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电 > 发电人物

李斌:在火花里熔铸创新路

浙江省总工会发布时间:2025-09-01 14:56:49  作者:沈佳慧

  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大力弘扬“三个精神”,深化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浙江省总工会组织开展“话百年工运·展时代风采”系列访谈活动,用一段段真实故事,记录下之江大地上的奋斗群像。

  32年来,他用一把焊枪,守护电厂安全运行8900余天,也照亮了舟山海岛的千家万户。他就是全国劳模,国家能源集团浙江公司舟山电厂锅炉专工、锅炉班长李斌。

  在不断练习、精进技能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李斌:焊花飞溅的实训架前,平、横、立、仰多种位置循环操练,电弧焊、氩弧焊、气体保护焊等工艺反复打磨。手臂上烫起的水泡瘪了又起,被电弧光灼伤的皮长了又褪,穿着密不透气的电焊服,大冬天身上的汗一个劲儿地从里面往外冒,更不用说夏天了,简直是免费的桑拿。为了练好手臂稳定性,我在焊把上系好砖块进行负重,炙热的铁水掉落在手臂上发出滋滋的声响,那是一种难以忍受钻心的疼痛,一天下来,身体像虚脱一般,但这始终没有打消我成为一名锅炉焊工的念头,晚上捧着厚厚的理论书籍复习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锅炉压力容器焊工证书,并独自承担起锅炉设备焊接任务。

  印象深刻及最难的是仰板焊接,记得2000年第一次参加省级焊接比赛,其中有一项是板状仰板焊接法。焊件固定在离地面1米的位置,蹲着仰头进行焊接,总共分4层,第一层打底是断弧焊,手法必须精、准、稳,每隔2-3秒钟引熄弧,一层下来往返50次,任何闪失都会造成粘连或熔池塌陷。这样练了差不多一个月,感觉手还是不稳,所以在焊把上系好砖块进行负重训练。

  您说“创新,就是给难题找面镜子。”在面对紧迫的故障时,您如何保持冷静,把“难题”变成“创新契机”?您的脑海里是如何完成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跳跃?

  李斌:“创新,就是给难题找面镜子”这句话,其实是我跟难题较劲多年悟出来的理。我常跟徒弟说,咱们一线工人的创新,是从生产难点里“熬”出来的,一个人的脑子再灵,也赶不上一群人的智慧。我带的班组有个“金点子”会,每次处理完难题就复盘:这种创新,是把个人经验变成集体智慧,让“一个人的突破”长成“一群人的进步”。

  说到底,一线的创新没有捷径,就是盯着问题不放:它难在哪?为什么难?换个角度行不行?所谓“镜子”,照的是问题的本质,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初心:为了把活儿干得更漂亮、让机组更安全,这才是创新最实在的意义。

  2025年年初,5号66万千瓦机组高温过热器340号管子突发超温——运行极限610度,实际已逼近630度,再这么下去随时可能爆管。

  春节机组调停,60多米长的管道,我猫着腰一寸寸查,两个小时过去,还没有揪到“真凶”。锅炉房外早已繁星满天,我举着电筒又折回过热器集箱旁——突然瞥见连接管处闪过道反光。凑近用内窥镜一照,集箱里卡着片直径比管道内径还大的树叶状铁片!凌晨三点,生产厂长、总工都赶到现场,可难题摆在眼前:集箱手孔盖切割至少得4天工期,机组停不得啊!

  那晚我在办公室行军床上翻来覆去,天刚蒙蒙亮就往现场跑,抱着工具包爬上炉膛,我试着用熔枪精准熔化异物边缘,让它一点点缩小体积,整整两个小时,当那块铁片终于从28毫米内径的管道里顺利取出时,掌心的汗把焊枪握把都泡软了。

  后来,我把这次经验转化成“锅炉过热器集箱内异物快速取出法”,带着团队研发出专用装置,现在这套方法已经在浙江区域火电厂推广开了。

  工作30多年,您觉得什么是“劳模精神”?

  李斌:在我看来,“劳模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代代产业工人刻在骨子里的职业信仰,往深了说,是支撑制造业行稳致远的“魂”。拿我这30年的经历来讲,它体现在:

  一是“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坚守。锅炉检修这行,外人看是围着机器转的“苦差事”,但设备的每一声轰鸣、每一次震颤,在我眼里都是“健康信号”——就像老中医摸脉,能从细微处判断症结。30年没挪窝,不是没想过更轻松的选择,而是知道这些设备的“脾气秉性”,只有摸透了才能护得周全。这种坚守,本质上是对“责任”二字的较真,是把岗位当战场、把设备当战友的信念。

  二是“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极致追求。检修容不得“差不多”,0.1度的温差、0.5牛·米的螺丝松动,都可能成为机组运行的“定时炸弹”。我常跟徒弟说,蹲三天记一千组数据找振动源,不是“轴”,是因为电厂的安全运行没有“容错率”。这种“较真”——就像给航天器拧螺丝,差一丝一毫都可能出大问题,必须做到分毫不差。

  三是“敢啃硬骨头”的攻坚担当。舟山海边潮湿,设备腐蚀是老大难。有次机组频繁跳闸,厂家说换设备要上千万,我偏不信这个邪。27天泡在现场,把几十张图纸翻得卷了边,最后揪出一个被海风蚀坏的小接线头——省下的不只是钱,更是对“自主可控”的底气。这种死磕,本质上是不服输的韧劲,是“别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得更好;别人做不到的,我们要做到”的骨气。

  四是“授人以渔”的传承创新。一个人强不算强,班组强、行业强才是真本事。我把30年的经验写成手册,带30多个徒弟,就是想让“看家本领”传下去;琢磨海边设备防腐的新法子,搞小改小革,是不想被老经验捆住手脚。这种传承与创新,是让工匠精神活起来的关键——既要守住“老手艺”的根,也要长出“新技能”的芽,这样产业才有后劲。

  说到底,“劳模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千千万万产业工人在岗位上的“日复一日”:对岗位的挚爱坚守、对零误差的极致追求、对难题的坚韧不拔与锐意进取,以及甘为人梯、对技艺的无私传承。往大了说,正是这一个个“较真”的瞬间,筑牢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这才是它真正的时代价值。(沈佳慧/文 浙江省总工会/供图)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