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地市报道

狮河村木雕产品走向国际,远销127个国家和地区 木雕小康村 因电更闻名

南方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04-13 00:00:00

  云南电网公司大理剑川供电局员工上门走访了解用电需求,并建档解决。王和星 摄

 

  云南省大理剑川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雕艺术之乡”,这里所产之木雕起自唐宋,以历史悠久、质地细腻柔韧,且极具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而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天下木雕看剑川,剑川木雕看狮河。走进剑川狮河村,白家院落里叠放的木料香味沁人心脾,木槌敲打雕刻刀发出的声音如风铃般悦耳动听,再往里走,只见木雕作坊里,智能雕花钻头在不知疲惫地高速运转,在强劲电能的带动下,刨木机、带锯声此起彼伏,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打造强劲电网

  在村民李鹏耀的店铺里,各种形象逼真、别具匠心的木雕精品引人入胜,无论是摆件、挂屏、笔筒、茶宠等精品,还是格子门窗、屏风等大物件,无不体现出剑川木雕千年技艺的精湛。李鹏耀清晨开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设置完雕刻程序后雕花头就开始自动雕刻了。“自从接通了三相动力电,用雕花机雕刻,电压一直很稳定。”他介绍说,一块20×13×100厘米的木挂坊,人工雕刻最快要4天,而智能机雕只需24小时就可以完成平面雕花,小到十几厘米,大到4至5米的挂板,雕花头都能完成,并且电脑微雕可以多条生产线同时进行,不受木板厚度、硬度等因素影响,真是又快又好。

  可是,曾经的狮河可不是现在这番模样。狮河村曾被叫做“刺钩甸”,剑川白族小调里曾这样唱到:“红土水冲无路走,有女不嫁狮河郎”。历史上的狮河村由于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广种薄收,电力发展滞后等因素,木雕无法扩大生产,一度成为剑川县最贫困的村庄之一。

  2010年起,云南电网公司大理剑川供电局加大了农网改造升级力度,全面推动供电设备提档升级,新建35千伏甸南变电站一座,拥有独立间隔的10千伏狮河线投运。2013年、2014年完成狮河村整村第二次农网改造升级及整改。2019年,狮河村农网再升级,形成了110千伏中登变电站、35千伏西中与甸南三座变电站多电源供电,6条10千伏线路主备供狮河回龙片区的智能中压网架构建完成。

  如今的狮河村已拥有容量为315千伏安的公变9台,即使用电高峰期,也能实现“轻运行”。

  升级传统技艺

  随着农网的提升改造,狮河村供电日益稳定,村民的生产积极性更高了,纷纷引进现代的木料电烘干机、电脑雕刻机等设备改进工艺,通过手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产品种类,雕刻技艺也实现了质的飞跃,既有普通老百姓用得起的六扇雕花门、民居用的建房大料,也有让人爱不释手的手工工艺精品,同时剑川传统木雕的雕花层次也从明代单一的单层线雕、浮雕发展到单层、两层直至七层透漏雕花。

  “传统木雕工艺在电力的支持下快速完成升级换代。”在云南省木雕文化传承人张月秋看来,电力在提高木雕生产效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电脑机雕、木头刨木、切割、抛光、除尘等工序都离不开电。

  如今,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狮河村几乎家家都开起了木雕作坊,规模大的木雕厂也有好几家。

  村民张竹雄的木雕厂在村里算数一数二的,有30多个电脑雕刻机台。“每个机台有5至14个电钻头,雕刻时一个钻头相当于一个人工,产能翻了好几番,现在厂里每年的木雕交易额在600万元左右。”张竹雄乐呵呵地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狮河村像张竹雄这样达到20个以上电动雕刻头,形成规模的企业有20多家。在满格电能带动下,狮河村成为了木雕集约化产业基地,木雕产业鼓起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目前,剑川全县从事木雕工艺人员2万多人,而狮河村共有2800多人口,其中就有1750多人从事木雕生产经营,村里4个合作社,年产值达2.2亿元,人均年收入9000元,村民们走上了木雕致富之路。在电能的驱动下,狮河村乡村振兴的步伐走得更快、更稳、更好,不仅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木雕小康之村,木雕产品也走向了国际,远销127个国家和地区。 (马莎 王和星)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