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余年,特别是“双碳”目标提出后的这五年,我国出现的最大变化是一大批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崛起。我国在绿色低碳产业的生产、研发、投资、消费等领域已处在世界前列;在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数字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处在全面或局部领先的位置;光伏组件、风电设备等占全球供应量的7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
这种发展是超预期的,既超出了政府有关规划的预期,也超出了参与其中的企业自身的设想。回过头看,中国走出了一条有别于欧盟国家、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驱动的绿色转型路径。
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欧盟长期以来是绿色发展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欧盟率先建立了交易规模最大、相对成熟的碳排放权市场,期待通过碳定价形成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带动绿色创新和产业发展。从实际情况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预期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我国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所覆盖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规模全球最大,但成交量和成交额还处在起步期。与此同时,中国的绿色低碳创新产业发展明显超过欧盟国家,走在世界前列,这一现象很值得研究,与之相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市场力量在我国的低碳绿色发展中是否发挥了作用,如何发挥作用?
观察一下我国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绿色低碳产业都是最为活跃的部分。事实上,市场力量在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中同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走出了一条有别于欧洲的发展路径。
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具有明确、可信和长期稳定的特点,有效引导市场参与者和社会各界的长期预期。实现碳中和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80%以上,煤炭降到10%以下,这就形成了长期且可量化的激励目标。可信的目标预期较不稳定的价格预期能够提供更有效的长期激励。
长期预期引导创新,吸引风险投资等大量创新资源进入,最有创新活力的民营企业成为主要参与者。除了碳市场外,资源大量进入资本、技术、劳动力、产品等各类市场,政府补贴在部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市场机制提供了基础性、持续性的活力和动能。
创新推动关键技术快速迭代,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成本,带动技术产业化、规模经济和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创新具有扩散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局部创新扩展到全局创新,由技术创新扩展到体制机制乃至文化创新。
我国拥有全球最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尤其是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更是支持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绿色低碳投资、生产、消费已经成为近年来驱动中国经济增长位居前列的力量。如果没有绿色低碳产业的快速崛起,中国经济不大可能保持现有的增长速度。与欧盟等依靠碳市场形成的需求侧激励相比,我国的这条路径具有源头治理、直接激励创新、交易成本低、与增长兼容等特征,更加快速、有效地推动了绿色转型。“十五五”时期我国应坚持、完善和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这对全球绿色转型也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与时俱进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增长目标
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驱动为主转向创新和消费驱动为主的关键时期,也是绿色转型、美丽中国建设由理念到实践全面深化推进的关键时期。
与实现碳中和目标所要求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相比,我国的可再生能源的增长空间还很大。
以往我们预测和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是从实现“双碳”目标的时点倒推的。由于绿色低碳产业超预期的快速增长,仅从需求侧目标倒推的方法已经不适应发展要求了。我们需要从企业和产业发展规律去重新考虑发展目标,只有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才能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增加研发收入,持续增强竞争力。
以往的经验表明,当企业进入创新发展轨道,增长速度往往是超预期的。比如,中国提前6年实现了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提前11年实现了新能源汽车50%渗透率的目标。所以,我们在“十五五”和更长一个时期里,可以适当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保持绿色低碳产业较快的增长速度。
深化改革创新解决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目前,新能源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高比例新能源引发的电力供给不稳定、消纳和外送受限、分布式能源上网难、隔墙售电难、市场“内卷”和价格下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等。近期西班牙大停电,将其归咎于新能源过快增长的声音并不小。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更好更快的发展加以解决。
在供给侧,要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以风光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具有绿色低碳、可再生、本地化获取等优势,同时也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当新能源占比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传统电力系统的不适应性日渐突出。这时面临的选择是,保持传统电力系统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使新能源与之适应,还是以新能源为主体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如果是后者,就要由集中生产、输送、分配的垂直一体化体系,转变为主网、配网、微网分层平衡,构建拥有充足灵活性的新型体系。这无疑是新能源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也是一个重要的创新机遇。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也需要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的重大改革。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形成稳定可靠低成本的新能源供给。
在需求侧,鼓励探索有利于创新的新型碳交易机制,加快落实减碳责任,政府可将作为绿电证明的绿证视同碳配额发放给创新型低碳绿色企业,由这些企业将配额出售给承担碳减排责任的高碳企业,这样高碳企业对碳配额的付费直接转化为对低碳绿色企业创新活动的激励。
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扩大国内需求,而扩大需求,就要加快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并且把碳排放双控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量化指标,分解到各级政府和重点行业及企业,普遍推广碳账户和碳核算,形成全面严格的碳减排责任机制。责任到位了,需求就出来了,绿色低碳产业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增长动能。
本文由记者刘斌根据作者在“2025年南方电网能源发展论坛暨南网能源院研究成果发布会”上的主旨演讲整理而成,刘世锦: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