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AI、算力的异军突起,推动着全球科技格局的变化。在当下的大国竞争中,AI、算力已成为无形的、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
此前《人民日报》通过专访任正非对外释放信号,其中也提及,AI竞争的背后,要有充足的电力、发达的信息网络。而从全球视野看,中国有这样的优势。这与“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这一行业流行语所传达的意义也不谋而合。
算力“吃电”何解?
近年来,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和AI大模型技术应用的双重驱动下,全国算力产业的用电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浙江作为数字经济大省,上扬趋势明显。
据统计,浙江2024年算力产业总耗电量大约是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率超过13%,明显高于浙江去年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长率9.5%,包括全社会最大负荷增长率7.5%。
随着以阿里和杭州六小龙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升温,今年1至6月,浙江省算力中心用电量2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达26.3%。
一边是用电量的增长,一边是对用电高可靠性的要求。数据中心对供电的可靠性和电压的稳定要求更高,一旦出现电力中断或波动,将导致计算任务中断、数据丢失,甚至设备损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浙江省电力负荷管理中心专家孙钢介绍,在电力供应方面,针对数据中心,也有一些有别于其它行业的方式。目前,浙江全省各地电网企业都在探索有效的保障手段和措施,在技术层面提升配电自动化水平,提升数据中心配电网络故障的及时预警和处置能力,在管理层面尝试“电算协同”发展路径,推动数据中心和电网规划的深度结合。
同时,国网浙江电力也在加快推动改建一些变电站,提升杭州未来科技城、宁波北仑工业区等多个算力集群供电能力。目前,浙江110千伏及以上供电的数据中心,已全部实现双电源接入的可靠供电。
降耗也成刚需
对数据中心而言,除了保障供应,节能降耗也是刚需。
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专家王彦波介绍,目前用于评价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核心指标是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电能利用效率)。PUE=数据中心总能耗/IT设备能耗,其中数据中心总能耗包括IT设备能耗和制冷、配电等系统的能耗。PUE值大于1,当它越接近1时,表明IT设备耗电占比越高,制冷、供配电系统等非IT设备的耗电占比越低,能源利用效率越高。目前浙江省的数据中心平均PUE值是1.57。
PUE的变化受环境、技术、管理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和与IT设备、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的耗电等都有关。
以制冷系统为例,温湿度等气候条件和季节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数据中心的制冷需求。比如浙江的紧水滩绿色数据中心,利用水库深层的低温水供冷,规划设计的PUE值可达1.13,阿里仁和数据中心采用巴拿马电源直流供电方案,功率模块效率达98.5%,再叠加先进的制冷方式,PUE可达1.09。
国网浙江电力服务数据中心绿电交易,促进碳排双控,并实现对全省183家数据中心的电量、负荷的动态监测。基于这些动态监测数据,可为数据中心运营主体制定精准负荷调控策略,还可协同重点数据中心开展弹性用能方案制定,优化数据中心的用电模式。
与此同时,做好时空“平衡”也非常关键。如“东数西算”在西北等绿电资源丰富的地域布局更多数据中心,实现空间平衡达到降耗。通过配置光伏储能设备等,数据中心本身也可变成一个可调节负荷的“虚拟电厂”,经由时间上的错峰平衡,为电网用电高峰期提供柔性支撑。
此外,在阿里云能源行业首席架构师黄振眼里,AI不是能耗的负担,反而是节能的引擎。“GPU是比CPU更加省电和省能的。为什么我们感到电在不断增长,是因为还没有彻底由CPU为主的计算模式,转到以GPU为主的模式。当这个转变完成之后,AI反而能带来数据中心的节能。”
算力“含绿量”在上升
目前,浙江算力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约为1.2%,还较低。但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几年,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浙江算力需求将呈现“量级跃升、密度倍增”的趋势。
以大模型为例,训练单次所需的算力相当于传统AI任务的数百倍。这背后带来的电力需求,也会有同步增长趋势,这将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绿色化提出更高要求。
王彦波表示,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未来算力需求将呈现“总量增长但结构优化”的趋势。碳排双控也会倒逼行业变革,促使企业转向低碳技术。数据中心的发展必然朝着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单位算力的“含绿量”会明显增加。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底,全国数据中心整体上架率不低于60%,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5以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年均增长10%等一系列目标。
今年,国家能源局还提出了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达到80%的目标。
孙钢也认为,在能源结构方面,应用绿电是数据中心用能的长远方向,通过风光新能源建设满足数据中心的绿色电力需求,通过抽水蓄能电站解决风光等新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保障数据中心的绿电需求。
当前,浙江正在全力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除了光伏、陆地风电、抽蓄等,海上风电建设也在加速进行。随着中远期深远海风电场址研究的开展,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的加快建设,未来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的集群也将推动能源转型再上新台阶。
从企业实践看,“算力-绿电”结合也兼具经济性和降碳效益。“我们在青海西宁投入机房,因为当地本身绿电占比达95%,从运营成本、投资产品来说,就降了20%至30%,缩短了大概两到三年的投资回报率。”黄振在采访中说道。
他山之石可攻玉
当前,国外在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方面已有诸多可借鉴的经验。如欧盟通过“行业耦合”模式整合储能、虚拟电厂等技术,提升电网灵活性;美国科技巨头采用自建电源、绿电直供等方式降低电网压力;德国建立“平衡结算单元”机制,将算力负荷动态纳入电力调度体系。
微软都柏林数据中心的不间断电源(UPS)通过技术改造,可实现与电网的实时交互,深度感知市电供电的质量。一旦频率或者电压出现波动,超出预置范围时,就能够启动开关临时进行充放电,保证供电连续性和质量。
不论是“算电协同”,还是绿电的加持,算力与电力的“绑定”关系,已然愈加清晰。
朝着安全、绿色与经济的方向,未来,国网浙江电力也将继续加快实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程,加强协同布局,针对当前在建大型数据中心做好区域电网、变电站等配套电力设施补强,中远期加强算力基础设施与核电、海上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协同布局,加强算电一体开发,优化用电成本。
在黄振看来,从长远的竞争格局而言,电力算力息息相关,算力最终的边际成本就是电力。“从眼下看,美国在这方面也有一定优势,因为它的综合能源成本要比我们低,但从更长远来看,中国的制造业突出,把光伏风电都做到世界第一,规模化会带来成本下降。”
黄振认为,算力的真正优势,就在于现有的新能源制造业规模化,带来更低的成本,最终达到超越像美国这些传统靠资源禀赋得到能源低价的国家,从而形成中国自身独特的算力优势。
也可见,浙江正在推进的“绿保稳”工程,非省与省竞争的一域之策,更非迎峰度夏、度冬的一时之计,而是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的探索之道,更是关系国际竞争成本优势和算力优势的国家战略性政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