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电 > 企业风采

二十年,星火终会燎原——首台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诞生记

电力网发布时间:2025-04-26 21:00:17

  一、故事,要从一片荒地说起

  时间回到九十年代初,时任沁北电厂筹建处副主任的许林保带领前期人员席地而坐,附近方圆十几里全是卵石遍布的荒地。他一边从帆布包里掏出已经凉透的馒头啃了口,一边把水文地质观测的图纸在大腿上展开,趁着休息的功夫接着研究,全然没在意自身因甲亢而微微颤抖的手。倒是身旁的人员注意到了,在大家的关切声中,许林保站起身子:“这病呀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再说了,现在这个节骨眼,人手正缺着呢,咱们抓紧时间吃完,好干活儿!”

  这一幕,发生在现今沁北电厂坐落的位置。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制约着国民经济发展。为解决电力供应严重短缺问题,国家有关部委根据煤炭工业及交通运输情况,规划了一批装机容量超100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建设基地,其中河南地区的方案经过反复论证,项目最终落户于太行山南麓的济源境内。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朱镕基先后考察了沁北电厂项目,对沁北辽阔的地域、方便的交通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给予了肯定,尤其赞叹于其距山西煤炭资源近,煤源流向合理,具备建设大型路口电厂的有利条件。两位领导认为: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规划建设大型火电基地。邹家华还提出要尽快上报《项目建议书》,加快推进项目进程。于是,1992年沁北电厂筹建处正式成立,一颗希望的种子从此刻被种下。

  二、这里的夜空,没有星光

  一切都源于缺钱。

  建厂首先必须解决资金问题。当时我国并不富裕,电力资金匮乏,项目筹建者多次到北京相关部委“化缘”,但收效甚微。思来想去,大家的目光投向世界银行贷款。世界银行的大股东都是发达国家,申请外资贷款能够迅速帮助我们大开发大建设。

  但使用世行贷款程序繁琐、条件严苛,要求主设备必须国际招标。数月封闭式评标,华中电网、河南电网、沁北电厂、设计单位等各方付出了巨大心血,但定标过程却一波三折,一方面,唯一的中国厂商——哈尔滨电站工程有限公司报价较国外厂商显著便宜,但苦于业绩薄弱,另一方面,国际厂商业绩优良但价格高昂。

  当时,国家就提出要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电力部和机械部要求尽量用国产主机设备,这样一来,世界银行觉得中国没有按规据办事。“官司”打到了国务院。一锤定音:宁可不用国外的钱,也要提升国产的装备水平!

  沁北世行贷款项目被叫停了。本在国内火电建设明星般的项目,从大红大紫到黯然无光只走了几年光景。没有了筹建资金,连工资发放都成了问题,许多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变。

  “沁北项目缓建,所有中层被解聘,绝大多数员工放假回家,只留下了十几人分在郑州、焦作两个办公点和工地留守处工作。留守的日子最艰难,最心酸,刚放假那段日子里,我常常深夜一个人坐在篮球场观众席的台阶上,望着曾经灯火通明的办公楼,如今人去楼空,一片漆黑,心里阵阵酸楚。”时任留守处负责人的司振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眶忍不住湿润了。

  1998年事情出现转机,国务院研究决定自主建设600MW超临界机组,将沁北电厂作为国产化依托项目。2000年3月,国务院召开总理办公会,沁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通过。同年4月,国家计委报国务院批准明确了沁北电厂2台60万千瓦机组作为60万千瓦超临界参数火电国产化的依托工程,国家经贸委将其列为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暖人的春风终于吹入沁北人的新田。

  三、东风吹来,山河披红戴绿

  回想起那天,国务院召开总理办公会研究沁北项目,整个上午留守的员工都没心思干活,每隔半小时就向郑州的厂领导电话询问结果。越临近中午,大家越着急,直到下午两点,郑州那边打来电话说:“批下来了”。批下来了,简单的四个字,饱含着所有人的血汗和痴心,一瞬间,在场的所有人欢呼雀跃起来,大家热泪盈眶,“我们终于熬到头了!”

  2002年7月的北京小汤山华能培训中心,一群国内顶尖的火电设计、制造施工专家“扎堆”在一起,首次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设备招标,分为5个组,日夜不眠地进行了40多天。如何把“引进”变“自造”?一次决定中国火电技术命运的重担落在沁北身上。从技术规范和招标文件开始,像共和国多少回科技攀岩的“第一次”一样,专家组对照国外技术,一项一项比参数、比材质、比风险,一切从零开始,把创新的血液再次注入“蓝色”华能。

  那一年,沁北所有人,包括建设方、基建队伍、生产准备人员都充满激情,誓把“国产首台超临界60万千瓦机组”按期投产发电。披星戴月,栉风沐雨,他们创造了2004年“一年双投”的奇迹。经历过那年基建与生产准备的人,现如今回想起来,都不由得感叹,那真是脱掉一层皮啊!这结果是各方争分夺秒拼命干出来的。

  在沁北前期工程中,有着全员的共同努力,更得益于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大家克服现场工作的重重困难,和西北、河南电力设计院的同志一道,先后完成了水源勘测、煤源调查、铁路运输、厂址地质勘探、灰场渣场选定等可研项目,为项目的建设打牢基础。沁北电厂前期工作历经二十个春秋岁月,终于利用国内资金,采用国产发电装备,在太行山南麓这片不毛之地,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的火电厂。

  2004年11月23日和12月13日,是值得铭记的日子。沁北一期工程2台机组作为我国首台600MW超临界机组国产化依托项目和原国家电力公司确定的“二十一世纪燃煤电站示范设计试点工程”及“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工程”顺利投产发电。工程自开工到投产仅历时27个月零13天,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先后荣获“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经过一年试运行,机组性能稳定,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机组热耗率、发电煤耗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都已超过当时国内投产的进口超临界机组。投产第一年就创造产值18.1亿元,完成利税2.5亿元,实现利润近3亿元,为国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现任沁北电厂党委书记郑跃武仍不时回想起当年的盛景:“当年运行部有一百多人,而全国各地来学习的达三百多人,一个主值班员就带三四个徒弟,老骄傲了。”这是真实的情形,作为60万超临界机组国产化依托电厂,全国各地的新老电厂参观学习人员蜂拥而至。一时间,“沁北电厂”成为人才基地,先后接待了华能太仓电厂、大唐三门峡电厂等数十家单位数百名实习人员,也成为河南的一张电力名片。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遍布全国,极大地振奋了民族工业士气。翻开中国电力工业史,沁北的熊熊光亮照耀出了一抹属于华能的亮眼赤诚。

  九万里风鹏正举,举目起壮志。沁北电厂现今已成为华能集团公司、华中区域容量最大的燃煤火电厂,随着向济源居民家中送去的源源暖流,沁北电厂正朝着“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企业迈进,为“美丽河南”增添“奋进之能”。到2024年底,企业累计发电量2924.54亿千瓦时,累计上缴税金75.59亿元。如今的沁北电厂,机组各项指标在全行业保持先进水平,将优质能源不断输入千家万户。

  成绩鼓舞人心,使命呼唤作为。面对党中央对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发出的动员令,沁北电厂正沿着碳达峰行动方案擘画的蓝图,把能源保供作为最现实的“国之大者”,把转型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扎实推进“八大工程”。沁北星火,正以燎原之势,为助力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华能集团“领跑中国电力、争创世界一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