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在福建厦门35千伏梅墩线附近,一架无人机对该线路部分区段开展仿线巡检。一个多小时后,无人机内置的仿线飞行配套系统自动生成一份缺陷检测报告。对于报告内显示的树线距离过近等4项隐患,厦门供电公司运维人员及时跟进处置。这次作业用到的输电线路无人机导线精巡技术由该公司陈国信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大幅提升了输电线路巡检效率。
陈国信(左三)为工作室青年员工讲解无人机辅助带电作业工具的使用方法。张荣招 摄
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陈国信深耕输电作业领域,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要脚踩泥土。”这是陈国信经常说的话。2012年6月,厦门供电公司成立了以陈国信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下设带电作业、输电线路、电缆技术3个专业组,现有成员27人。工作室曾获评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从日常工作中捕捉研发灵感
厦门是一座海岛型城市,山峰众多。当地大部分输电线路穿山越海,给日常巡检带来不便。2017年7月的一天,工作室7名成员到110千伏山鼎Ⅰ回一基铁塔附近检修。大家用操作杆往导线上悬挂滑车时遇到了难题:周围树木丛生,细长的操作杆难以伸展。当天,他们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滑车安装在导线上。
当时,无人机已广泛应用在电力领域。“能不能让无人机飞到高空,代替人工安装滑车?”陈国信和工作室成员进行了讨论。他参考夹娃娃机的设计原理,和成员们在无人机上安装可以抓取滑车的工具。在试验阶段,抓取工具夹住滑车将其挂上导线后,却无法立即松开。
一个雨天,工作室成员吴李焕无法收拢雨伞,研究一阵后发现是弹片坏了:伞撑开后,弹片从卡槽中弹出,阻止雨伞合拢。他灵光一现,将相关原理应用到抓取工具的设计中,在里面加装了一枚钢片。滑车挂上导线后,钢片自动弹出,可以让抓取工具与滑车顺利分离。
确定研发思路后,工作室成员有的沟通图纸设计与优化事宜,有的寻找合适的加工店,还有的负责现场模拟优化……2017年12月,无人机辅助带电安装滑车装置研发成功。该装置已在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推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
工作室成员注重从日常工作中捕捉研发灵感。近年来,电力无人机的应用成了工作室关注的重点。2012年,工作室曾研发双分裂导线间隔棒带电安装工具,以解决220千伏输电线路垂直双分裂导线粘连问题。在无人机的辅助下,2024年4月,工作室成员采用地面牵引方式带电安装垂直双分裂导线间隔棒,使单次作业平均用时从以前的3小时缩短至10分钟。
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计攻克技术难题60余项,研发创新成果18项,相关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0项。
让“金点子”变成“金果子”
7月8日,一场关于“智能机器人在输电带电作业中应用”的金点子征集会在工作室内召开。“建议让机器人更换绝缘子。”“机器人可以紧固螺栓、更换插销。”……成员们争相发言。最后,其中7条建议被纳入工作室创新智慧库,以待进一步评估。
技术创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仅靠单打独斗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为此,工作室设立了职工创新智慧库,鼓励成员在日常作业中找寻创新灵感,并组建团队开展攻关。
工作室还创建了一个点子培育七类成果的“7N法则”,即通过研究1个项目,形成1项核心技术、申请2项专利、写1篇技术论文、开发1套培训教材、推广1套成熟方案、沉淀1套标准流程、培养1批技术骨干。
工作室成员游小华清晰记得第一次牵头创新项目的情形。2013年5月,他提出研发清除导线缠绕物专用工具的想法,并牵头组建攻关小组。陈国信和其他工作室骨干为小组成员提供指导。随着项目推进,游小华越来越有干劲:“就跟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似的,特别有获得感。”一年后,攻关小组研发出带电清理导线缠绕物专用工具。该装置在厦门供电公司推广,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成员还根据该装置的实际应用情况编制了一套标准化作业流程。
之后,游小华继续攻关“多功能间接定位紧固更换螺母工具研究与应用”等项目,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在完善的机制支撑下,工作室成员的创新热情较高,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每个成员都是创新的主角
工作室实训基地内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教学场景:技术骨干手把手指导工作室成员操作带电作业工具,帮助他们提升技能水平;青年员工轮流领学新的资讯、知识,在思维碰撞中寻找创新思路和方法。
“老师傅现场经验丰富,青年员工思维活跃、理论功底好,两者应该互相交流学习。”陈国信说。在专业技能方面,工作室推行首席专家与青年骨干结对、老师傅带新员工的培养举措,为每位青年员工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在创新能力方面,工作室采用项目练兵模式,每年至少开展一项带电作业项目,研制一套带电作业新工具,确保成员广泛参与创新工作。
工作室积极探索“项目驱动、校企双导”模式,为成员搭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成长平台。在无人机辅助带电作业领域,2017年5月,工作室与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联合开发多功能智能操作平台,便于地面人员实时监测无人机带电作业情况。工作室成员深度参与项目研发,提升专业能力。2023年5月,双方组建创新联盟,共同培养实战型人才,达成“基于无人机协同指挥装置”项目合作。
目前,工作室1人成长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领军人才,13人成为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多人获评福建省青年岗位能手、厦门市技术能手等。(郭芷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