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他身后108基铁塔如钢铁脊梁,绵延贯穿松滋与宜都的崇山峻岭。这条被称作公司“史上最难”的输电线路,终于被一支敢打硬仗的团队攻克。

“这一仗,必须打赢!”
湖北荆力工程总承包有限责任公司是荆州电网基建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这里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荆电铁军,松滋临港-柑子园220千伏线路工程施工项目部全体成员,就是这支荆电铁军中的佼佼者,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不畏艰辛,风餐露宿,起早贪黑,只为这条电力天路早日竣工投运。
“3次跨高速、1次跨铁路,92基铁塔在异地供区,15个架线段涉及跨电压等级停电……”2024年初的工程启动会上,陈璟路把一沓图纸铺在桌上,语气凝重,“这是块硬骨头,但我们没有退路。”
作为该公司输电工区主任兼这一工程的项目经理,他深知肩上重任。临港工业园是松滋经济命脉,园区用电负荷连年激增,这条能源“大动脉”若不能按期投运,将直接影响地方发展大局。
团队迅速组建:总工苏光达负责技术攻坚,安全员肖亮兼任综合协调,工作负责人何习勇、黄风明、李路、张超等骨干分领作业班组,组成强有力的项目攻坚团队。在项目部全体成员集体誓师动员大会上,陈璟路只说了三句话:“安全是底线,质量是生命,工期是军令!”

与天斗:肩扛背驮闯深山
“下雨就封山,塔材运不进去,急得人跳脚!”2025年4月,连绵春雨让G57塔位成了“孤岛”。望着山脚下堆积的塔材,黄风明一咬牙:“人扛!”
20余名施工队员踩着泥泞,用绳索把塔材捆在背上,沿着陡峭山路一步步挪移。300米高差,3公里山路,最重的单件塔材超过200斤。现场工作负责人何习勇脚下一滑,膝盖磕在石头上,鲜血浸透工裤。他抹把汗笑道:“和铁塔打这么些年的交道,第一次被它‘咬’了一口。”
在禁爆区,机械无法进场,水磨钻钻了之后,要人下到坑里面,再把渣子清理出来,全部靠人工掏挖基础。15天夜以继日,6基铁塔基础在岩石中“啃”了出来。肖亮在施工日志中写道:“今天又磨坏8根钻头,但进度赶回来了!”

与时争:跨区协调破困局
“跨越施工就像‘赶考’,每次都要精准卡点。”5月14日,首次跨越呼北高速施工前夜,苏光达举着图纸在临时工棚里讲解:“293米档距,车流密度大,封网施工必须在凌晨5点前完成。”
更大的挑战在8月。在跨越焦柳铁路时,铁路部门只给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封网和拆网,因此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段特定时间。为了抢抓这宝贵时刻,团队提前两个月编制专项方案,7次修改论证。施工当日,陈璟路守在现场指挥台,对讲机里指令简洁清晰:“牵引准备……,开始展放……,注意张力!”
当最后一根导线顺利过轨,现场爆发出欢呼。铁路部门负责人感叹:“你们把分钟级作业干成了艺术。”

与山搏:匠心巧解千重难
“高低腿铁塔基础施工,咱们经验不足,但不能被难倒!”6月的一次技术研讨会上,苏光达带着团队反复测算。他们创新采用“差异化基础设计”,针对每基塔位地形定制方案,最终攻克技术瓶颈。
黄风明、何习勇主动请缨负责最艰险的G47-G58区段。这里山势陡峭,塔位落差超200米。他们带领队员开辟7条施工便道,用无人机辅助放线,把“不可能”变成了施工样板。
“孩子发烧住院,我却不能在身边。”7月深夜,安全员肖亮在电话里轻声安慰妻子。挂断后,这个在现场雷厉风行的汉子红了眼眶。第二天清晨,他又出现在跨越施工现场,仔细检查每一处安全措施。
这样的故事在团队中不胜枚举。陈璟路把全体队员的生日记在手册上,哪怕只能在工地煮碗长寿面;老师傅黄风明把年轻队员当自己孩子般关照,悄悄给大家备好防暑药品……

党旗飘扬在一线
工地临时党支部成为攻坚克难的坚强堡垒。在“党建+基建”模式推动下,党员突击队冲锋在最艰险的作业面。跨越铁路期间,党支部组织开展“安全之星”评比,设立党员示范岗,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工程动力。
“把党支部建在项目上,把党旗插在工地上,这是我们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陈璟路说。
2025年10月17日,该线路工程全线贯通时,陈璟路与项目部没有盛大庆典,而是立即转入验收消缺阶段。“贯通不是终点,投运才是。”望着绵延的银线,他道出所有电网建设者的心声:“我们的付出,就是要让灯火常明,让发展有力。”
“这是我们公司在建设各项输变电工程中,有史以来在攻坚史上最难的线路工程。面对工期紧、高低腿设计经验不足、跨区协调难三重压力,攻坚3次跨高速、1次跨铁路、复杂征地谈判及禁爆区采用人力掏挖等难题,全面高质量完成220千伏临港线108基铁塔、36公里导线施工,生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荆电铁军精神!”该公司负责人对项目工程的全线贯通,全体项目部成员的付出与攻坚克难的奉献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与赞誉。

如今,这条蜿蜒36公里的电力长廊已通过初步验收,即将为临港工业园注入强劲动能。在该公司领导看来,这支团队诠释了新时代荆电铁军精神:“他们不仅建起了一条输电通道,更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群山无言,铁塔为证。这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正在新的电网建设征程上继续挥洒汗水与智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