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能源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数字化革命。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能源系统的运行方式、商业模式乃至产业生态。
8月底,能源数字经济交流会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能源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这场汇聚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的高端对话,是对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积极响应,也是行业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能源发展正处于全面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历史时期,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是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战略要地和关键战场。
数字赋能激活能源新生态
数字经济作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关键力量,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强调,能源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与命脉,其数字化转型不仅深刻影响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大局和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的有效实施。
2023年,国家能源局首次提出“能源数字经济”概念,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与能源系统融合,推动源、网、荷、储各环节的智能化协同。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电力行业总资产规模已突破22万亿元,全年实现总收入8.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GDP总量的约1/6和6%,凸显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全年完成投资总额1.8万亿元,行业实力持续增强,全年数字化投入超过400亿元,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与此同时,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稳步扩大,全年交易电量达到3.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2%。这些数据不仅印证了电力行业庞大的经济体量,更凸显其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与广阔前景。
“能源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能源系统运行方式、商业模式乃至产业生态的根本性变革。”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信息师吴杏平指出,国家电网将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助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夯实能源保障基础,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为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
然而,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指出,数据大不等于大数据,数据开放程度不足、孤岛现象严重,已成为制约AI技术在能源领域落地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在电力、油气等传统能源行业中尤为突出。
国家能源局信息中心原主任梁建勇也指出,我国在核心算法、高端传感器、智能芯片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数据治理体系、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仍需优化。
AI重塑引领发展新范式
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技术,正日益成为推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刘合指出,数据、算力与算法共同构成了行业大模型的三大基石。他以电力和油气行业为例,指出这些领域的数据通常具有高敏感性、多模态和跨主体特征,传统的数据管理机制已难以满足大模型对高质量训练数据的需求。
“数据若不流通,便无法成为资产;不能成为资产,就无法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此,刘合呼吁建设行业级数据中心,推进数据在标准化、开放共享与安全可控基础上的高效利用。
自2018年启动AI建设以来,国家电网已构建起以“两库一平台”(样本库、模型库、AI平台)为基础、“光明电力大模型”为核心的“6541”人工智能体系,覆盖电网规划、运行、设备、作业、客服和经营六大业务领域,实现了从亿级到千亿级参数的全尺寸模型覆盖。
“‘光明电力大模型’具备多模态分析、逻辑推理与业务生成等多种能力。”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数字化部主任助理赵永彬说,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无人机巡检、智能调度、故障诊断、电网规划、设备运维、客户服务等600多个实际场景,其中包括60多个深度落地场景,显著提升了电网运维效率、系统韧性、运营质量与服务体验。
看向世界一流企业,法国电力、意大利电力、葡萄牙电力企业广泛运用数字孪生、预测性维护和智能电网等技术,有效实现了运营效率与客户服务水平的双重提升。
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绍辉看来,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此基础上,三峡集团积极推进“智慧三峡”建设,聚焦于流域安全、发电优化与设备管理等核心业务领域,推动数字化技术与主营业务深度融合,以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价值不断凸显的背景下,技术演进也在为数据应用开拓全新可能。天云融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CEO雷涛从技术发展视角提出,大模型正在从类似“鹦鹉学舌”的模仿阶段,迈向更高阶的“乌鸦喝水”式探索学习阶段。
雷涛强调,合成数据与强化学习技术的结合将显著降低对传统大规模数据集的依赖,推动人工智能在极端、稀缺场景下的应用突破。对这一转变,雷涛进一步指出,在能源等行业中,未来的AI将更加依赖逻辑推理与科学计算能力,而非仅仅建立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之上。
数据驱动夯实经济新基石
能源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AI在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重点领域深度融合。
能源数据具有“多元异构、高实时性、跨域关联、高价值与高安全性并存”等特点,其价值化路径主要包括数据产品化与数据资产化两个方面。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栾明月指出,数据交易并非价值实现的唯一方式,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与应用同样能够带来显著效益。目前,该交易所正积极推动涵盖数据确权、登记、评估与入表等环节的全流程服务体系建设,助力企业系统化推进数据资产化管理。
在数据要素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宏观政策层面也在同步加强顶层设计与趋势引领。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政策所副所长殷利梅从宏观趋势角度提出,“十五五”时期将是数据基础制度与数据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的关键阶段。
基于2020年至今数字经济和全国GDP的增速趋势,殷利梅研判,预计到203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接近14%,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将全面提速,逐步形成“二四六”渗透率新格局。
在数据制度与设施建设方面,当前,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围绕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正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并积极推动包括数据登记、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授权运营、数据信托、数据资产入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探索与实践。殷利梅判断,数据基础制度与数据基础设施将实现稳定协同,共同构成资源高效配置的坚实底座。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为实现这一目标,与会专家建议加强跨部门协同与政策集成,推动数据立法、标准制定与市场监管协同发展;聚焦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突破高端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瓶颈;推动数据开放与生态共建,建设行业级数据平台与可信数据空间;强化人才培养与组织变革,提升全员数字素养与跨领域协作能力;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与标准制定。
在数字技术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据成为新要素,AI成为新引擎,绿色成为新底色。未来,能源行业将不再是传统的“重资产、高能耗”代表,而是以数据驱动、智能协同为特征的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冯聪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