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节能如何应对“盈利能力”质疑?

发布时间:2016-08-10   来源:能源杂志

  作为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央企,中节能的核心优势一直没有形成。它将如何抓住当下最佳发展机遇摆脱外界对它“盈利能力”的质疑?

  西直门外大街上,一座浅黄色的建筑伫立于此,被大理石包裹的墙面略显陈旧,十多年前,它是整个西直门的地标。当时它被称为木材大厦,大约到2005年,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的前身——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成为了这里的主人,这座大楼因此改名为节能大厦。

  中节能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世界范围内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国政府为应对能源危机开展了节能专项计划,而这项计划由国家计委旗下的节能计划局负责实施开展。到了1988年,随着国家第一次投资体制改革,计划节能局改制为中国节能投资公司,这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的前身。

  在20世纪末期,在经历了经济粗放式高速增长和能源结构不合理带来的阵痛后,节能环保意识在中国逐渐苏醒,到了十二五规划时期,节能环保产业形成,技术逐渐成熟,行业秩序被逐渐建立,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主业的央企,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的动作,在某种意义上,又代表了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动向。

  这恐怕是节能环保行业最好的时代,但作为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中节能的核心业务却没有形成核心优势。这恐怕不仅仅对中节能,也是对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当下挑战最好的写照。

  多元化布局

  中节能的年代悠久,其“年龄”甚至超越五大电力。1988年,计委节能局改制为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四年后,邓小平南下讲话,经济发展进入了爆发增长,中国能源产业裂变。五大电力、电网公司纷纷诞生。

  由于电力供应与高速经济增长的比匹配,中国节能产业的雏形正在孕育发酵。一些节能产业资深人士看来,90年代初才是节能环保产业的第一次黄金时期。“那时的节能市场,是真正的在发展。当时,能源和生产力挂钩,在捉襟见肘的电力供应上,不节能,生产就不能进行,节能产业是刚需。”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特聘专家赵志立对中国节能市场的变化深有感触。

  2007年,时任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的王小康调任中节能,从此中节能走上了一条飞速扩张的道路。

  王小康加入中节能后,中节能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当时业务涉及了垃圾发电、生物质能源以及遗留水电资产。这种策略,使得中节能的业务版图迅速做大,从2007年到2010年,王小康就任中节能三年时间内,中节能资产增长将近250%。

  其中,带给中节能最大收入的要数清洁能源发电板块。1996年,中节能从丹麦引进了风力发电机开始试水风力发电,2006年,风力发电在中国迎来了一阵爆发,中节能风力发电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变身为中节能直属全资二级子公司。2007年又中标了国家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启动项目——甘肃玉门昌马风电基地200MW风电特许权项目。此时,中节能风电项目遍地开花,其扩张速度之快,在业内被称为风一样的速度。2014年,中节能旗下的节能风电上市,成为国内资本市场唯一以风电运营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此外,在“金太阳”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光伏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2009年,中节能杀向光伏产业,从宁夏石嘴山10GW级大型荒漠光伏电站开始,投资的光伏项目在各地开花。据中节能太阳能公司内部人士回忆,当时考察研究了很多项目,那一年也是中节能清洁能源板块的鼎盛时期,几个项目同时开工,风电、太阳能发电营业收入为整个集团收入贡献了逾15%的营业额。2009年,镇江设立光伏组件生产线开始,中节能的光伏产业有了装备制造能力,在新能源产业链也初步形成,时至今日,中节能光伏板块占据清洁发电板块的最大份额。

  除了在风电、光伏产业集中投资外,中节能在生物质能源产业也不断发力,2007年,中节能投资逾2.4亿元的宿迁生物质电厂并网发电。据公开数据显示,在2012年,中节能的生物质能源营业收入逾8亿元,占清洁能源发电板块收入的近20%。

  这种布局,使清洁电力板块一直占据着中节能的主要营业额。到了2015年上旬,雾霾催生了华北地区煤改气市场,嗅到商机的中节能子公司六合天融环保科技公司迅速与河北廊坊、保定等地市政府对接,自带数十亿资金,意欲承包煤改气市场。

  当时,华北地区的煤改气市场一直被民企能源巨头新奥所占据。但中节能的进军,在新奥高层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在谈到中节能时,新奥方面并不愿意多说,只是用了几个词形容。“强势”、“迅速”、“不可思议”。

  即使在中节能高层,也很少有人知道煤改气业务。但中节能内部人士曾表示:“集团业务板块众多,又相对独立,在集团战略规划下,每个板块自主发展,做大做强,为主营板块积累经验。”

