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电网建设

河北500千伏雄安变电站建设有序推进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5-08-15 09:41:19  作者:张明昊 周慧荣

  8月12日,在河北500千伏雄安变电站主控楼二次设备室内,施工人员用电动压接钳快速完成端子紧固,现场日接线量超300根。“当前,站内工程电气施工总进度达55%,我们正全力冲刺8月底完成二次系统带电和高压试验这一关键节点。”河北电力建设公司业主项目经理郑明介绍。

500千伏雄安变电站新建工程建设现场。米晗 摄

  在雄安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坚持“六精四化”建设理念,全方位加强质量管控,加大模块化、机械化施工手段运用力度,统筹推进工程建设,推动电网建造转型升级。

  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气设备(GIS)对环境要求高,任何微粒的侵入都可能造成GIS内部放电故障。“我们在GIS安装中采用‘无尘管控法’,应用了工业级风机过滤器机组,单台过滤器即可满足200平方米空间的净化需求。我们还配备了四重过滤系统,该系统对直径0.1微米颗粒过滤率达到99%,新风量可达1200立方米每小时。这些指标均达到河北南网变电站建设的最高标准。”郑明介绍。

  在进入GIS安装区域前,工作人员会身着全套防尘服,依次经过鞋底清洁、风淋除尘环节,确保不携带污染物进入。在现场监控大屏上,粉尘浓度、温湿度等直接影响安装环境的9项参数每隔5秒就自动更新一次。相较于常规工程,雄安变电站温湿度波动范围压缩50%,监测速度精度更高。

  在雄安变电站外的长廊上,一块展示了197条“质量负面清单”的展板格外醒目。该清单系统梳理了以往工程建设中易发的质量问题,为现场施工人员提供了明确的质量管控指引。在“质量负面清单”的助力下,雄安变电站钢结构安装误差从国家标准允许的±8毫米压缩至±2毫米,高强螺栓一次穿孔成功率达到99%。建设过程中,该站1769吨钢结构构件全部被贴上了专属二维码,通过手机扫码就能查询生产信息、三维模型定位等内容。项目部还推行主变压器安装工序签名制,每道关键步骤完成后由责任人签字确认,以此保障质量问题能直接追溯至源头。

  在雄安变电站500千伏配电楼外立面上,1290块建筑板材有序铺展。与其他变电站不同,雄安变电站大量采用“模块化2.0”技术,为高质量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雄安变电站主体建筑大多采用这种创新的模块化装配体系。相比于传统作业方式,这种建造模式犹如搭建巨型立体拼图,只需将预制标准化构件精准组接即可。”河北送变电公司项目总工程师耿文强介绍。施工团队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三维建模技术,在施工前就完成了所有板材的空间定位与安装推演。作业过程中,施工人员严格执行“一板一测”标准,通过实时校准,将每块板材的安装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在主变压器油池部位,国网河北电力采用工厂预制卵石代替传统混凝土浇筑,由此节省工期7天,减少养护人力投入50%,施工效率大幅提升。在围墙建设中,该公司用冲压挤塑高强彩色水泥纤维墙板替代砖砌围墙,使材料耐候性提升50%。钢柱施工则创新采用“7毫米膨胀型防火涂料+12毫米防火石膏板”的组合方案,不仅使工期缩短一半,还将耐火极限提升至3小时。

  机械化技术应用是雄安变电站建设的另一大亮点。8月2日,在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王帅操控挖掘机开展基坑作业。驾驶室内,他通过平板电脑实时查看三维设计模型与北斗定位数据叠加的影像,随时掌握压实度值、碾压遍数等设备运行参数,确保回填土密实均匀。“铲斗轨迹与设计线完全重合,深度误差不超过3厘米。我们把过去以经验为主的作业方式转变为更精准的以数据为主,作业精准度大幅提升。”王帅说。

  在电气安装核心区,BIM技术与机械施工深度融合。项目团队优化了雄安变电站全站156个设备洞口的BIM模型,实现现场安装“零开孔、零变更”;通过三维碰撞检查提前化解了83处GIS室内存在的管线冲突隐患。“比如这条新增的16米电缆沟就是模型推演出的最优路径,预计可节省13.2%的电缆用量。”河北电力建设公司业主项目部专责聂思凡介绍。该站施工还应用了电动穿线机、接地极力压机、基坑修平机等设备,机械化施工率达97.5%,创下河北南网500千伏变电站工程机械化最高水平。(张明昊 周慧荣)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