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力数字化 > 专家观点

梅宏:可信数据空间是数据治理的载体和支撑

中国能源报发布时间:2025-09-04 15:48:44

  8月29日,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电算筑基·可信互联:构筑电碳算协同与能源数据要素流通新范式”交流活动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该活动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联盟、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数字电网集团有限公司、南方电网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作为今年数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活动旨在联合产业各方深入探讨电碳算的深度融合,可信数据空间在能源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高效协同建设,释放能源数据要素价值,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出席活动,并作题为《从数据治理视角看数据空间》的主旨演讲。以下为发言内容摘编——

  当前,数字化转型带来了一系列治理挑战。例如,互联网公司若存在垄断行为,该如何监管?传统工业时代的垄断定义是否适用于现在的数字平台?互联网舆情该如何有效监管?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如何落到实处?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出现后,如何实施有效管控?另外,大数据、AI等新技术应用还带来了社会和伦理问题。

  在此背景下,传统治理体系已不再完全适合当前的治理需求,全球数字治理体系已然提上日程。从现实情况来看,G20、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都在探讨、加强数字化相关话题,双边和区域层面也在强化数字治理合作,均在强调对数字变革的适应。我国也高度重视数字治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虽然数字化带来的治理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但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概念上没有完全形成共识,对内涵的认知存在差异。

  数字治理范畴宽泛,涵盖数字化社会的治理,以及治理过程中的数字化,二者相互交叠。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公民等,大到国家层面,小到社会、城市,再到具体领域,都能形成相应的治理议题。数据治理是以数据为对象,在保障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建立健全规则体系,理顺各方参与者在数据流通过程各环节的权责关系,形成多方参与者良性互动、共建共享共治的格局。

  数据治理在当下是数字治理在资源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支撑,涉及数据资产地位、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共享开发利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任何数字治理都离不开数据这一最有效的资源和技术工具,数据治理是数字治理的技术和资源支撑。

  目前对数据治理的研究有很多,相关定义也不少。尽管定义尚未完全达成共识,但核心焦点基本一致,即明确数据治理的内涵和外延。数据治理涉及几方面内容,包括要确立数据的资产地位等。这些工作既需要国家层面推进,也需要行业层面、组织层面落实,三个层面的工作相互衔接,才能构建起全国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

  数据空间的概念源于工业4.0时代,当时强调网络化,2014年、2015年工业数据空间概念被提出,后来这项工作进一步延伸,从制造业向其他行业扩展,形成国际数据空间体系,这就是当前国际数据空间的来源。后续,国际数据空间协会(IDSA)提出国际数据空间参考架构模型,定义数据空间的组成结构。IDSA的核心成果包括三部分:参考架构模型、规则手册、空间协议,其中仅第三部分涉及技术内容。总体来看,国际数据空间本质是一套治理架构。

  若参考2022年最新的4.0版本国际数据空间参考架构模型,其目标是实现跨组织的安全、可控和权属保留的数据共享,涉及系统层、信息层、功能层、业务层等一系列定义。但抛开具体框架,我认为数据空间更多是一种治理架构,技术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指望靠技术解决所有问题。很多地方将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等同于技术实施,把它当成一种工具,但技术无法解决数据权属等问题。

  我认为,应先构建由数据对象构成的网络,即数联网。在互联网基础上,将数据作为独立可交换、可流通的对象,与业务系统分离,这是数据要素化的基本前提。在数联网基础上,围绕物理世界数字化需求,面向具体领域和业务场景,按照数据对应自然世界、物理实体的结构与关系进行管理和组织,使数据实体、数据活动等及相应关系形成现实的数字孪生,这便是数据空间。

  我国正推进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提出到2028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的目标,覆盖不同领域、行业。对此,我有几点认识:一是数据空间是网络空间的新延展、新形态,是推动数据价值最大化释放的基础;二是可信数据空间是畅通数据资源循环的重要载体;三是可信数空间是面向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中国方案。

  可信数据空间是数据治理的载体和支撑,它是基于共识、连接多方主体共同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也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更是支撑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载体。

  从架构来看,数据治理的核心内容是如何推进共享利用、保护安全隐私,并建立相应的安全体系,基于价值共创能力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基于资源交互能力、管控能力保障安全隐私,基于制定空间的标准规范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最终形成应用生态循环,稳固数据资产地位。(中国能源报记者 杨梓/整理)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