界一流的技术成果是包含了国内外专家在内的建设者的聪明才智和拼搏奉献的结果。得益于小浪底,中国的工程师们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思维方式有了转变和升级,能力和水平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战鼓声声,披坚执锐铸华章

保持着在小浪底形成的“闯劲”,杨元红从千禧年一路走来。

在云南元磨高速公路工程里,他作为项目总工,带领团队参加了由云南省交通厅倡导的,由元磨高速公路指挥部主持的大风垭口隧道工程建设攻关小组,进行了动态反馈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发明了比挪威法(NMT)更先进、合理的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方法,在工程重难点关卡3400米大风垭口特长隧道(云南已建最长隧道)及130米跨箱形拱桥施工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工效,使各个工作面最终实现与开挖面齐头并进,后续作业项目大大减少,确保了工程目标的提前实现。

在小浪底水利枢纽西霞院反调节水库,他作为项目副总经理,和科技团队一起针对基础防渗墙地下水位较高且为含沙层,砼大坝基础为软岩不能受水浸泡且暴露于空气的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等情况,采取干砸法及采取井管排水法、井点排水工艺等工艺,节省成本近百万元并大大缩短了工程工期;在无任何技术资料及安装说明的情况下,杨元红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克服重重困难,使外国团队留下来的高危险性化学制剂的制冷系统一次达标,最终实现工程制冷厂顺利投产;在厂房基础防渗墙施工中,针对防渗墙两侧部分地基沙层产生微小扰动,采用先施工基础桩基再采用后压浆技术对扰动区域进行补强灌浆处理,成功解决了西霞院电站厂房复杂地质结构下基础扰动区补强的难题。

2015年,杨元红主持完成的《TBM自发电供电系统的研究》科技成果获得中国电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7年,他主持完成的《水电站600m级复杂地层大型竖井施工关键技术》科技成果分别获得中国电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他参与完成的《超长大断面水工隧道双护盾TBM经济快速掘进关键技术》科技成果分别获得2017年中国电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力发电科学技术三等奖;参与完成的《高含沙量特大型冲击式水轮机组电站关键技术及应用》《特大型冲击式水轮机组电站减沙抗磨增效关键技术及应用》分别获得2019年度黄河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1年度水力发电科学技术二等奖。

小浪底、元磨、西霞院……这些重大项目带给杨元红的不仅仅是项目负责人的头衔,对他影响更深远的是通过项目,认识到了高端科技、管理团队与其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方面的思维,促使他不断“升级”,在建筑行业中迎风逐浪。

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建筑行业面临着战略转型的严峻挑战,从规模扩张型向规模与质量效益协调增长型转变,从传统的低端的施工生产经营型向总承包经营、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型转变,从单一的水电施工产业结构向相关多元的产业结构转变,从传统的国内经营管理模式向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转变。

行业巨变,追逐者如过江之鲫。这背后,始终将科技工作者定位为行业内的“尖兵利刃”的杨元红也在思考——后建筑时代,一个全产业链、全市场模式的新周期。从等待项目召唤,支持项目发展,到超前预判,以管理创新作为保障,从科技创新体系衍生新的分支,主动推动工程向更快更优发展,这是一个科技改变未来的新时代。

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技兴企、人才强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土建施工综合技术,以科技力量优化升级现有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深度来说,是边施工、边运用、边总结、边提高、边创新,周而复始。实现科技成果从1.0到2.0再到3.0……版本的升级,不断让新技术适用于传统项目的推进和难题的解决,实现多快好省;从广度来说,则是根据新的项目特点进行技术攻关,不断增加科技创新的种类和类别。 ”杨元红说。

作为水电十四局工程科技方面的负责人之一,杨元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带领部门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制度,科技项目管理、科技奖励、科技考核、技术管理等工作均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形成科技管理长效机制。

近年来,该局在知识产权、科技管理、人才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提升。企业技术中心连续15年获得云南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同时也是电建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分中心。2017年,获得“云南省创新型企业”认定,并连续7年获得“云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连续9年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为目标,不断推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向更高级形态的进化。未来,科技力、智慧(管理)力、绿色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而某种意义上来说,水电十四局的科技创新就是建筑行业的一个缩影。

足迹江河十数处,尝尽离愁欢悦。如今,情怀依旧,梦中仍照明月。杨元红说,他想成为能够清晰感受时代创新脉搏跳动的人。


杨元红在罗铁项目检查现场管理情况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示意图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