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版推出“烽火中的抗战记忆”,以追思先烈,汲取前行智慧和力量,在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硝烟虽已远去,征程未有穷期。
——编者
“英雄谱”
2025年,南方电网公司5名离休干部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本版刊载李光农、洪绍庆两位老兵的抗战峥嵘故事。
李光农:百年岁月心向党
英雄档案:李光农,1917年11月出生,海南省琼海市长坡镇人,1942年5月起参加革命活动,1977年11月从琼海供电公司光荣离休。
年少下南洋谋生,青年时期在马来西亚抗击日寇,枪林弹雨中幸免于难回到故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贡献……如今108岁的李光农老人一如既往心怀国家、心怀党。
年少离家 南洋谋生
李光农1917年生于琼海长坡镇,家中兄弟姐妹6人,他是老大。由于家里贫穷,6个孩子吃饭成了大难题,李光农14岁便开始跟随姨丈出海打鱼。
在马来西亚工作的舅舅的来信,让李光农产生了外出务工的想法。舅舅为李光农找了一份工,去当地人家里打杂。再长大些,李光农便到当地一个橡胶园做割胶工人。
有次出海遇到台风,李光农一行无奈转到泰国避风,又被送到新加坡。在新加坡,李光农遇到了堂姐,得知家乡已经被日本人占领,村里很多人也被日本人杀害。悲痛之余,李光农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寻机会与日本人抗争。
投身抗日 英勇斗争
回到马来西亚,李光农继续在柔佛州余文打区的一个橡胶园割胶。1942年2月的一天,橡胶园的工人悄悄找到李光农,要他做交通员,李光农这才知道,马来西亚的共产党组织已经在橡胶工人中建立起来了。他当时非常兴奋,立即同意。
李光农的生活从此改变,怀揣手榴弹、手枪、坚毅地与日军斗争开始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参加过攻打日伪维持会的战争,也参加过攻打被日军占领的当地警察局,并亲眼看到了日军的暴行。
1942年9月的一天,李光农下山送木薯,在山脚旁的一棵树下歇脚时,远远看见日军30多人往山里走来,日军发现李光农后便开枪射击,李光农拔腿就往山里跑。他躲在一棵倾倒的大树下,掏出身上的手榴弹,拉开保险,准备等日军走近发现自己时同归于尽。结果日军从他身边经过,并未发现他,双方最近相距只有4米。
辗转返琼 默默奉献
日军投降后,有人劝李光农回海南,告诉他“海南还没有解放,回去之后可以继续参加革命”。李光农这才产生了回海南的想法。
1948年8月中旬,依靠堂叔的接济,李光农凑齐了回琼的船票钱,携夫人和两个孩子乘船三四天,辗转回到了海南。
回到老家的第二天,琼海当地党组织便派人找到了李光农,他们已经知晓了李光农在马来西亚的抗日行动,并动员李光农去白沙做抗日公学的校长。因为妻子初来乍到还怀着孕,他婉拒了这个邀请,但他将关系转入了中国共产党,留在琼海长坡镇,并成为支前委员会委员,直至1950年海南解放。
海南解放后,李光农先后在琼海粮食局、林业站、造船厂、物资局、琼海干校、琼海手工业局、琼海供电公司就职,直至1977年从琼海供电公司离休。
李光农老人离休后,仍坚持每天阅读《参考消息》,还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督促儿孙按时替自己交党费。他有时还能声音洪亮地演唱《国际歌》,目光依然如青年时期般
坚定。那份在南洋橡胶园点燃的革命信念,跨越百年时光,仍在熠熠生辉。
(本文转载自《海南日报》,有删改。作者系《海南日报》记者王培琳和南网报记者代进)
洪绍庆:地下交通员的“潜伏”岁月
英雄档案:洪绍庆,1931年11月出生,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人,1944年3月起从事革命活动,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11月从遂溪供电局光荣离休。
94岁的洪绍庆至今仍清晰记得抗日战争时期潜伏作为地下交通员的经历。1944年,年仅13岁的他在南夏村小学读书,当时校长周德安的真实身份是抗日游击中队队长兼指导员,以校长名义潜伏在南夏村为组织做掩护工作。当时学校很多老师都是地下党,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和党的思想熏陶下,洪绍庆对日本侵略行为恨之入骨,在周德安的指引下,他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
少年初踏革命路
1944年3月,周德安布置洪绍庆以读书为掩护,从事交通员的工作。后因其表现出色,被独立营武工组长何德吸收入武工队当通信员。当时送信全靠双脚走路,他为送信磨破了几十双草鞋。年纪轻轻的洪绍庆很机灵,各项任务都完成得很出色,领导也很爱护他,大家都叫他“侬仔鬼”(小鬼)。
根据工作需要,他常常送情报到平衡村、宴村和仁里村交通站。情报内容一般字数不多,有些重要情报为防泄密,用米汤写成,待干燥后送出,只有放在碘酒中泡一下才能显现出文字。情报大多是告诉组织党员藏身之处,或某地方有敌军势力等信息。
有情报外送时,洪绍庆就必须日夜兼程,尽快将情报送出去。没有外出任务时就在学校读书。因为是做地下工作,他只能进行单线联系,不能对其他人透露身份,身边的人不知是敌是友。潜伏生活充满高度危险和不确定性,洪绍庆每日在刀尖上行走,完成各项艰巨任务。
烽火中的生死考验
1945年农历七月,在日寇宣布投降前,一天晚上,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营长金耀烈和独立营武工组长何德在南夏村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形势,大会持续到凌晨1时才结束。凌晨3时许,金耀烈营长带领部队200余人离开了村庄。谁知5时许,一片机关枪声突然响起,日本鬼子和伪军共300余人进村扫荡!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何德带领武工队40余人与南夏村民一起撤离。洪绍庆回忆道,他们冲到甘蔗园里,利用甘蔗林作掩护,敌人在后面穷追不舍,子弹透过蔗林不断在身边“咻咻咻”地擦过,情况非常危急。洪绍庆跟随部队一口气跑了30多公里到仁里村,登上仁里村碉楼一望,南夏村已被敌人纵火烧屋,烧得满天通红。在这场扫荡中,许多群众被打死打伤,36间茅草房被烧毁。日本鬼子连小孩也不放过,两个年幼孩童被刺得肚穿肠流,洪绍庆受命将他们送往卜巢山军医务所抢救才保住性命。
