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山水,韵致深长,其间的豪劲与宏伟,如同重庆的江山,恢弘而又细腻。电建路桥公司承建的重庆科学会堂,便是这样一片山水的现代诠释,它矗立于大川大江之间,即将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这座位于重庆市高新区高龙大道与科学大道交汇处的建筑,总占地面积约26.6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4.6万平方米。宏大的规模,特殊的设计,让不少人将其形象地比作重庆版的“鸟巢”。而它的存在,也意味着更多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国际科技大会等将在此举办,为重庆的城市建设发展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如何形容这座建筑呢?或许,“多元”是一个最为贴切的词汇。因为无论是从设计理念、工艺应用、管理方式,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它都展示出了独特的创新和亮点。
设计上,演绎传统与现代
重庆科学会堂,一个多元融合的科学殿堂,正在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其中,会议会展功能区的设计尤为引人注目,不仅体现了现代建筑技术的精华,更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会议会展主要包括科技展览中心、科学会议中心、科学创新中心及配套服务等功能。目前,在电建路桥公司项目团队的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正在进行砌体、楼层板作业,主体结构已经全部施工完毕。远观,磅礴大气,近看,雕琢瑰丽。
南北方向长达320米的设计,不仅打通了重庆东西轴线,为城市创造了公共通廊,更利用檐下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互动场所。而东西方向宽279米的设计,则汲取了中国传统木构智慧和飞宇重檐形制,呈现出“有顶的广场+漫步的空间”的创新概念。
其中,中部屋面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在这里,设计师们巧妙地引用了中国传统的“日”元素,预留了一个圆形洞口。等到施工完成后,这里将呈现出一个大型的日晷装置,晷盘半径大约8128毫米。这种将古代天文学探究的科学创举运用到现代屋面设计的做法,既代表了智慧与技术的延续,也顺应了“始于自然、归于科学、大式建筑、山水会堂”的设计理念。
科学会堂的外立面幕墙设计同样充满创意。不规则的曲线让“水”元素流动起来,而金属屋面则呈现出许多不规则异形面组合,让“山”元素活灵活现。这种不规则的线与面结合,使得空间随着檐脊的变化时而开阔、时而隐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重庆山、水、地形的独特魅力。
独特的建筑元素使科学会堂呈现出大式建构、豪劲宏伟、理性简约、典雅周正的整体形象。它以格物山水的神韵和豪劲宏伟的气势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
工艺上,挑战与突破并存
在重庆科学会堂的建设过程中,电建路桥公司项目团队精益求精、匠心筑梦,工艺的创新成为了实现设计理念的关键。这片土地上,即将诞生西南地区最大的6300平方米无柱多功能厅和5800平方米无柱宴会厅。这样的无柱设计,意味着整个空间必须完全依靠自身的结构体系来保证安全稳定。这个看似几乎难以完成的任务,却激发了施工团队的斗志和创新精神。
为了实现这个设想,项目主体采用了钢管柱、大跨度桁架、屋面桁架组成的三层大跨空间结构。其中,巨型钢桁架的最大跨度达到了72米,单榀最大重量约为181吨,这在西南地区尚属首例。这项工程被认定为“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在西南地区目前在建工程中绝无仅有。
然而,巨大的地理空间决定了钢结构跨度和构建尺寸一定要大,而钢构件数量多、节点复杂,又加大了安装的精度和难度。电建路桥公司现场施工人员表示,他们遇到了钢结构施工阶段最棘手的问题:工艺新、工期紧、任务重,这给建设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电建路桥公司项目管理团队联合专家组对钢结构吊装方案进行了反复论证。最终,他们采取了分区施工、从里到外的施工组织方式,以及地面拼装、大段吊装的施工方法。他们还确定了先下后上、先主后次的施工顺序,以及胎架支撑、分区卸载的施工工艺。通过这些措施,他们顺利地完成了所有钢结构吊装施工,使“巨型无柱厅”的设想成为现实。
钢结构施工从2023年2月末开始,历时7个月。在这期间,共吊装了钢柱1206根、钢梁11946根、大跨度钢桁架及屋面管桁架367榀。在200余天的时间内,完成了约5.8万吨钢结构的安装。
值得一提的是,在施工方案上,由于工艺复杂且安全风险较高,普通的原位分段塔吊施工方案难以满足工期要求。因此,工程组在原位分段吊装的技术基础上,创新性地使用了履带吊双机抬吊整体吊装的方法。这一创新技术将钢结构整体的工期提前了2个月。
管理上,智慧与安全同行
在重庆科学会堂建设过程中,电建路桥公司管理上的创新成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和保障安全的关键。作为技术创新高地,科学会堂项目将多元化智慧场景运用到智慧工地建设中,其中数字化安全监管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高效的人员管理,现场设置了“员工实名制通道”,工人通过“刷脸”入场。这一系统利用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识别、记录进场人员身份,并自动生成人员在场情况一览信息。现场管理人员表示:“一旦发现没有正确佩戴安全帽、穿戴反光背心的情况,施工入口警报会立刻响起,这下不用担心工人的装备安全问题了。”
在安全教育领域,科学会堂同样展示了创新。随着VR智能体验馆的投入使用,项目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安全技能演练,包括高空作业、交通安全、火灾逃生等。与传统的“说教式”安全教育不同,这种“沉浸体验式”的安全教育让体验者戴上VR头盔,身临其境地置于虚拟场景中,与数字内容产生互动。
工地上还建起了一个专门的“安全使用体验区”,已经成为工人们的安全教育基地。体验区设有垂直攀爬体验、平衡木体验、安全栏杆推倒体验等区域,可供工人们每日上岗前培训使用;另有安全帽撞击体验、洞口坠落体验、模拟触电体验等内容,演示了施工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几乎涵盖了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项作业风险。工人们在每日上岗前可以在此进行培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并在模拟中学会如何规避这些风险。
此外,为了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现场还设置了多个扬尘、噪声监测设备,对施工区域的环境进行实时评估。项目管理团队根据这些数据采取相应的控制和改良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综合管理平台方面,科学会堂项目正致力于以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支撑,整合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节能监管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车辆通行管理与室内定位系统等,实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的精细化管理。这将为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与管理支撑,推动工地管理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发展上,把握和引领未来方向
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重庆高新区正成为成渝城市群相向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而在这片热土上,科学会堂项目以其标志性、引领性的地位,成为了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灵魂工程。
作为高新区首个PPP项目,科学会堂项目从设计到管理,都充分体现了电建路桥的创新与智慧。建成后,它将作为面向世界的科技聚智平台对外开放,吸引全球的目光和智慧。
在科学会议中心,高能级国际峰会、高端商务会议、创新论坛、产业论坛将轮番上演,这里是思想的交锋地,是智慧的碰撞场。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想法,都有可能在这里引发新的科技革命。
科技展览中心则将前沿技术、创新成果一一展示,不仅丰富了展览形式和内容,更促进了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这里将成为“会展引商、会展引资、会展引技、会展引智”的重要窗口,持续打造“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城市新样板。
科学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则通过多馆联动,将科教平台再升级,成为展示科技魅力、创新前沿的国际化窗口与高品质、强专业性的知识共享平台。无论是学者、研究员还是普通访客,都能在这里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和创新的力量。
而科技服务中心,作为科学会堂的配套项目,提供了四、五星级酒店和5800平方米无柱宴会厅等设施,为各类活动提供了一流的服务和保障。
展望未来,科学会堂将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一区两群”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推动力。它不仅会为中国创新发展开辟新路径,更将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随着施工建设的推进,这个项目正在科创赛道上全速冲刺,绘制属于未来的新型蓝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