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力数字化 > 深度阅读

电力生产领域 人机协同大有可为

亮报发布时间:2025-08-14 10:44:19  作者:王远

  8月8日至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主题为“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本届大会发布了2025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电力生产—电站操作”位列其中。这意味着,电力生产领域作为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之一,将吸引更多人形机器人“上岗”。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并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可以预见,具身智能的发展,将推进具身体与人工智能结合,从而推动人形机器人取得更大创新突破。

  对于很多电网员工来说,机器人“同事”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02年,我国首款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研发成功。此后,室内轨道机器人、线路除冰机器人、绝缘子串检测机器人、带电水冲洗机器人、线路绝缘包覆机器人、车载配网巡检机器人、自主型海缆探测机器人相继问世,在不同领域大显身手。国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电网机器人研发为主要业务,目前已研制7大系列20余个品类电力机器人产品,应用于电力系统中输、变、配、用各个环节。

  相较于人,机器人在力量、精度、重复性操作、危险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未来,具备更先进技术、更智能算法及更强协调能力的人形机器人“上岗”后,会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以电力行业为例,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可以替代一部分重复性的、危险的、缺乏创造力的岗位,如日常巡检、高空作业、物资运输等。但电力行业具有服务广泛性、行业公益性等特点,很多工作岗位要求的核心能力,如复杂决策与判断能力、情感交流与服务意识、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目前机器人并不具备。因此,在涉及项目决策、规划研判、营销服务等工作时,机器人更适合担当人的帮手。此外,电网设备对安全性要求极高,但设备运行环境复杂多样,机器人在恶劣环境下出现故障或误判的可能性加大,相关技术还需要不断完善,再考虑到机器人工作的责任界定、成本考量、信息涉密等问题,未来,人与机器人发挥优势,人机协同大有可为。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操控机器人,专业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知识素养,以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已开始针对一线员工开设机器人操作技术、数据分析技能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等培训,让员工更好地掌握与机器人协同工作的能力,真正实现协同有为。

  未来,电力生产领域的人机共融或将创造出“1+1>2”的协同效应——机器人拓展人类能力边界,人类赋予机器人价值导向。这种良性互动有利于推动电力生产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

  来源:亮报 记者 王远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