离休后的传承与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绍庆先后在雷州林业局、护林办工作,1988年7月,他又投身到电力事业,在遂溪供电局任保卫股股长,保卫电力设施安全和办公场所治安稳定。
1992年11月离休后,洪绍庆一直坚持读书看报。尽管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他仍坚持参加遂溪县老游击战士联谊会。洪绍庆分别参与编写了《革命斗争故事集(纪念中国共产党八十华诞)》和中共遂溪县委党史研究室出版的《风云岁月——中共遂溪南区革命斗争史》等书籍,把抗战英雄儿女的事迹告诉后人,让老一辈人无私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梁艳 许电慧)
“华南劲旅壮歌”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长期抗战鏖战华南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也称华南抗日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东省(含海南岛)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多支人民抗日游击队的总称,包括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等多支人民抗日武装力量。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开辟了包括广东东江、海南、粤北、珠江三角洲、粤中、雷州半岛、潮汕平原、韩江流域以及广西的桂东北、桂东南等广大地区的敌后战场,建立了东江、北江、琼崖、珠江、粤中、南路、韩江、桂东南、桂东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面积达8.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000余万人。
坚持斗争 艰苦卓绝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华南敌后,得不到主力部队直接、有力的支援和配合,没有巩固的大后方和充足的人力、物力补给,经济十分困难;部队活动地区狭小,环境错综复杂,回旋余地小,且被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分割包围,互不相连,各抗日根据地之间处于几乎隔绝的局面,没有统一的军事领导机构,不能形成统一指挥协调,只能在各自的根据地、游击区独立作战。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各支部队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展开对日作战,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东江纵队
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侵占华南,广州等地沦陷。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奉中共中央指示,派遣曾生、王作尧等人分赴惠阳、东莞组建抗日武装。1938年12月,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由曾生领导,活动于惠阳、坪山。1939年1月,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由王作尧领导,活动于东莞、宝安。1940年9月,上下坪会议决定摒弃国民党番号,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分别由曾生、王作尧率领,开辟大岭山、阳台山两大根据地。截至1941年,部队扩至1500余人,并成立港九大队深入香港敌占区开展城市游击战。1943年12月2日,于惠阳土洋村宣布成立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政委尹林平,下辖7个大队共3000余人。1944年,主力部队北进创建罗浮山根据地,并组建多个支队,截至1945年,发展为9个支队9200余人,根据地人口达450万人,抗战结束时兵力达1.1万人。截至抗战胜利,东江纵队共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投诚3500余人,缴获枪支6500余支。
琼崖抗日独立纵队
与东江纵队并称华南抗日两大支柱的是活跃在海南岛上的琼崖抗日独立纵队。1938年12月5日,根据合作协议,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冯白驹任队长,下辖3个中队共300余人。1939年3月,独立队扩编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兵力达1000余人。1944年秋,独立总队正式改编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兵力约4000人。在海南抗战期间,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先后建立了琼文抗日根据地、美合抗日根据地、六芹山抗日根据地、白沙抗日根据地等核心根据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共琼崖特委积极推行统一战线政策,争取华侨、少数民族支持,海外琼侨捐款捐物并回国参战。抗战胜利时,部队从300多人发展到7700多人的规模,共对日伪作战2200余次,毙日伪军3500余人,伤日伪军1900余人,俘日伪军150余人,日伪军起义反正300余人,缴获长短枪2100余支。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为此付出重大代价,共有5600余名指战员牺牲。
