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储能 > 动态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警惕储能一哄而上的风险|最前线

36氪发布时间:2023-11-13 14:08:35  作者:王方玉

  随着储能行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双碳大背景下,近两年储能市场高速增长,去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量超过过去11年的总和,今年的1-9月的装机量又基本上超过了去年。但与此同时,大量外行公司因赚钱效应蜂拥而至,疯狂扩张,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11月9日,2023世界储能大会在福建宁德举行。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可信、可续,推动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

  吴凯表示,储能既涉及生命财产安全又涉及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是一个关键的基础设施,试错成本极高,因此“不能走先追求速度再追求质量的老路,必须一开始就坚持高质量发展。”

  何为高质量?吴凯认为,“必须要做到可信赖、可持续,简称为可信、可续。”

  “安全体系是实现储能行业可信、可续的基石。”他指出,当前全球已出台的多数法规,大部分用在电池本身的安全和电站的消防规范,而在并网前对储能电站系统级别的安全可靠性测试和验证标准仍是空白。

  在此背景下,“行业急需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高荷向储能的系统并网运行,建立完善的测试评价标准体系,构建标准的测试与实证平台。”

  吴凯认为,虽然储能的发展短期有挑战,但只要能跨过质量、安全、实证的一道道考验,就是一道通途。他希望行业能打造一个生态共融的产业平台,共同推动储能在更广泛场景的共同发展,共同筑建可信赖、可持续的储能产业。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 图片来源:企业授权

  以下为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的发言,经36氪整理编辑:

  储能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全球碳中和的重要支撑。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统计,去年全球已投运建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已经达到230GW以上。

  储能已从研发示范转向快速商业化推广,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储能既涉及生命财产安全又涉及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是一个关键的基础设施,试错成本极高。因此不能走先追求速度再追求质量的老路,必须一开始就坚持高质量发展,我们认为要实现储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到可信赖、可持续。在宁德时代我们简称之为“可信、可续”。

  如何做到可信可续?首先安全体系是实现储能行业可信可续的基石,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正成为新的增长极,这几年不单做消费电池和汽车电池的开始做储能电池,其它行业也纷纷跨界做储能。天眼查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新增注册储能企业有37000多家,今年以来,再次新增5万余家。

  行业百花齐放是好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哄而上的风险。根据公开报道,目前全球储能电站有5000多座(不含户储),统计看到发生了着火事故70多起。简单算一下,储能电站的火灾概率大约在1.52%。

  和国外相比,中国储能电站的事故率相对低一些,这一部分是电子材料体系的原因,我们材料体系的稳定性是相对好的。但更重要的,和国外相比,我们很多地方是强制配储,但配而不用,或者使用率非常低,所以安全问题应该说还没有充分的显现出来。

  系牢安全带,储能才能真正驶入发展的高速路。储能的高质量发展要稳中求进,稳就是在安全上必须严格把关,如果安全体系不成熟的产品投入商用,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将对整个行业和社会带来损害。宁德时代一直希望为用户,为所有的合作伙伴,也为自己绑牢安全带。

  我们参照核电站的安全设计理念,在材料选择、开发设计、极限制造、实证测试等方面,构建了储能的多级安全体系。我们希望行业百花齐放、争先恐后比拼的是安全技术、安全设计,而不是丢掉质量安全去比低价,比偷工减料,比虚假承诺。

  其次,实证标准是实现储能行业可信、可续的关键,新型储能的发展不能图一时之利,要谋长久之计,就像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储能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撑门面、做摆设、换路条的。而且储能作为基础设施,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10年、20年以上,要在多种复杂应用条件下,能够安全、稳定、高质量的运行。

  现在很多企业都承诺说自己能做到20年、25年,循环寿命能达到12000次甚至15000次,客户和第三方如何检测这些指标,该依据什么标准呢?目前应该说都还没有,基本上靠的是口头承诺。

  据国内权威机构统计,前期投运的功率性储能,宣称10年预期寿命,实际运行寿命不足3年就已经大面积退役。投运的能量性储能,承诺寿命20年,目前实际运行仅有3-5年,且年循环次数大部分不到设计的一半,运行期间还会出现各种问题,监控面板上常常看到红色的海洋。

  有人说储能利用小时数不达预期,是因为电网不调度,但如果电网放开手脚调度,我们又能保证多少储能可以随时响应、立即顶上、从容应对?所以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我们没有让电网和能源主管部门相信,储能可以成为电网安全稳定的关键支撑。

  不但中国没有,海外也是空白,根据美国能源部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球先后部署锂电池调频项目共计169个,总装机规模1.37GW。其中部署的续航30分钟调频项目,基本都已经退役,退役原因基本归结于实际运行寿命严重不足,过早退化。

  当前全球已出台的多数法规,大部分用在电池本身的安全和电站的消防规范,而在并网前对储能电站系统级别的安全可靠性测试和验证标准仍是空白。行业急需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高荷向储能的系统并网运行,建立完善的测试评价标准体系,构建高标准的测试与实证平台。针对电池寿命等关键指标,形成行业公认的、可靠的实测标准,并对储能设备的并网适用性进行测试实证。模拟储能在恶劣环境火灾、自然灾害等多种场景的真实表现,通过半实物仿真与实证数据,做到在并网运行前就让储能得到实证验证,真正实现从能用到敢用、好用的蜕变。

  第三生态融合是实现储能行业可信可续的未来。储能的发展短期有挑战,但长期要有信心。储能能够解决新能源看天吃饭的问题,其功能和价值无可替代。只要能跨过质量、安全、实证的一道道考验,就是一道通途。

  今年以来的行业的振动大家感受很深,原因就在于单打独斗很难解决系统性的问题,安全是,实证也是,走不了速成路。

  所以我们希望行业能打造一个生态共融的产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共享技术、分享数据、分享信息,让每个伙伴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滋养或者成长。在这个生态里可以有储能,也可以有源网荷,也可以有能源交通、港口文旅。各行各业大家共同推动储能在更广泛场景的共同发展,共同构建可信赖、可持续的储能产业。(36氪 文| 王方玉)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