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能源 > 动态

山西长治大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有益实践

能源发展网发布时间:2021-11-30 00:00:00

近年来,长治市大力推进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建设,注重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采取多元化财政投入、多部门联动协作、多主体市场参与、多模式典型引领的办法,取得了环境保护和群众增收双赢,探索出一条以绿色有机旱作农业为引领,以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将生物质能源化利用与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循环经济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力。

有了方案 省了精力

  初冬时节,在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孟家庄村的大片玉米地里,碎秸秆机、搂草机、秸秆打捆机各司其职,将一片片玉米秸秆打包成捆。随着机器的轰响,20多亩的玉米秸秆不到一小时就被压缩成十八九个秸秆捆运走。
  长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福虎说:“以前人工收的时候,一天只能收一两亩地,秸秆处理也是个麻烦事,现在机器收,一天工夫就能收两三百亩,打成捆的秸秆被生物质能源电厂拉走,真是省事不少。”
  秸秆发电是长治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当地把推进秸秆资源燃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作为工作重心,先后印发《农作物秸秆高效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手册》等文件,将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装备纳入补贴目录,实行机械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劳动作业补贴;并在以禁促用、争取项目、收购生物质发电、办理项目手续、金融支持等方面,形成了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扶持体系。
  目前,长治市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共争取到中央投资3796万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26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8000余万元。襄垣县、长子县、上党区等地先后被列入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区,通过整县集中推进,示范带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在政府政策引导、财政资金撬动下,长治市涌现出武乡弘晟生物质能源、沁县农林废弃物加工利用、沁源乾和源牧业、长子晋西牧业合作社、襄垣绿海养殖合作社、潞州宾花食用菌种植合作社、襄垣七一华富等一大批秸秆收储运及综合利用主体。
  这些新兴经营主体通过推广秸秆燃料化加工、肥料化还田、饲料化喂养、基料化栽培、原料化利用等路径,探索出十大技术模式,形成了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新业态,带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1%。

护了蓝天 暖了百姓

  11月22日,来到长治市上党区北呈乡南呈村,走进农户家中,家家户户暖暖和和,室内温度足有20℃,农民温暖过冬变成了现实,一个小村庄究竟靠什么提供了这样的“民生温度”?
  在村里的集中供热站记者找到了答案,只见成捆的秸秆被输送带导入秸秆捆烧直燃锅炉的炉膛,锅炉产生的热能将被管网送往南呈村的农户家里。
  从2018年起,南呈村的村民收秋后,都会把自家的玉米秸秆拉到村里的供热站,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也多了一份“收入”。
  南呈村的老党员李保文说:“县财政一亩地补贴80元用于秸秆综合利用,其中25元用于支付农民土地旋耕费,55元用于秸秆收储的打捆、运输等费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对我们一般农户来讲,以前使用散煤取暖需 3000多元,现在只需 1000多元,不但省钱省力,还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提起集中供热的事情,54岁的村民张俊山赞不绝口。
  在长治市辖区内,同样的“温暖故事”也在其他县区上演。潞城区的微子镇和成家川街道建设2座供热站,利用秸秆、玉米芯、锯末等生物质燃烧供暖,仅一个采暖季,可替代散煤5000余吨,就地消化玉米秸秆2万余亩,供暖能力达17万平方米,并为当地村民提供可改良土壤5000亩的炭基有机肥。长子县石哲镇西汉村绿野新能源有限公司,统筹利用6500亩玉米秸秆和公司1100头牛的粪便,通过大型沼气工程,为全村400余农户提供生活炊事和冬季取暖用能。
  长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秦志云介绍,在生物质清洁取暖方面,辖区内各县结合实际,创新不断。潞城区的创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气炭联产集中供热,上党区的易通环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利用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沁县、武乡、襄垣等县采用固化成型(颗粒)燃料+环保炉具分散式农户取暖等模式,取得了治理农村环境、禁止焚烧秸秆、改善大气环境、清洁能源替代的良好效果,极大地推动了秸秆综合利用向着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肥了地力 富了农户

  49岁的王爱杰是屯留区麟绛镇柳行村的农机手。2017年10月,王爱杰和五个哥哥抓住农业生产托管试点县的契机,吸纳31户农户成立了拓春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目前拥有各类农业机械及生产设备60多台(套),在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生产的全托管服务中,积极推广玉米秸秆粉碎深耕还田技术,2020年作业面积达到1.5万亩。此外,对不适合全程机械化的丘陵山地地块,合作社提供秸秆还田服务,作业面积达5.5万亩。
  “西部丘陵山地,合作社负责旋耕秸秆还田,政府每亩补贴20元,东部平川地合作社实施旋耕、深松服务,政府每亩补贴30元。这几天,全县合作社的机械都在张店镇实施旋耕作业,没有一台拖拉机闲着。”王爱杰说。
  “秋天还田的秸秆完全腐烂要到第二年的伏天,今年,我们在机播时试验了秸秆垅侧沟播技术,这样,可以把种子播在墒土上,秸秆不仅起到蓄墒保墒的作用,还可压制垅上杂草生长,保证了农作物的养分需求。”王爱杰接着说。
  在屯留区,仅秋季旋耕地一项,农机手日平均收入500元,全季可增收1万元,700个农机手则可增收700万元。
  近年来,长治市从创建全国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的实际出发,围绕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狠抓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在丘陵地区和冷凉高寒山区,坚持推广玉米整秆半耕半覆盖还田、地膜秸秆二元覆盖还田等传统还田技术,在平川地区重点推广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秸秆肥料化利用面积达190万亩,利用量约80万吨,利用率61.5%,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耕地土壤质量提升。
  秦志云说:“我们在秸秆还田上,着重支持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关键环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了秸秆肥料化利用问题,一批循环农业的集成技术推广到了大田,带动长治市有机旱作农业走向新天地。”

来源:山西日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