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苏向阳,福建龙岩新罗区供电公司项目部高级工程师。他扎根一线,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牵头完成创新成果30余项,相关成果获国家专利发明授权20余项。他本人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劳动者说:在平凡的岗位坚守初心,用创新解决配电网一线实际问题,以实干和精干做好每项工作。
2010年,苏向阳大学毕业后,在福建龙岩新罗区供电公司多部门工作过。“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要做实做细做精每项工作。让客户用好电是我的责任。”他说。
新罗区毛竹资源丰富,但输电线路走廊下的高大毛竹是影响线路稳定运行的一个隐患。为解决树线矛盾,2015年8月,新罗区供电公司创新实施“一廊一带”线路廊道建设模式。当时,苏向阳在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企业法制管理。他和同事们多地调研,走访当地林业等有关部门,最终选取了新罗区江山镇10千伏村江线作为实施“一廊一带”的试点输电线路,引导江山镇毛竹种植户在输电线路走廊下方改种杨梅树等低矮的经济作物。“一廊一带”线路廊道建设模式既能化解线树矛盾,又能帮助毛竹种植户增加收入。
“一廊一带”线路廊道建成后,2017年,10千伏村江I线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8%,线路通道也成了“生态经济走廊”。目前,这种模式已推广应用至龙岩供电公司供区22条输配电线路。
2017年3月,苏向阳转岗到大池镇供电所工作,参与配电网工程建设与运维工作。靠着勤学的韧劲和善于思考的巧劲,他很快就熟练掌握了10千伏配电网设备运行维护、故障处置等技能。
以前,施工人员信息识别、工器具管理、现场安全监督等一直都是配电网改造工程管理的薄弱点。为了提升配电网工程安全管控质效,苏向阳利用工余时间钻研配电网工程管理数字化转型等知识,用6个月时间就总结出了一套“互联网+配电网施工安全监控与工程质量管控”模式。经过数次优化完善,2017年9月,他和同事开发出了配电网工程e管控平台。工程管理人员可利用该平台远程监督现场施工人员进场情况和作业过程。这一创新成果获得了2017年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一等奖,并在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推广应用。
基层供电所员工经常需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及时解决客户的用电问题。在一线发现的问题成了苏向阳创新灵感的来源。在抢修工作中,他注意到客户电表箱里的漏电保护器跳闸后,一般都是客户打电话报修。如何快速、准确、主动获取客户侧漏电保护器跳闸信息并能定位故障地点?苏向阳萌生了研制漏电保护器状态监测器的想法。
有一次,走访当地鳗鱼养殖户时,苏向阳看到客户为鳗鱼增氧系统安装的停电监测装置,突然有了灵感。“我们也可以给客户的漏电保护器装上停断电信息模块和故障定位模块!”他说,当漏电保护器跳闸时,这两个模块能将故障跳闸信息自动发送至值班抢修人员的手机端,同时显示故障定位信息。顺着这个思路,苏向阳和配电网运维专业的同事立即着手研制。
2018年2月,二级漏电保护器状态监测器研制成功,可适用于所有型号的漏电保护器。目前,该监测器在龙岩供电公司所属28个供电所推广应用,基层供电所故障处置效率大幅提升。
2021年3月,苏向阳成为新罗区供电公司项目部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现代配电网建设等工作。这一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启动对口支援新罗区建设发展工作。“白沙电气化小镇建设”是对口支援项目之一。
苏向阳结合白沙镇屋顶光伏、水电资源丰富的优势,提出在白沙镇建设“水光”互补智慧配电网。这种技术方案通过配备调容调压变压器、光伏监控终端等智能化设备,实现客户光伏逆变器、中压调压器、调容调压变压器等设备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形成水电和光伏互补可控、故障自愈诊断快速复电的台区区域微电网,可提升白沙镇区域电网供电质量。自2023年年底白沙镇“水光”互补智慧配电网投运以来,白沙镇分布式光伏发电电量实现100%消纳,供电可靠率达99.98%。
“他不仅擅长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供电可靠性,还经常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帮助我们提升工作效率。”提起苏向阳,新罗区供电公司青年员工唐昕说。为减少基层员工的流程化业务量,2022年8月,苏向阳带领同事们开发了数字员工“新小灵”。“新小灵”基于流程自动化机器人技术,内置了13个应用场景,可代替人工完成部分重复性工作,每个月可节省人工作业时长近80小时。其中,“新小灵早知道”能自动生成供电所早会和值班记录报告,还能将用电抢修、采集异常、台区线损等9项数据整合在一张表上,为基层减负增效。
最近,苏向阳和同事们正在研究“基于‘三全三化’构建新型高能级配电网管理模式”创新项目,推动龙岩地区配电网智能转型。(詹春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