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的顶层规划
一是要坚持绿色电力支撑绿色算力的总体思路,综合考虑算力需求与绿电供应的时空匹配特征,优化算力设施与绿电设施的耦合与布局。在空间布局上, 应依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优化算力设施与清洁能源基地的分布,推动区域协调、梯次发展。特别是要利用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优势与东部算力需求的协同,通过“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时序安排上,需协调算力设施建设与电力基础设施扩容的步伐,确保两者进度同步,形成联动机制。二是应根据地区特点和经济性,设计高效、灵活的电力与算力输送方案,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高效配置与共享。这要求加强电力传输通道和数据传输网络的规划与优化,提升网络架构与传输路径的可靠性与灵活性,同时加强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保障,构建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 并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三是为确保顶层设计的有效落地,政府应强化政策统筹, 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推动政策制定、执行与监督的紧密衔接。构建统一的算力网与电力网融合发展管理体系, 依据区域特性与调度能力,形成高效的协同管理模式,完善规划标准和评价体系,及时优化实施路径,确保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的顺利实施。
夯实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的技术支撑
一是需要加强电力调度、远距离传输、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在大规模电力柔性调度技术上取得突破,开发智能需求响应系统,以提高电网对算力负载波动的响应能力。在远距离输电技术方面,应加大对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研究,减少输电损耗, 提升传输效率。加快智能电网技术的迭代, 增强电网的感知、分析和控制能力。二是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与集成应用,特别是对风能和太阳能等领域的研发,提升发电效率、设备可靠性及智能控制水平。重点开发高效光伏组件、智能风机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以提升发电效率和设备利用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应推动数据中心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如液冷技术和智能微电网技术, 以提高能效和绿色发展水平。液冷技术应侧重于突破高效散热与精确控温技术, 降低制冷能耗;微电网技术应侧重于加强分布式能源的协调与优化,提升整体系统效率。三是应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制定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的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为技术创新和推广提供规范性指引。
健全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的市场机制
一是完善算力负荷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明确其在电力市场中的定位和价格形成机制,确保算力中心能够根据可调节负荷能力获得合理回报。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调节能力、响应速度和可靠性等因素,设计合理的价格机制和结算规则,以充分体现算力资源在电力调节中的系统价值,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二是加速健全绿电与绿证交易市场体系,通过简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和数据中心获取绿电的准入门槛,从而增强其使用绿色能源的积极性。可搭建统一的绿电交易平台,规范市场交易规则,以提升市场流动性与定价效率;同时创新交易品种与模式,满足多元化需求。此外,完善绿证核发及交易机制,提高绿证的市场认可度与流通性。三是政府应借助碳汇、碳税等经济杠杆,推行差异化定价策略,引导数据中心增加清洁能源使用量,促进绿电供需平衡。通过构建多层级、立体化的市场机制体系,推动算力与电力市场深度融合,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利用效率。
来源:《新经济导刊》 作者林伯强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