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党政文化

释放“第一资源”的澎湃动力

电力网发布时间:2022-01-14 00:00:00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提出了明确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

  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人才工作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动力。

  新年伊始,公司通过评审,研究决定,中国电科院王伟胜、南瑞集团郑玉平、国网湖南电力陆佳政当选中国电科院院士;中国电科院孙华东等35位同志当选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公司创新建立中国电科院院士制度,全面优化专家人才体系,为推动公司战略目标落地提供人才保障,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国网贡献。

  创新人才体系 打造人才高地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2021年7月,公司提出要创新建立中国电科院院士制度,紧密结合重大科技项目研发、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重要管理项目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代表行业最高水平和“一锤定音”的科技领军人才。

  作为公司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学术带头人,中国电科院院士加快解决电力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引领能源改革和技术进步,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国网力量、展现央企担当。

  中国电科院院士、中国电科院副总工程师兼新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王伟胜研发了新能源功率预测与优化调度系统,建成了世界上唯一具备风电、光伏发电与储能并网控制性能研究和实证功能的张北试验基地。而今,风光出张北,绿电送京畿,清洁的风能、太阳能等源源不断地为冬奥场馆提供充足绿电。

  中国电科院院士,南瑞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郑玉平牵头的“复杂电网差动保护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220千伏~1000千伏各电压等级电网,涵盖新一代调相机组工程、海上风电工程及川藏联网工程等重要工程,带动我国高压电网新投运设备100%配置国产差动保护装置。

  中国电科院院士、国网湖南电力防灾减灾中心主任、电网输变电设备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陆佳政带领团队攻克雷击带来的跳闸故障问题。他们研制出的10千伏新型配网防雷绝缘子在湖南推广应用。应用新型配网防雷绝缘子的配网线路雷击跳闸率同比明显降低。

  此次当选的35位首席专家分为科技研发和生产技能两大类,研究领域涵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等6个专业和变电运维、直流控制保护检修等29个分支专业。

  适应公司战略实施和创新发展需要,公司近年来先后出台《中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关于加快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印发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加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着力构建一支规模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在顶层设计上,公司系统创新专家人才体系,实施高端人才引领、电力工匠塑造、青年人才托举三大工程,坚持“党管人才、服务战略、精准施策、分级管理”原则,畅通道、优结构、提质量、强激励,多措并举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公司着力打造电力工匠,涌现出“时代楷模”张黎明、“大国工匠”王进、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陶留海、全国技术能手李征等一批优秀专家人才。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公司打造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多措并举激发青年员工创新创造活力。2021年10月21日,在公司举办的第六届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优秀项目发布会上,参会嘉宾听取了6项优秀项目介绍,见证了4项优秀成果转化签约。2015年以来,公司连续举办六届青年创新创意大赛,累计吸引14万名青年创客、1.7万支青创团队积极参与。

  为高端人才“搭台子”,加快培养一批在高精尖领域能“一锤定音”的大专家;为技能人才“铺路子”, 加快培养一批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大工匠;为青年人才“架梯子”, 让青年科研人员“扛大旗”“挑大梁”……一系列举措下,公司打造了结构合理、梯次递进的专业人才梯队。目前,公司拥有国家级专家人才382名,包括两院院士7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7名。

  优化人才结构 释放人才活力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离不开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优势。公司推进科研单位“去行政化”,健全多元化职业发展路径,形成领导职务、职员职级、专家人才三条通道并行互通、员工多元发展的职业成长体系。

  一年前,荆平完成了从管理序列到技术序列的职业通道转换,从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科技部主任成为智研院的首席专家。现在,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灵活交流输电的技术攻关和电网形态演变与发展趋势的战略研究中。“做科研是我的特长,也是兴趣所在,做管理工作的时候也一直没丢下过。”荆平说。回归科研一线的他有了更多时间做研究,在他看来,自己找到了更合适的位置。

  与荆平不同,林志光经历了两次调整。曾为智研院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所直流控制保护研究室副主任的他,2020年7月转入技术研发通道,成为主任开发工程师。因为工作需要,他于2021年10月又重新回到副主任的管理岗位。在转到技术岗的一年多时间里,林志光集中精力开展技术攻关,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新一代具有可视化编程功能的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目前这项成果已完全具备工程应用条件。第二次转岗是院里工作需要。“我现在带领一个新的团队,开始一项全新的技术研究。做科研的传帮带工作,我还是很有信心。”林志光说。

