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力数字化 > 无人机

安徽淮南供电公司研发应用配网无人机自适应巡检技术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5-07-29 11:15:01

  在安徽淮南供电公司配网无人机巡检中心,无人机管理平台上清晰显示着无人机驻点、飞手信息、巡检里程、线路缺陷情况等信息。搭载了自适应巡检技术的无人机完成自主巡检后,可将巡检数据和图像自动上传至无人机管理平台,该平台便会自动生成巡检报告。

淮南供电公司运维人员在配网无人机巡检中心开展飞巡监控与管理。高晶晶 摄

  2024年2月,淮南供电公司正式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算法自主研发的配网无人机自适应巡检技术,推动配网巡检向“机巡为主、人巡为辅”方式转变,实现了配网巡检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无人机可自主规划飞巡航线

  7月18日10时,在淮南市八公山区10千伏丁开线下方,淮南供电公司无人机飞手蒋正阳操控无人机升空。随后,无人机根据自主规划的航线开展精细化巡检,用30分钟时间巡检了0.96千米线路,拍摄了175张巡检图像,并上传至无人机管理平台。

  此前,无人机首次飞巡某条线路前,淮南供电公司要找外部专业建模技术人员规划航线。技术人员要在制图软件中标注杆塔的点位信息并进行三维建模,后续还要经过验证、扫描、复飞等流程才能完成无人机航线规划,整个流程耗时长且难度较大。

  淮南供电公司研发的配网无人机自适应巡检技术使无人机具备了自动寻找杆塔、拍摄照片、识别缺陷等功能。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无人机成为配网巡检的“智能管家”,也破解了无人机航线自主规划的难题。

  “自适应巡检技术使无人机有了自动驾驶能力。无人机首次完成一条配网线路自主巡检后,便可同步完成该线路的无人机自主航线规划,用时仅为人工规划的五分之一。以前,线路迁改或有其他变化时,我们每年都要重新规划航线。现在,无人机自主规划航线,每年能帮我们节省一大笔规划服务费用。”淮南供电公司配网无人机自适应巡检技术研发人员石磊介绍。

  自配网无人机自适应巡检技术应用以来,淮南供电公司累计开展1.6万余千米配网线路飞巡,并同步加快配网线路无人机自主航线库建设,目前已完成区域内8600余千米架空线路航线规划。

  线路缺陷隐患精准识别

  以往,无人机巡检传回的图像需要运检人员逐张检查识别,隐患查找过程耗时耗力且可能出现遗漏。“一根电杆拍7张照片,一两百根电杆的线路飞巡任务完成后,需要人工识别的图片就有上千张。”刘士彬说。

  淮南供电公司将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轻量化部署到无人机设备上,并应用前端智能识别技术,使无人机不仅能自动识别线路缺陷,还能对绝缘子破损、避雷器老化等缺陷细节局部聚焦拍照,仿佛有了“智脑”和“慧眼”。无人机自动将拍摄的高清图像传回无人机管理平台后,该平台可以智能识别并标注缺陷部位,帮助运维人员精准排查消除缺陷隐患。该公司还通过不断优化算法模型提升识别准确率,减少巡检图像人工复核量。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巡检模式,在快速模式下,1架无人机1天可以完成500根电杆的巡检并精准发现缺陷。”淮南供电公司配网部负责人高俊广介绍。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依托无人机自主识别精准发现并消除配网缺陷2万余处,供电可靠性持续提升。

  目前,配网无人机自适应巡检技术已在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各单位推广应用。淮南供电公司将持续拓展无人机智能巡检技术应用场景,推广“机器代人”作业模式,提升配网运维管理效能。

  员工能快速上手“接单”

  以前,淮南供电公司采用的无人机巡检方式通常需要飞手携带无人机前往现场具体点位,或提前规划好飞巡路线,现场操作步骤多、技术要求高。“比如,10千伏丁开线皖淮厂支线有44根电杆,其中超过一半电杆在八公山上,还有几根电杆在湖里。我们要多次前往不同点位操作无人机飞巡,每次巡检步行都要超过两万步,且一天的有效巡检时长只有4~5小时。”淮南供电公司线路运检人员刘士彬说。

  应用配网无人机自适应巡检技术,飞手在巡检现场任意点位操控无人机起飞后,无人机便能沿着自主规划的航线开展巡检,全程不用人工干预。飞巡方式的升级减少了操作步骤,降低了飞巡作业难度,让更多员工能快速上手、随时“接单”。

  “前几年,新人需要参加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才能掌握无人机巡线技能。现在,新人学上一两天就能上手,一周之内就能熟练操作无人机开展巡检。巡检效率提升了,人员投入减少了。”八公山供电所所长魏俊武说。

  针对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淮南供电公司以“机巡为主、人巡为辅”的方式扩大配网巡检覆盖范围,开展受影响区域配网线路高频次巡检,精准掌握线路设备运行状态,助力应急抢修等工作高效开展。结合用电高峰、重点保电等情况,淮南供电公司还增加山区、林场等区域配网线路飞巡频次,提升供电可靠性。(高晶晶 柏伟)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