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春红,和对联网一起解读对联起源

发布时间:2023-12-29 09:52   来源:未知

  说起对联,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每年过年贴的春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元日》有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贴春联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了。但春联只不过是对联的一种。今天,对联网(duilian360.com) 带大家了解质追寻对联的前世今生。

  通过对联网(duilian360.com)的资料可以发现,对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骈偶阶段——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律偶阶段——形成于唐代。事实上对联的形式有很多种,只要对得上都算作是对联,只是有好坏之分罢了。甚至胡乱对也是一种对子,对得好的讲究一个对仗工整,平仄合宜,先后呼应。所以对联网(duilian360.com)认为对联起源时期倾向于更早一些。

  对联是中文汉语语言系统中的独特艺术形式,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对联都普遍地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人山人海的名胜古迹还是不起眼的市井间巷,处处我们都可以会发现对联的踪迹。甚至早在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把对联习俗列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综上可知,对联作为我国国粹,绝非附庸风雅之小道。对联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同时它也是一项非常有趣的中国民俗,又因它的内容雅俗共赏,所以不管老老少少的中国民众对它都极其喜爱。对联网(duilian360.com)认为对对联不仅为一种文学艺术,亦为一种书法艺术,因对联必予书写,方可悬挂;而书写又必出自名家,诸体皆备,故对联实有极高之欣赏价值。

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投诉邮箱:140432 6696@qq.com 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