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办的“数字赋能 绿色转型——自然资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近3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沙龙活动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樊静丽担任执行主席,清华大学副研究员郭偲悦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付晶莹以“能源资源地理格局与优化利用”为题,分析我国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挑战,提出将地理大数据与AI结合的研究新范式,并以生物质资源为例,介绍其可持续利用及系统效益量化分析方法,指出未来仍需重点关注风光、生物质、地热等新能源及相关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郝宪杰作“我国关闭/废弃矿山资源的再开发现状及展望”报告,系统梳理了关闭/废弃矿山资源的开发体系,将其分为自然资源与空间资源两大类别,阐述了十余个具有实践价值的开发方向,并重点介绍了抽水蓄能电站、遗留煤层气抽采的应用案例,提出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和未来重点攻关的方向。北京理工大学孙玉标以“人工智能在风电设计与优化中的应用探索”为题,指出我国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并分析了海上风力发电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介绍开发的双馈预警模型和半直驱预警模型,通过传感器监测风机健康状态有效降低运维成本。
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关键问题、矿山生态修复和能源化开发利用新模式与路径、关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未来畅想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提出了诸多创新性的见解。期间,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江东、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白泉、北京科技大学矿产研究院副院长郗凤明与青年科学家们进行了探讨交流。
与会青年科学家一致认为,数字赋能下的自然资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是破解能源资源安全及可持续利用的核心路径。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突破,能源资源开发已突破传统范式,逐步融合地质、土地、生态等多源全域数据建模、CCUS产业链智能协同、矿山修复与能源利用一体化等创新模式,为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注入新动力。未来应重点推动能源资源流动数据监测、AI大模型构建、废弃矿井多能联储技术开发、绿氢耦合CO2制甲醇等低碳链条建设,并通过ESG标准本土化、碳市场机制优化破解政策瓶颈,实现能源安全、生态保护与零碳增长的协同目标,引领能源绿色转型实践。
来源: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