珠江纵队
珠江纵队,全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是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珠江地区领导创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主要活动范围包括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三水、珠海、四会、广宁等地,由广游二支队、顺德抗日游击队、中山抗日游击队三部发展壮大改编而成。1944年10月1日,为统一珠江、粤中地区部队领导,在五桂山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林锵云任司令员,罗范群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第二支队、挺进粤中主力大队、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新鹤大队、南三大队和雄狮中队,共2700余人。10月下旬,中区纵队机关大部和挺进大队共500余人挺进粤中,向西发展,距珠江地区越来越远。为加强对两地区武装斗争的领导,决定撤销中区纵队番号,部队一分为二:在珠江地区的部队成立珠江纵队,在粤中地区的部队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名义开展活动。
1945年1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在中山五桂山区正式宣布成立,共有1700余人。抗战期间,珠江纵队与敌军作战超过200次,成功击毙敌军3300余人,创建了覆盖8个县、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抗日根据地,根据地人口约40万人。
韩江纵队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潮汕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是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一个组成部分。1945年6月,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整编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由林美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南人谢育才任军事顾问,辖第1、第2支队和独立大队,约700人。8月,独立大队扩编为第3支队,韩江纵队发展到1200人。
韩江纵队灵活运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潮汕人民和潮籍侨胞的大力支援下,以高昂的士气英勇战斗在普宁、潮阳、惠来、南山、揭阳、丰顺、潮安、澄海、饶平,以及五华、陆丰、兴宁的部分边界地区,对日伪军作战70多次,歼灭日伪军600人以上,为驱逐日本侵略军、收复潮汕失地作出重要贡献。
(本文转载自《海南日报》,有删改。作者陈立超)
“电力抗战印记”
“LB”支部背后的广州电力抗战往事
1937年8月31日,6架日机袭击广州,揭开了日军轰炸的序幕。此后的14个月,广东各地无时无刻不处于日机的狂轰滥炸之下。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8月31日至1938年6月8日,日军共出动飞机4986架次,投弹8292枚。日军对广州实施了800多次惨无人道的无差别轰炸,繁华市中心的商店、民居楼、学校、医院、幼儿园无一幸免,死伤无数。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仅有五仙门发电所、西村发电所和河南发电所3座发电所。这一时期,一大批广州电力工人投身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中去。1937年8月,广州电力管理处李梓高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广州电力系统有记载的第一位共产党员。1938年4月,李梓高介绍冯秉乾入党后,上级党组织指定李、冯与在广州邮政局工作的党员陈道联系,秘密成立中共广州电力管理处党支部,代号“LB”支部。广州电力管理处的地下党支部成立后,按照上级指示,深入开展宣传抗日救亡活动。
李梓高、冯秉乾利用工作之便,多次到五仙门发电所和西村发电所了解工人情况,物色培养工人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在职工中设立图书馆,组织成立读书会,这是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性组织。党支部团结电力管理处管理层中的爱国人士,并取得他们对读书会的支持,同意安排活动场地和开支少量文具纸张等费用,传阅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广泛宣传、动员抗日救亡活动。广州五仙门电厂部分工人参军,奔赴抗日前线,抵抗日寇侵略。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日寇侵占了三大发电所,广州电力设备遭到严重破坏,广州用电水平也开始出现大幅下降,广州电力发展进入至暗时期。
1943年,刘宛枫加入了由中共北江特委广州沦陷区工委书记何君侠领导创建党的外围组织“游击之友”,并很快转为了党员。刘宛枫是广东电力系统有记载以来第一个女党员,她广泛联系职员、学生、工人、勤杂等,通过组织小范围读书会,帮助有志之士学习进步思想,提高思想觉悟,并逐步发展“游击之友”的队伍。同时,在上级的安排下,刘宛枫冒着生命危险张贴和投递党的秘密印刷品和传单。抗战岁月里,他们像暗夜里的星火,用自己的方式编织着反抗的网络。