  这种权利下放的管理逻辑,避免了中节能的扩张避免了繁冗的决策审批,一方面,它并不给竞争对手过多的反应时间,就悄然抢占了市场。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各个节能板块各业务板块看起来更像一个独立的商业帝国,在体量上的高速增长。

  身份转向

  在2009年之前,中节能的核心业务版图上,整个集团的各个板块分布于全国各地,相对分散。其中风电板块最具规模。

  但在总资产上,它不及国电投的1/5。在新能源领域,也面临着民企巨头英利、尚德的强势竞争。如何在竞争残酷的节能环保市场创造核心竞争力,成为高层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010年,节能服务概念在国内兴起。在国资委的决策下,中节能与新时代控股的合并,从此以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更名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而中节能也从投资商转变为节能服务商。这次合并被认为是中节能的二次创业,也是集团高层非常看重的一次转型。

  “选择新时代控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新时代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就是它的设计能力和它的施工能力是很强的,因为新时代本身也是三家央企整合在一起的。像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公司,原来就是一级央企。1982年就在海外拓展,这个非洲、东南亚这些地方所施工。中国新时代的就是机械设计研究总院第七总院,总部在西安,它是机械工业部的设计院,是它在电力施工这块也有很强的设计能力。而当时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的优势是投资运营,两家央企合并以后,整个环节全线贯通了。”一位接近中节能的业内人士表示。

  这使中节能获得的并不仅仅是资产规模的扩张。在中节能诸多高管看来,2010年至今的五年,与新时代控股的合并,就如打通中节能的任督二脉一般,使中节能形成了非常重要的能力——针对区域里面所有的节能环保的问题提供这个系统的解决方案。

  从这次合并之后,中节能的业务被重新梳理为四个板块。环境保护、节能服务、清洁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四大板块。其中,节能服务细分起来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等等,这也被认为是中节能的核心能力。

  从那时起,中节能被认为是唯一一家有能力从从系统上审视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中节能高层也寄希望于节能服务产业脱颖而出,创造更多价值。

  在中节能内部员工看来,一个企业可能同时存在固废处理问题,或者水流问题,或者土壤修复的问题。那我给你提供这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系统化的、集成的这样一个解决方案,成为了中节能的核心竞争力。但这前提就是只有各个板块做大,积累了足够经验才能相互借力,这种优势是别的公司无法复制的。

  当然,这也曾引发一些业内人士的质疑,一位专家表示:“把节能环保一起做本身就是个笑话,环保必然引起能耗升高,节能环保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

  “节能环保一定要针对个案来具体研究,去研究它的能耗怎么样才能够降下来,同时它又是环保的。如果以循环发展的理念,肯定能找到一个有机的一个解决方案,他们之间要对立?那不一定!”一位节能行业人士反驳到。

  盈利挑战

  去年7月的节能博览会上,中节能董事长王小康用慷慨激昂的语调发表了对节能产业的机遇,但同时,他也公开直言中国节能产业的诸多挑战。

  作为节能环保领域唯一一家央企,虽然中节能的节能服务为中节能创造了核心优势,但在创造盈利上却走得十分艰难。

  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上旬,节能服务产业收入仅7亿元,约占整体盈利比的4%。从数据上看,并不占太大比重。这些盈利主要来源于中国节能科技投资公司的高炉煤气综合利用发电节能技改项目,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干熄焦及余热发电项目、四川省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干熄焦项目,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当下处在收益分享期。不过,据循环经济协会相关人士介绍:“合同能源管理收益分享期一般来说要持续5-8年,而且又由节能服务公司垫付资金,因此需要银行担保,这种模式存在较大的风险。”

  去年,中节能加大了节能环保板块的投资。据《中节能2014年社会责任报告》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末中节能在工业节能领域投资总额10亿元,在建筑节能领域投资约5亿元左右。2013年,节能领域的开工项目只有5个,但到了2014年,中节能总共新建项目50个,有14个节能项目开工属于节能项目。基本与清洁能源发电项目持平。而环保项目也有9座项目开工。

  这些节能项目中,竣工完成的并不多,从2014年7月-2015年4月,中节能的余热利用项目大约有三座投入使用,分别为包钢的余热回收利用项目、宁夏安泰公司石炭井瓦斯发电项目。这使得工业节能领域的收入增长幅度有限。

  在节能市场上,除中节能之外,不少其它能源央企也曾试水开展节能业务,但种种原因,规模增长都很有限。譬如神华集团早在2005年就开始从事节能业务了。但从整个集团来看,主要客户还是针对神华内部,而且基本依赖政策强制推动。

