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电网人物

【老兵退伍 初心不改】周志勇: 执笔如枪,他为万家灯火写春秋

电力网发布时间:2025-08-04 08:40:25  作者:裘苗根
【人物档案】
周志勇,男,中共党员,退伍军人。国网荆州供电公司党委宣传部新闻宣传专责。从业25年,在各级媒体发稿3000余篇,多次获评英大传媒集团授予的优秀通讯员等荣誉称号,新闻作品屡屡在各级评选中获奖。征文作品《泛黄的记忆》获国家电网档案征文一等奖。
人生格言:“甘为他人作嫁衣,愿以文字添灯火。”  


电力网讯(通讯员裘苗根)
夏日的荆州,暮色渐沉。国网荆州供电公司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的灯光却亮如白昼。周志勇伏在案前,指尖划过一份泛黄的《中国电力报》复印件——2000年,某期报纸中缝刊登了荆州区某供电所不足百字的简讯。时任供电所会计的同事举着报纸炫耀的神情,穿越25年时光,仍灼烫着他的记忆。
在泛黄报纸的油墨芬芳里,一位退伍老兵用25年光阴,将电网故事镌刻进时代的年轮。周志勇——国网荆州供电公司党委宣传部新闻宣传专责,这位曾手握钢枪的军人,如今以笔为犁,在新闻战线上开垦出一片精神沃土。 

铅字为证:从“军营绿”到“油墨香”

2000年,退伍军人周志勇脱下军装,成为基层供电所的抄表、收费员。迷彩服换成工装,钢枪换成电笔,他却在收费本背面悄悄写起了“豆腐块”。
当他第一次从同事口中听说基层供电所事迹登上《中国电力报》中缝时,那份不足百字的报道,却在他心中掀起惊雷。“犹如荆州乡镇到了祖国心脏,而我们与北京的距离遥不可及。”多年后他仍清晰记得会计讲述此事时眼里的光芒。
“那时觉得,荆州乡镇的事能印在首都的报纸上,像站在田埂望见了天安门。”他摩挲着报纸轻声说。这张纸,点燃了一名抄表员心底的火种,也开启了一名退伍老兵在新闻战线的新长征。
这份震撼,也点燃了他的新闻梦想。彼时在基层供电所抄表收费的他,开始尝试用文字记录电力人的故事。手写稿变成铅字的过程充满神圣感——每当印有自己名字的报纸送达,他总要反复摩挲纸面,将油墨芬芳深嗅入心。
“见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任何快乐都无法比拟这种成就感,那份油墨香比什么奖章都珍贵。”他至今珍藏所有见报稿件,如同珍藏军功章,摞起来足有半人高。
2005年,他转岗配网工程改造班组后,白天,他扛着电缆翻山越岭,夜晚蜷在工棚写稿,军人本色在字里行间苏醒。
暴雨夜抢修时,老师傅赤脚蹚过齐腰积水的画面,化作他笔下《守护万家灯火》的鲜活注脚;巡线途中老电工磨破三双胶鞋的故事,成为《湖北电力报》“新闻特写”栏目上的动人篇章。“他们用脚丈量光明,我该用笔传递温度。”
“线路工踩着冰渣巡线,手冻得握不住扳手,就哈口气接着干。”他笔下沾着泥土的《风雪夜归人》,让默默无闻的巡线工老李第一次收到陌生读者的感谢信。时任班长拍着他的肩感慨:“你这支笔,比咱们的绝缘杆还能传递光亮!” 



破茧成蝶:新闻战场上的“急行军”


2011年,周志勇调任荆州荆城供电公司宣传专责。刚上任就遭遇“滑铁卢”:投给《中国电力报》的稿件石沉大海。困顿之际,“新闻Q堂”的QQ群弹出消息——英大传媒集团资深编辑艾俊平正在线上授课。
“新闻就是跟陌生人说话!”艾老师的话如惊雷贯耳,他如遭电击:“这不正是军队里‘精准传达指令’的延伸?”
“说得无趣人不听,说得冗长人不耐,说得片面人不懂。”周志勇连夜整理出六条“说话法则”:挑重要的说、挑最新的说、把话说明白、把话说全面、找准主次说、找准兴趣说。
他将军事化思维融入写作训练:“挑重要的说”,如战场简报般凝练;“找准兴趣说”,似军民沟通的亲和;“把话说明白”,继承军人务实作风。他将课件整理成册分发给通讯员,成了通讯员的“红宝书”。
磨刀百日,终见锋芒。2013年冬,荆州区川店供电所创新“网格化服务”模式,他连续三天蹲点采访。大雪封路,他徒步五公里跟访抢修队;为捕捉老所长深夜调解矛盾的细节,他在值班室硬生生熬到凌晨两点。
“周哥,这稿子真能上《中国电力报》头版?”所长攥着稿件将信将疑。
“只要故事够真,石头里也能开出花。”他答得笃定。
一周后,《呵护万家灯火——川店供电所服务纪实》占据头版显要位置。这张报纸被镶进镜框,悬挂在后来荣获“中国最美供电所(金牌)”称号的荣誉墙上。  