(戚玥)
战火中的光明之源:昆湖电厂纪事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马街春雨路的昆湖电厂旧址,是抗日战争时期为满足大批内地工厂迁到昆明生产用电的需要而建立的发电厂,为保障战时昆明地区军工和民用企业及生活用电发挥了巨大作用。
战时使命:工业内迁与电厂的紧急筹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南移,沦陷区的机关、工厂、学校、民众大量迁到昆明,使昆明附近的茨坝、马街、海口等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区。地处滇越铁路、滇缅公路,以及后来开辟的驼峰航线三条生命线连接点的昆明,成为国际援华战略物资集散地。
面对急剧增加的用电负荷和巨大的电力缺口,中国第一代电力专家刘晋钰奉命担任资源委员会昆明电厂工程处主任。他于1938年3月来到昆明,成立云南电厂工程处,主持兴建昆湖电厂。综合考虑取水、运煤和用户分布等因素,刘晋钰将厂址选定于距离昆明市9公里的石咀村马街子附近。
电厂筹备之初,核心设备获取过程也颇为曲折。昆湖电厂共装2000千瓦机组2台,因战时紧迫,所有发电设备均由其他地方商调过来。资源委员会暂停在湖南湘江电厂工程建设,将其尚未安装的1台锅炉也发往昆明,还将湖北大冶汉冶厂一套500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组拆掉,从粤汉铁路经香港、海防转滇越铁路运往昆明,以此作为昆明新建电厂机电设备的启动电源。
坚韧运行:轰炸下的守护与山洞电厂的创新
电厂运营面临不少困难。1939年6月电厂建成供电,同年9月28日,9架日本飞机由广西境内窜抵昆明上空,首次轰炸昆明,电厂遭遇日机投弹76枚……1941年7月,昆湖电厂在日机轰炸中蒙受重大损失,日机扔下的20余枚炸弹炸毁部分进水沟,厂房、职工住宅等均被炸,并造成20余名电厂职工伤亡。
此时滇越铁路中断,运输困难、煤价高涨、空袭不断,急需建设一座安全、隐蔽性强的临时发电厂。刘晋钰创造性提出在宜良煤矿附近的山洞内筹建喷水洞火力发电厂,机组为拆卸自昆湖电厂的1台2000千瓦机组。1943年6月,我国首座防空避弹电厂——昆湖电厂喷水洞发电所投产,它持续为昆明工业生产供电,支援前线战场,直至抗战胜利。
时代新生:从工业地标到文化遗产的蜕变
抗战胜利后,昆湖电厂依旧正常生产,随后改扩建为昆明发电厂,其巨大的冷却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马街工业基地的地标式建筑。21世纪初,由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环保需要,电厂火电机组停产,高高的循环冷却塔也被爆破拆除,只留下昆湖电厂时期的部分车间、设备及职工宿舍,用来纪念昆明近代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
2023年9月,昆湖电厂旧址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电力行业)名录,2025年4月获评第二批云南省工业遗产,同时申报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6月入选中电联电力工业遗产名录。南方电网公司正在加大开发力度,计划在电厂旧址开设昆明电力工业文化展示馆和刘晋钰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守护红色电力记忆,赓续央企文化血脉。
南网报记者 帅泉 卢翛楠
▪ 评论
以讲述淬炼民族精神
距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过去整整80年。从1945年到2025年,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但刻在民族记忆里的沉重创痛与血性荣光,从未远去。
从1931年到1945年,14年间3500万中国军民伤亡的数字背后,融尽了血与泪,国耻与家仇,颠沛流离与生死永隔。
由东江纵队、琼崖抗日独立纵队、珠江纵队、韩江纵队组成的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共同构成了“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最生动的场景:琼崖女战士刘秋菊乔装打扮、深入敌后,传递情报;东江纵队13—17岁孩子组成的“小鬼班”,少小离家为国殇……
百岁老人李光农讲述与敌人最近相距只有4米,差点要与敌人同归于尽;洪绍庆回忆少时潜伏做地下交通员时的惊心动魄……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大批作家、音乐家、美术家以笔锋为枪,以战歌为号,笔墨间血性犹热。昆明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坚守学术理想;东江纵队齐力转移的百余名文化学者,其思想和言行为部队带去积极影响;画家在广西桂林、柳州等地举办流动画展,用铿锵木刻版画、油画等艺术形式鼓舞民众抗战决心……
历史是个体与集体的汇集和回响,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录仇恨,而恰恰是为了避免战争,维护和平。通过不断讲述,以对抗遗忘,让牺牲不被时间湮没,让民族苦难和荣光,成为指引后代前行的星火与路标。每一次讲述,都是对民族记忆的加固、对民族精神的淬炼,也是对历史真理的再确认。
有学者说:“忘记过去的人注定重蹈覆辙。”许多历史暗角正被打捞、挖掘或接力书写。永不言弃的中国人在沧海大江中依旧前赴后继地努力,谱写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澎湃不绝,气贯长虹。
张曦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