  也有不少人看来,央企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关系,与垃圾发电相比,节能服务这个领域却相对市场化,透明度更强,但这也间接稀释了中节能的央企身份优势。“节能服务的雏形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解放前,本身技术门槛并不高,更多的只是在原有技术上进行创新而已。”据上海宝钢一位负责人表示:“我们一开始想做聘请外部公司做工业节能,但是做了一段时间,发现技术也就那回事,肥水不留外人田,钱干嘛让别人挣走,干脆自己做。”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了自己的节能公司,相关数据显示,这样的节能公司已经超过了上万家。而且大多数有节能公司的企业都是母公司的连带企业,这导致了中节能陷入了乱麻般竞争的环保红海。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早些年前,许多项目有部分隐性收入来源于CDM清洁发展机制。2010年前,无论是光伏电站、环保园区、风电项目,中节能都会申请CDM项目,当时,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的节能项目的碳减排量予以核准可出售予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2008年左右,一吨碳可卖到30美元左右,CDM是一笔巨额收益,后来,由于中国CDM市场过于无序化,再加上没有相关替代性文件出台,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失效,碳价跌到不足6美元/吨,从此CDM项目再也没有经济性了,一些节能项目的盈利性也下降。”

  CDM作为节能项目的重要补助,其一度带动发展中国家的节能产业,但到了2015年,伴随着经济大环境的下行,工业市场走向寒冬。作为工业节能的重要领域,水泥和钢铁不少厂商倒闭。节能市场走向拐点,12月,循坏经济协会组织的一场节能项目参观活动,由于业主的关停,参观环节被取消。

  挑战同样来源于中节能传统清洁能源发电项目的变局。到2014年开始,弃风限电的阴影在三北地区蔓延开来,中节能旗下的诸多风电场遭遇不同程度的弃风限电。其中以新疆达坂城风电场最为剧烈。当到达坂城风电场考察时,当日弃风率达到了70%。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其最直接影响就是节能风电的股价一路下跌。譬如2015年节能风电的三季度报告上可以看出,三季度,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 399.18%,主要系中节能风力发电(新疆)有限公司的合营企业新疆达坂风变电运营有限责任公司本期亏损所致。

  对于风电市场的变局,中节能方面更寄希望于国家政策的推动。但是受制于经济下行的导致的需求侧放缓,短期内,解决弃风限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业务取舍

  2016年是王小康在中节能的第9个年头,这九年时间,除了资产规模上的扩张,中节能也被烙上了绿色标签。

  王小康今年将61岁。有消息称,央企负责人退休年龄将会在63左右。尽管未得到官方表态,但在王小康近期对外表态上看,他仍然希望带领中节能做大核心板块并实现盈利,就在2015年5月的一次采访中,他曾提出希望能做50座垃圾发电项目。

  目前来看,中节能已经实现了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积累,接下来考虑的问题,则是如何实现盈利。特别是如何面对经济下行时期,市场变化带给中节能的挑战。

  从2012年开始,国内太阳能企业陆续关闭。从五大电力的角度来看,公司光伏板块现金流缩水,不少企业酝酿退出一些不具备竞争力的业务领域,其中就包括近两年来市场收缩、盈利每况愈下的太阳能市场。相反,越来越多的央企认为垃圾发电或许是最具成长潜力的环保产业。今年中旬,中电国际在河南等地强势签订了5-6个垃圾发电项目。

  对于中节能来说,在多元化发展进程中,未来的天平将更多向节能与环保板块倾斜。利用现有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面对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与不断饱和的填埋场,集中优势发展固废处理产业不失为最优战略。中节能旗下的中国环境集团,也正在大力布局这一领域。2015年12月19日,E20环境平台公布了年度固废影响力企业,中节能环境以第19的身份挤进了中国固废影响力排行榜。而中节能此前释放的信息是把环保产业做到前三。

  这似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下如何解决高昂的投资是他急需解决的难题。

  其实,2014年,中节能曾经通过上市挽救了深陷资产困局的节能风电的资金链条。而12月初,中节能旗下的中国环保集团副总经理肖兰曾透露:“中国环保集团于2014年9月份完成了公司制改制,中节能旗下的固废处理业务计划两三年内上市,目标很可能在国内主板,计划于两三年内登陆资本市场。”

  此外,虽然工业节能领域不景气,但中节能认为建筑节能板块依旧有着较强的增长空间。中国无论是存量建筑和增量建筑大概占了是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有着都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而建筑节能又能很好的带动太阳能屋顶光伏、光热、土壤治理、新材料的需求,而中节能也在对建筑节能项目大力做着推广宣传。

  虽然短期内,中节能不会放弃多元化扩张的战略,毕竟对于中节能而言,响应政府的政策号召是首位。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一些民企不愿意做的,还是需要靠央企来做。但是在相应政策号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适当取舍,或许是中节能未来要走的路。

      关键词: 节能环保,中节能

阿里云ECS服务器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