幕后织光:甘为千人裁“嫁衣”

2016年,周志勇调任荆州供电公司宣传专责后,迎来更广阔的舞台。平台高了,他却更“俯下身去”——工位变成“编辑部”:纪检专责抱着政策文件发愁,互联网部同事攥着技术术语踌躇,工会干事对着活动照片叹息……
一次,基层通讯员送来一篇纪检稿件:“周老师,纪检稿像工作总结,媒体总退稿。”通讯员满脸焦虑。
看着通篇政策术语,令人昏昏欲睡。“标题要像刺刀见红!”他连夜指导修改:将《廉洁建设若干意见落实》改为《清风拂过电表箱》,用抢修员拒收农户土鸡蛋的故事破题。当稿件终被《中国纪检监察报》采用时,年轻专责发来泣声语音:“周老师,这是咱们县公司第一次上中央级媒体……” 
在同事们眼中,周志勇是位“永不疲倦的裁缝”。互联网部的技术稿件生涩如天书,物资部的专业术语堆砌如山,他总耐心梳理逻辑:“把5G切片技术比喻成‘电力高速公路的车道划分’,老百姓才看得懂。”
纪检宣传的转型尤为艰难。一次修改某县公司稿件时,他七易其稿仍不满意:“老百姓关心什么?是高压线下的清风!”他抽过稿纸重写标题——《电表里的廉洁密码:荆州供电砍掉冗余流程》。导语从“某年某月召开会议”改为老电工的抱怨:“过去换块表要签七八个名,现在扫码一次成!”此文最终被省级、中央级媒体刊发。年轻通讯员激动地发来消息:“您改稿的红色批注,像战场地图!”



信仰如铁:泛黄档案里的精神密码

2021年,办公室送来紧急任务:“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传承红色精神’征文,实物展厅等着宣传呢!”
面对厚重的荆州电力史志,他辗转难眠。他泡在档案室整整三天,深夜翻检资料时,一张泛黄的“98抗洪”照片击中了他——洪水中,电力职工用肩膀扛着变压器转移,泥水漫过胸口。
这张泛黄照片里保电队员的画面,击中了他柔弱内心的深处。此时,军人血脉瞬间沸腾,他提笔写下《泛黄的记忆》:“照片中裹满泥浆的绝缘鞋,与军营沾满硝烟的军靴何其相似?都是把生命押给使命的契约!”
这篇凝聚军人血性的作品最终斩获一等奖。获奖后他坦言:“写作如冲锋,要撕开情感防线的突破口。记得当兵时班长就说过,靶心要瞄十环,做事就得做透。写稿子,得把自己熬进字里去。”
2021年深冬,周志勇踏进松滋河田坪变电站旧址。当手指抚过锈蚀的变压器,聆听84岁老主任讲述1958年建站往事时,军人特有的历史感让他心中油然而生一幅画面:“没有吊车就用背篓运设备?这不就是电力版的‘淮海小推车’!”
1984年,河田坪变电站“寿终正寝”,至今已有38年了。他在一气呵成的《山坳里的变电站》文稿中,将电力建设史与军垦精神交融:“三十八载沉默的铁柜,封存着用钢钎凿穿黑暗的岁月,新一代电网人接过的不仅是绝缘杆,更是精神的火炬。”  
有读者致电媒体:“读着‘矿工背篓运煤’那段,想起我爷爷抗美援朝背弹药箱的故事。”这正是周志勇坚守的信条:“好新闻要像军号声,能唤醒血脉深处的共鸣。” 



铁血丹心:永不退役的新闻兵

25年间,3000余篇稿件从笔端流向人民日报、新华社、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湖北卫视、湖北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电网头条等中省市各级新闻媒体,而年轻的基层通讯员却记得他常说的:“写稿如站岗,要警惕‘假大空’的敌人偷袭。”
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的他,依然保持军人作息:每天研读行业报道,定期整理《新闻兵法手册》。当被问及坚守的动力,他凝视着报架上泛黄的《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铅字印在纸上,信仰刻在心里——这和军人守护疆土,本质都是守护光明。”
暮色中,办公室灯光再次亮起。键盘敲击声如战鼓擂响,这位新闻战线上的老兵,正以笔为枪,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勇毅前行。
“当兵保家卫国,执笔守望光明。”他在笔记本的扉页写道,“阵地换了,冲锋号一直在响。”
此刻,退伍老兵与新闻战士的身影在光影中重叠——他依然在守护光,只不过武器换成了那支永不停歇的笔。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