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地方报道

深山里用上舒心电——贵州遵义“村(社)电共建”服务调查

经济日报发布时间:2022-05-26 12:52:41  作者:吴秉泽 王新伟

  革命老区黔北遵义,地广山高谷深,散居在群山之间的群众曾为了缴纳电费而付出不小的时间和交通成本。面对群众的难点痛点,电力部门主动下沉服务,从2010年起与村两委合作,把服务点“搬”到村民家门口,减轻群众负担。

  如今,“村(社)电共建”服务点已经成为服务地方发展信息收集的“前沿哨”,解决问题的“服务站”,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有力服务了乡村振兴。

  “村(社)电共建”实现全覆盖

  2010年12月8日,对尚礼村有特殊意义——遵义市首个“村(社)电共建”服务点在村委会办公楼开张,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缴纳电费了。

  此前,尚礼村群众每月都要跑到镇上的供电所营业厅缴纳电费。尚礼村距离供电所近10公里,村民需要搭车往返,“有时甚至要花费一整天”。

  贵州遵义仁怀市鲁班镇原尚礼村(今尚礼社区)党支部书记徐富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民缴纳一次电费,平均往返路费10元,一天的误工费大约15元,而不少家庭一个月的电费不到25元。“村(社)电共建”服务点启用后,全村850余户群众每年可节省25万余元。

  这种“路费比电费贵”的情况,在当时的遵义并非个案。

  遵义地处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交通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这导致群众办理用电业务不便,一些群众要走几十里山路到供电所缴纳电费;另一方面,群众能享受到的电力服务也有限,供电局获取群众用电需求信息的时间较长。此外,遵义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儿童用电存在安全隐患,亟需专业服务。

  面对群众缴费贵、缴费远及电力服务质量不高的难点痛点,南方电网贵州遵义供电局努力将服务窗口前移,把服务点建到村里,让群众少跑腿,提升服务效率。一个由村两委提供办公场所和人员,供电局负责技术培训、投入办公设备的“村(社)电共建”服务点首先在尚礼村投入使用。除了村里的工作人员外,供电所还安排一名工作人员每周固定一天到服务点收集村民的用电诉求,上门解决群众难题。

  “‘村(社)电共建’服务窗口距离我家仅几百米,用电上的大事小情都能随时找他们解决,很方便。”村民杜祥贵说。

  此后,遵义供电局对人员培训、服务流程、职责要求等统一规范,并在网区的14个分局按照“窗口建设一体化、工作标准一体化”模式推广。他们还采取“院坝会”“夜校说电”等形式,通过“村(社)电共建”服务点向群众宣传电力惠民政策,以及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知识。

  经过10余年发展,“村(社)电共建”在遵义实现全覆盖。

  汇集一手信息前沿哨

  “以前,电压一直不稳,水烧不开,饭煮不熟。”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街道金星社区村民宦成权开了一家农家乐,没想到电压不稳拖了后腿,“生意越来越差,差点关了门”。宦成权将烦恼告诉社区的“村(社)电共建”服务点,“没承想供电局很快就更换了变压器,电器都能正常使用了”。

  对于地处遵义大山深处的广大农村来说,“村(社)电共建”服务点已经成为电力企业了解群众用电需求、服务意见及相关信息的汇集平台,直接信息收集的前沿哨。

  湄潭供电局了解到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的村民用电存在安全隐患、用电质量不高等问题后,对全村1000多米400伏线路等实施绝缘化改造;还将“让我来”电力服务队驻扎在村委会提供服务。

  遵义供电局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董旭介绍,“村(社)电共建”服务点收集的供电服务、临时用电、特殊用电需求等信息,促使电网建设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供电服务更加高效。自2010年“村(社)电共建”工作开展以来,遵义供电局累计投入130多亿元开展农网升级改造,提升农村供电质量。

  如今,村民有困难都先找“村(社)电共建”服务点的工作人员咨询。服务点的业务范围随之不断扩展,并积极收集特色产业市场动态和行情等,引导村民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赤水金缘竹业有限公司曾是加工竹筷的手工坊,服务该公司的赤水供电局鸭岭供电所在了解竹产业发展市场行情后,主动为这家企业竹产品深加工提供建议。如今,金缘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竹地板、竹窗帘等精细竹产品的竹产业支柱企业。

  架起联系群众连心桥

  随着近年来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移动支付发展迅速,群众缴费贵、缴费远问题已大为缓解。那么,为方便群众缴电费而产生的“村(社)电共建”服务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遵义供电局通过广泛调研,收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对于孤寡老人而言,‘线下’服务仍必不可少。”“村里需要优化营商环境,电能质量要高,服务响应要进一步提速。”“部分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进了城,但对城镇环境不熟悉,社区还需要便民服务点。”

  调研还显示,群众“用好电”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客户关系有待改善。然而,对遵义供电局现有1000多名客户经理而言,要服务好网区360多万家用电户,有时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不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服务满意度肯定上不去”。

  “‘村(社)电共建’不仅要建,还要建一张全覆盖的服务网。”经过反复讨论,遵义供电局最终决定——除留守老人集中、易地扶贫搬迁的地区需要设实体点外,其余地区可以把服务搬到网上来。

  最后,他们决定在每个县局设两个实体服务点,其余地区通过远程用电服务平台和微信服务群,搭建起一张信息网,推出差异化服务;同时,开通若干个微信群平台,把居民、村(社区)干部、客户经理汇聚到线上,提升信息流转和服务响应速度,让群众的意见第一时间反映到供电企业。

  “村(社)电共建”服务点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改变。在前台,村(社区)党支部和供电部门平台共享收集群众意见,客户信息更新更快更准确;在中台,企业营销协同生产、计划、基建、配电等相关部门分类、协同处理,问题处置更快捷,安监推进安全用电环境构建,用电更安全;在后台,党建部门牵头组织并监督办结,责任更明确。

  经过不懈努力,“村(社)电共建”服务点搭起与当地村民情感沟通的“连心桥”。遵义供电局成功依托服务点广泛开展“南网连心桥”活动,服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让他们生活有帮助、生产有扶持、教育有保障,通过支部联建、党员干部驻村帮扶等形式,助力农村产业发展。(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