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能源规划成绩评述及形势展望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金之钧院士团队
“十四五”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时期,能源规划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其实施克服了国际和国内的各种困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2024年,我国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49.8亿吨标准煤,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形成了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等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力保障14亿多人的用能需求,支撑了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十五五”是我国能源保供和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阶段,建议从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和系统韧性的全面提升两大核心维度出发,从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入手,多途径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一、“十四五”能源发展主要成绩
(一)能源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油气供应能力持续增强。我国从2019年开始实施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十四五”时期是落实该行动计划的关键阶段,鄂尔多斯、准噶尔、渤海湾、松辽等多个盆地实现了页岩油的重大突破,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鄂尔多斯盆地深层煤岩气、四川盆地页岩气、南海深水天然气等均取得了积极进展。石油产量稳定回升,于2022年回升到2亿吨水平以上,2024年约为2.13亿吨。天然气产量年增量均超过百亿立方米,2024年达到2464亿立方米。
二是煤炭安全托底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十四五”期间,山西、蒙西、蒙东、陕北、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建设顺利推进,我国跨区域煤炭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主体性电源转型为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重点对煤电机组进行了灵活性改造,规模累计已超过3亿千瓦。
三是电力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了36.5亿千瓦,投产特高压输电通道44条。在发电装机、发电量、电网长度、输电能力等方面,我国均居世界首位。可以说,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
(二)能源绿色转型加速推进
一是可再生能源成为电力装机的主力。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到21.59亿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的59.2%,发电量占比达到39.7%。其中,水电装机4.4亿千瓦、风电装机5.73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11亿千瓦。
二是核电发展平稳有序。“十四五”期间,我国先后建设了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机组,累计建成投产辽宁红沿河、江苏田湾、福建福清、福建漳州等核电站。截至2025年6月底,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6091万千瓦,在运、核准和在建核电机组总装机1.13亿千瓦,规模升至世界第一。
三是电力系统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能力显著提升。煤电机组通过实施灵活性改造,深度调峰能力明显增强,纯凝工况最小发电出力普遍达到了35%额定负荷,部分机组甚至可降至20%—25%。新型储能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投运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电力负荷弹性有效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了最大负荷的3%—5%。
四是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十四五”时期,我国能耗考核发生调整,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极大促进了各地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同时,我国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增煤电机组全部按照超低排放标准建设,“十四五”煤电“三改联动”改造规模达到3.5亿千瓦。电能占终端用能的比重也提高到了29%左右。截至2024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了83%。
(三)能源布局更加优化
一是建设了一批区域能源重点工程。“十四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云贵川藏、青海水风光综合开发,2025年7月超级水电项目——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建设。先后在三北地区布局了三批“沙戈荒”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其中,第一批9000万千瓦已经建设完成。在东部负荷中心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截至2025年6月底,装机规模达到4.93亿千瓦。积极推进东南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累计装机容量超过4300万千瓦。
二是建设一批跨省跨区能源输送通道。“十四五”期间,结合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和中东部地区电力供需形势,我国先后投运白鹤滩—江苏、陇东—山东、哈密—重庆、宁夏—湖南等特高压输电通道,“西电东送”输电能力提升至3亿千瓦以上。天然气管网方面,布局和实施一批骨干管网工程和互联互通项目,投产西四线吐鲁番至中卫段等管道,开工建设西三线中段、川气东送二线等管道。
三是积极推动乡村能源变革。“十四五”期间,我国先后实施了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启动了“百县千站万桩”试点,在23个县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实施了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目前,全国村级光伏帮扶电站达到8.3万座,形成了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光伏+农业”发展新模式。
(四)能源科技创新活力更强
一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煤炭转化附加值提高40%,煤直接液化制备航天煤油成套工艺成功应用于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中。
二是深地深水复杂油气资源开发能力取得突破。自主研发建造了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顺利完钻。
三是核能技术成绩斐然。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型堆中核昌江核电“玲龙一号”开工建设。
四是特高压输电成套技术和装备领跑全球。白鹤滩—江苏等±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解决了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电力传输的难题。特高压输电装备实现了从换流阀、变压器到控制保护系统等核心设备的全面国产化。
五是能源领域数智化水平大幅提升。AI+深度融入能源产业,智能化开采、智慧化运输等成为常态。“5G+北斗”成功应用于煤炭、油气、电网等领域,扩大了无人巡检覆盖范围,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间。
(五)能源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一是与俄罗斯、中东、中亚、美洲等地区深化油气合作,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中俄东线全线贯通并实现满负荷运行,增强了跨境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推进油气进口来源多元化,LNG进口能力增强,储备体系不断完善,能源供应链韧性与应对全球能源市场波动能力进一步加强。
二是电力和新能源合作成就显著。一方面,光伏产品成长为全球市场主力军。截至2024年底,全球市场份额约85%。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建企,拉动了中东欧、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的投资和经济发展,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建成了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项目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和一批“小而美”的惠民生能源项目。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运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平台,与阿盟、非盟、中东欧、东盟等相关能源合作平台开展合作,继续深度参与联合国框架下及G20、APEC、IEA、IRENA、东盟、上合组织、金砖等能源领域重要多边机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加强能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二、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一)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目前,部分风光项目与本地负荷、外送通道不适配,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弃风弃光问题,电网在调峰调度和运行管理等方面面临挑战。建议进一步优化能源产业布局,鼓励和推动东部高耗能产业向中西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转移,扩大中西部本地用电规模。尽快突破“隔墙售电”政策限制。鼓励探索区县和园区级的现货电价机制。
(二)加强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
目前,煤炭兜底仍需在灵活性、效率和安全之间寻求平衡,跨能源品种协同互济和多能融合的发展模式还较为单一。建议着力提高能源系统的韧性。打破煤油气热电之间的分类投资障碍,鼓励能源企业跨界经营。分散电网公司的考核压力,允许电网公司执行差异化的供电标准。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多能源协同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协同推进碳排放双控与能源保供、能源转型
“十五五”时期,碳排放强度将替代能耗强度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建议系统调整和完善能源制度体系,通过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进一步支持和鼓励能源企业低碳发展。继续加大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力度。建立和完善国内绿证核发、绿电交易体系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联动和统一。(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中能传媒 新华网 联合出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