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审计监督正经历着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变革。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传统审计模式的局限性被逐步突破,审计效能将迎来质的飞跃。毕节供电局审计中心通过 “双主审”“都匀范式”等创新模式实践,重新定义审计的价值边界和工作方式。
技术赋能 从抽样审计到全数据穿透
数字化审计的核心突破在于实现“全覆盖”与“精准定位”的双重目标。传统审计依赖人工抽样,难以发现隐蔽风险,而数字化技术通过构建跨系统数据仓库,可对海量业务、财务等数据进行关联分析。
毕节供电局审计中心在实际应用中,创新采用“数字主审+业务主审”的双主审模式,明确职责界面,做到数字主审在审前调查、现场审计中与业务主审相协同。数字主审整合Python编程、SQL分析等技术,集成 RPA 与智能模型,进行业务数据分析,筛选出“疑点数据”。
业务主审对照疑点数据精准“导向”,开展现场审核。建立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计划,遴选有计算机基础的审计人员到南京审计大学,学习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相关课程,同步构建“1+N”联动作战的智慧审计工作模式,即“1个”数据审计团队,支撑“N个”现场审计组,实现了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和疑点的精准定位。
合规增效 数字化驱动审计价值升维
数字化审计不仅提高工作效率,更成为企业合规与价值创造的“双引擎”,实现“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的蜕变。毕节供电局审计中心充分运用大数据审计手段,结合“都匀范式”等数据工具,针对“电费电价管理”“项目物资管理”等8大类风险,开发“电量-电价-用户”关联模型,自动识别某县“高耗能企业违规享受电价优惠”问题,同步推送至市场部及涉及供电所,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审计从“事后检查”向“事前预防”转型。
该中心借助RPA机器人已实现基于审计相关法规库与历史案例库,自动生成包含“问题描述-法规引用-整改建议”的审计报告初稿,经主审复核后可直接提交,报告编制时间缩短60%。同时,该中心围绕9大任务、落实31项里程碑计划,向电力行业首个全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大瓦特”模型录入80余个工程领域原始数据,进一步提升了各业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效果。
随着数字化审计的广泛应用,毕节供电局审计中心正通过“机器算力”与“人类智慧”的深度融合,实现审计价值的全面升维,也标志毕节供电局审计工作正式迈入数字时代。未来,毕节供电局审计中心将积极依托技术变革,构建“数据驱动、智能协同、生态融合”的审计体系,守护毕节供电局高质量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天眼新闻 唐思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