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陈石科,中共党员,安徽泗县供电公司员工,陈石科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安徽省劳动模范、“江淮工匠标兵”等称号。他牵头研发的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项。
陈石科是安徽泗县供电公司的一名员工,在电力行业已经工作快30年了。1998年参加工作后,他从供电所的农电工干起,从事过线路运维、农网建设、电力抢修等工作,始终坚持“所用必学,学必学好,学以致用”,研制了很多提升一线作业质效的实用工具。“我喜欢钻研新技术。问题在一线产生,问题的答案也能在一线找到。自己动手解决一些工作上的问题,特别有成就感!”陈石科说。
2008年5月,陈石科通过宿州供电公司选拔,参加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举办的技能比武,获得了第12名的成绩。“不比不知道,通过比赛我才发现自己对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实际操作上也不如别人熟练。”陈石科回忆道。从那以后,他在随身携带的工具包里放一个笔记本,及时记录在现场遇到的问题,想方设法学懂弄通。
白天跑现场,晚上学理论,陈石科的技能水平提升很快。随着专业知识储备和实操经验的不断积累,他逐渐尝试用创新手段来解决现场工作中的难题,琢磨如何将困难问题容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费力问题轻便化。
2013年7月,泗县供电公司启动智能计量表更换工作。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作业对客户用电的影响,这项工作需要频繁进行低压带电操作。陈石科在更换智能计量表时注意到,由于电表箱内部空间狭小、线路相间距离短,操作人员容易误操作,造成线路短路,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他深入分析后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防止线路产生低压电弧。于是,他便着手研制一款防弧灼伤的工具,以辅助作业人员更换智能计量表。经过多次优化,能限制电弧运动方向、安全性能强的低压防弧罩研制成功。该工具是个透明的圆弧罩体,绝缘性强、耐高温,可安装在不同型号的螺丝刀、电笔和尖嘴钳上,适用于装表接电、联合接线盒组装和漏电保护器更换等不同带电作业场景。这个工具在泗县供电公司得到了推广应用,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2014年1月28~30日,泗县遭遇暴雪天气,当地部分供电线路运行受影响。泗县供电公司员工冒着大雪巡线、抢修。由于一些拉线已经断开,他们在扶正电杆或立杆前需要重新制作拉线,工作量较大。那个时候,拉线依靠手工制作,一根拉线制作往往要经过多次调整,工艺质量难以达到统一标准,还可能导致作业人员肌肉损伤。参与抢修工作的陈石科对此深有感触。他下定决心要和同事研制出一款拉线制作专用机具,提升拉线制作质效。
陈石科从钢绞线剪切、铁丝盘绕、钢绞线弯曲等拉线制作工序上着手,重点解决人力弯曲钢绞线耗时费力的问题。2014年12月,陈石科和同事们成功研制出拉线制作机具。这一机具由盘线器、弯线器、缠线器和台架等组成。作业人员把钢绞线固定到拉线机具上,随后摇动把手旋转360度,拉线就制作完成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钢绞线和铁丝缠绕紧密、无间隙,还能有效避免拉线回弹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然而这个机具体积较大、有些笨重,搬运起来不够方便。
大家一边在施工现场使用拉线制作机具,一边根据实际情况继续进行优化,让机具更轻便、性能更稳定,先后开展了100多次试验。2020年,第八代拉线制作机具研制完成。与人工制作拉线相比,这款拉线制作机具的应用大幅降低了拉线制作的安全风险,将工作效率提升4倍,拉线质量合格率达100%。该机具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并于2022年被列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职工创新成果推广清单。
陈石科有丰富的农网建设经验。2000年至2016年间,他牵头或参与完成了农网改造升级工程300多项、技改大修400多项。由于专业能力过硬、熟悉农网建设一线情况,2017年7月,陈石科被选派到西藏山南供电公司参与农配网工程建设。
“尽量多勘查一些台区,和大家伙建好标准化的配网工程,为这里留下些什么。”陈石科说。有一次现场勘查时,他发现一些架设在山坡上的电杆导线和绝缘子连接不牢,遇到大风天气存在脱落风险。以往,山南供电公司员工应对这种情况时,通常用几根钢丝临时绑扎。
“这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能不能设计一种角度可调节的横担支架,可以安装到位于不同坡度区域的电杆上?”说干就干,陈石科利用工余时间查阅资料,绘制出了新型横担支架的设计图纸。2017年8月,从西藏返回原单位后,陈石科继续研究、开展试验,最终制作出了角度调节范围在15度到60度之间的新型横担支架。他把这个支架邮寄到了山南供电公司。经现场试用,这个支架安装便捷,能稳固导线和绝缘子,后来在山南供电公司推广应用。
2018年5月,泗县供电公司以陈石科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陈石科带着工作室成员一起搞创新,目前已研发出电杆分散运输装置、新型连接金具等创新成果20余项,这些成果均广泛应用在作业现场。2024年9月,陈石科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安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
工作中,陈石科先后与36名青年员工结成师徒对子,为他们制订学习计划;牵头举办“石科杯”劳动竞赛,帮大家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操技能。他的徒弟里,已有6人成长为单位中层管理人员、21人成长为技术骨干。(谢忠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