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明,河北灵寿县供电公司寨头供电所南营服务站外勤班员工,曾获中国好人、河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感动河北年度十大人物等荣誉。
邢海明骑着摩托车、背着背篓去山里给老人送生活用品。
今年56岁的邢海明是河北灵寿县供电公司寨头供电所南营服务站外勤班员工。35年来,他扎根太行深山区,凭着一双脚、一辆摩托车、一个背篓,在蜿蜒山路上跋涉超35万千米,用心保障山区村民用电,还无偿为留守老人代购生活用品,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背篓电工”。
爬山巡线,他“砍刀开路、遇险速坐、积雪探路”
8月16日,一场持续性强降雨过后,邢海明叫上同事张连军特巡10千伏南营线。每到一根电杆下,邢海明都围着电杆转一圈,仔细检查电杆基础、拉线。张连军紧跟在他身后记录巡检数据。
在10千伏南营线49号杆,邢海明发现电杆基础被雨水冲出来一道沟壑。他立即拿起铁锹,用黏土和碎石把沟壑填平,再把土石踩结实,随后在距离电杆2米处挖了一条引水沟。“老邢,你这办法管用,下次下雨就不怕电杆基础被冲出沟壑了。”张连军对邢海明说。
2010年开始,邢海明和2名同事担负起10千伏南营线日常巡检和缺陷处理任务。这条线路总长64千米,共有电杆1100多根,跨越十几个山头和几十条沟壑。山路崎岖、荆棘丛生,线路巡检困难重重。尽管从小在山里长大,但邢海明刚开始巡线时,脸上也经常被荆棘划出伤口,工作服也会被划破。
时间长了,邢海明总结出“砍刀开路、遇险速坐、积雪探路”的“十二字诀”:在巡线时,拿砍刀砍掉长满刺的酸枣树树枝;山路湿滑时,脚底打滑就迅速坐下防止滑下山去;雪天,就拿着一根长棍探路前行,避免陷入积雪。
山区的地形复杂,两根电杆直线距离几十米,却分别立于两个山头,往往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2015年,邢海明在不断优化巡检路线的基础上,绘制出了南营线巡检线路图,将全线1100多根电杆划分为23个区段,每段标注出最优巡检路径。“有了这张图,路线一目了然,巡检时间从原来的一次十几天缩短到了五六天。”张连军说。
针对山区线路下灌木多、巡检难等实际,邢海明提出分段、分人、分责的“三分法”巡线方式,结合南营服务站同事们的身体状况、对山区的熟悉程度及线路巡检难度,推行“线路主人制”,明确缺陷发现与处理时限的责任人。这一建议被南营服务站采纳后,线路整体巡检效率提高近一倍。
“山区路虽偏,但供电质量不能偏。线路缺陷一个都不能放过,故障必须立即处置。”邢海明说。2020年以来,他和同事共发现并及时处置线路缺陷200余处,参与抢修复电10余次。
用电遇到问题,乡亲们说“有事儿找海明”
“海明,俺正在做饭,厨房里没电了,过来给看看吧。”7月21日傍晚,家住灵寿县南营乡木佛塔村的邢正月老人发现厨房停电,拨通了邢海明的电话。刚下班到家的邢海明立即赶到老人家里,检查后确认是厨房里开关的保险丝烧断了,帮忙换了新的。随后,邢海明全面检查了老人家里的供电设备,发现漏电保护器损坏,又帮忙换了一个新的漏电保护器。
1990年,邢海明通过村民投票当上电工,负责木佛塔村9个自然庄的用电服务。当时,他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有一腔热情却摸不着门道。有一次,一户村民家的核桃树树枝搭到线路上导致跳闸,邢海明想修剪树枝,但村民一直不同意。“平时与人家没啥来往,人家凭啥给咱这个情面?”想通这个理后,邢海明一有空就去这户村民家唠家常、聊收成、帮忙维修家用电器,渐渐取得了村民的信任,树障问题也顺利解决。此后,只要家里的树长高了,村民都会主动联系邢海明帮忙修理树枝。
“供电服务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真诚赢得信任和支持。”邢海明说。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还帮村里老人把他的手机号设置成一键拨号,有呼必应,随叫随到。“有事儿找海明”成了乡亲们的口头禅。
邢海明的工具包里总备着常用工具和可再利用的小零件,确保村民家里遇到用电问题时能马上帮大家处理。山村里留守老人多,他们普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邢海明就把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作为重点服务内容,耐心地教老人学会了视频通话、线上交费等操作。
基于多年供电服务经验,邢海明总结出“三提前”工作法:提前问需,针对报修、咨询频次较高的客户,每月见一次面、上一次门,了解他们的需求;提前告知,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告知检修停电信息;提前消除缺陷,在雨季和用电高峰前加强特巡和夜巡,及早发现并消除隐患。
35年来,邢海明负责的木佛塔村始终保持供电服务“零投诉”。
村里留守老人多,他当起了采购员和快递员
木佛塔村海拔近1000米,138户共380人分散居住在9个自然庄。蜿蜒狭窄的盘山路被当地人称为“72拐”。这些庄里没有小卖部,距山下的乡中心约8千米。老人们出趟门很不容易。
邢海明主动当起他们的采购员和快递员。住在山上的村民想要买些生活用品、药品,或是售卖农产品,都会托他捎带。
2015年1月,有一天下着大雪,邢海明背着装满年货和药品的背篓骑行至一个急弯处,摩托车车轮突然打滑失控,他连人带车重重摔倒。邢海明咬牙爬起,把散落的东西捡回背篓,又忍着胸口的疼痛骑上摩托车,将物品一件件送到乡亲们手里。之后的二十多天,他照常巡线、抢修,直到单位体检时医生发现他的两根肋骨骨折:“伤这么久,你是怎么忍过来的?”他憨厚地笑着说:“山里人,皮实,扛得住。”
邢海明经常背着200多斤的东西满山转,不仅为老人跑腿采购,还会将他们积攒的核桃、干木耳、花椒等山货背下山售卖,再把换来的钱如数交给老人。这些年,他背坏了16个背篓,骑坏了两辆摩托车,为乡亲们背回了数不清的生活用品,帮乡亲们卖山货累计换回了数万元收入。
在邢海明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同事加入到服务山村老人的行列中。2015年1月,灵寿县供电公司成立了“乡情背篓”共产党员服务队。今年,石家庄供电公司打造“海明e站”服务品牌,组建“太行电工”志愿服务队,联合当地卫生、邮政、供水、通信等公共事业单位成立“背篓爱心联盟”。大家在工余时间或特定服务日,面向全市老年人提供生活帮扶、情感关怀、安全守护等公益服务。(李毅 武玉琨 石梓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