  公司持续淡化管理、技术、技能三个序列的身份界限,打通技术与技能发展通道,加速员工成长成才,打造知识性和技能型员工队伍。这在“去行政化”提速的同时,也让岗位需求与人才能力趋向最佳匹配,创新创造的活力得以充分迸发。

  中国电科院建立并完善员工矩阵式职业发展体系,实现各类优秀人才在行政、职级、专业、专家通道上互通并进。自员工矩阵式职业发展体系建立以来,已有66名管理人员自愿由行政通道转入专业通道,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同时,中国电科院全面实施任期制管理,深入推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使人才在适合的道路上稳步发展,进一步营造促进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公司在健全人才发展通道的同时,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建立“一体贯通、两全覆盖、三级评价、四项支撑”技能等级评价管理模式,形成全等级、多系列的职称评定体系,发挥人才评价正向激励作用。同时,公司实施人才动态管理,了解掌握专家人才履职尽责、发挥作用情况,严格考核,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加强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考察评价,构建新型专业人才评价标准。

  山东电力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输电运维三班副班长李敏已经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谈起自己的成长,李敏说:“企业的平台、环境、文化对员工的成长成才太重要了。”通过1万余架次的无人机巡检经验积累,他将无人机巡检精度从米级提升到厘米级,巡检效率和缺陷检出率比人工巡检提高了10倍以上。

  完善激励机制 激发干事创业动能

  “在科研单位探索试点项目收益分红、股权、虚拟分红权、项目跟投等多种激励方式”“建立公司年度科技人物奖评选制度,让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建立以创新能力、成果质量、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促进薪酬分配向核心科研人才和攻关团队倾斜”……公司深入实施“新跨越行动计划”,一系列举措强化创新激励,鼓励科研人才竞相成长、各展其能。

  用好激励才能激发活力。公司探索多种激励方式,在科研经费、科技人才激励等多方面对科技创新工作给予全力支持,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国网电商公司在12家所属单位推广落地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管理模式;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实施虚拟股权激励;国网信通产业集团所属智芯公司深化分级分类考核机制,突出核心技术骨干及业务团队激励。

  公司在央企中率先开展岗位分红、项目收益分红、限制性股票等中长期激励机制探索。1月5日,南瑞集团所属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第二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向1298名激励对象授予激励股票3361.43万股。“激励对象聚焦公司高管以及研发、营销、生产等一线岗位核心骨干,实现人才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国电南瑞人资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确保激励兑现公平公正,国网江苏电力设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两类别激励形式,根据项目中不同完成人的贡献度,计算出每位参与人的分红金额。“FT-8605智能网荷互动终端”项目相关成果在江苏省部署应用2800余处,盈利3000多万元。这让项目负责人李澄因此获得了5.68万元的个人分红。“这种分红,体现了一种激励导向,也是对研发人员的尊重,让自己更有成就感。”他手头还有两个项目正在研发,“预计产生效益可达千万元。”

  目前,公司系统26家单位已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其中,6家科技创新企业共有2391名核心科研骨干获得股权激励,10家科研单位共有1028人获得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激励,7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有379人获得科技型企业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干事创业、创新创造的热情。

  公司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揭榜挂帅制、项目总师制、容错纠错制、赛马制等一系列科研机制改革举措为科研人员放权、减负、赋能,激活了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公司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度权,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专家人才挂帅出征。目前,公司共选择微型电磁场传感技术与核心器件制备研究、传感器低功耗安全连接技术研究等基础性前瞻项目,试行揭榜挂帅制。

  “揭榜挂帅制给了科研人员更多创造的自由。相比以前,现在我们能自行确定研究目标和方案,随时动态调整。这是非常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系统平衡支撑与运行控制研究”项目揭榜人、中国电科院国家电网仿真中心主任郭强说。

  为完善科研协同创新机制,公司选择能源电力区块链关键技术研究、客户侧资源感知与互动运行技术等重大装置、系统研制及重大技术示范应用项目,推行项目总师制,促进跨单位、跨研究所、跨专业协同,建立健全矩阵式科研管理方式。同时,公司调整优化考评方式,建立技术创新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大胆创新的宽松环境。

  “身边同事跨项目组的流动并不少,很多人都不止待在一个项目组里。”智研院开发专家刘卫卫说,她加入了智研院人工智能应用方向的研究组,同时也在大数据项目组从事安全治理方向的研究,“不同专业之间有相互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有时会启发出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从完善人才培养到改进人才评价,从畅通人才流动到激励人才发展……公司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