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心得体会

情真意切忆故人——读马识途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有感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2-03-18 14:53:15  作者:陈华文

  107岁的当代作家马识途,从年轻时代开始写作,一生都没有停歇,先后出版《夜谭续记》《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等著作。马识途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党内担任过多个领导职务。他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他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或为各界名流,或为贩夫走卒,千人千面,各有特点。这些人鲜活地留在他的脑海中,是他创作的来源。2021年年底,马识途出版了忆人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这本书是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经历的浓缩,充满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书中,马识途将自己一生敬佩的人一一写了下来,包括鲁迅、巴金、闻一多、冰心、杨绛、周有光、李劼人、沙汀、艾芜……这些人对他而言,或为师长,或为朋友,或为亲人,用马识途的话来说“都是我接触过的、值得书写的人”。读这本书,你不仅能了解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还能深刻感受到一位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一位老作家的人文情怀。

  该书分为五卷,第一卷为“文人”,包括鲁迅、郭沫若、巴金等26位文学大师。第二卷为“友人”,包括袁永熙、罗广斌、黎强等32位与马识途一样,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为革命事业和人民解放矢志不渝奋斗的革命者。第三卷为“亲人”,包括他妹夫兼西南联合大学校友齐亮等人。第四卷,马识途书写的是“凡人”。何为“凡人”?他在卷首有一个说明:“我一生所见凡人,成千成万,但是大多如浮云过眼,渺无痕迹。能在我的记忆里留下深刻痕迹的也不很多,但是有几个凡人,却是叫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他们诚然都是最普通的人,却是具有人性的真正的人。他们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不想多说什么,只把他们把我从死亡线上救出来的事迹,简述如下。”那些在革命战斗时救他于水火、助他脱离危险的普通人,被他铭记一生。第五卷,马识途写了几位“洋人”。他直言,在中国长长的革命过程中,有许多外国人帮助过我们。为了不让这些外国友人的名字被遗忘,马识途记下了他们。

  对于文人的回忆,是书中的重点部分。马识途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呈现出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在本书第一篇文章《我两次看到鲁迅》中,马识途回忆了见到鲁迅的场面。1932年,马识途在北平大学附中上学。这所学校思想活跃,时常有进步人士来演讲。一次,鲁迅来到该校秘密演讲。这也是马识途第一次见到鲁迅。文中写道:“我似乎也不想听清楚,能第一次看到鲁迅,而且在这种场合看到鲁迅,也就够了……”可见,鲁迅是他心中的精神领袖。马识途第二次见到鲁迅,则是1936年在上海万国殡仪馆,他向鲁迅的遗体告别。虽然马识途没有面对面和鲁迅交流,但是鲁迅在他心中的分量无疑是最重的。

  《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对很多人进行了惟妙惟肖的“画像”。《时代的鼓手》中,马识途对闻一多的形象描写格外精彩:“他的个儿不很高,有几分清瘦的身子装在那宽大的褪了色的蓝布大褂里,潇洒自如……他那过早脱去头发的脑门在阳光下闪亮,配上深邃而充满智慧的眼神,一望而知是一个很有修养的学者。他的胡子不茂密,可是长得很长,大概留的年代不短了。他的手里攥着一个特大的蓝布口袋,这个口袋似乎和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同时存在的,那里面藏着他多年的心血和打开中国古代文化的钥匙。”这样的生动记述充分彰显出他对师长的敬仰之情。他还擅长细节的刻画。比如写吴宓酷爱林黛玉,有学生办茶馆名曰“潇湘馆”,吴宓大为光火,“不由分说用手棍乒乒乓乓地把玻璃门窗打得稀烂”。尽管学生解释自己是湖南人,就用了“潇湘馆”这个名字,吴宓依然不依不饶:“你知道潇湘馆是谁的地方?你们用这个来开馆子,侮辱了林黛玉!你们必须改,马上改!”这样的鲜活描述,让人如身临其境。他的写作中还不时夹杂四川方言,很接地气。全书好读耐读,常让人会心一笑。

  《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一书让我深受感染的一点是真实性。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马识途都是原原本本地回忆,真实客观地书写。讲真话,吐真言,道实情,表达真情实感。说真话成为这本书的一个鲜明特色。他在后记中说:“我写的都是我回忆得起来的事实,或者偶有错误,我无法去查对了。”“最后还想说一句,又一度想学巴金,我说的是真话。”读这本书,可以看到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具有真实性的珍贵。而这份真实,使得这本书除文学价值外,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上一个:返回列表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