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记捐资助学十余年的云南电网公司员工杨荆秋

杨荆秋并非是个不健谈的人。他会聊工作、聊生活、聊家庭、聊爱好,包括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许多趣事。但只一提到捐资助学,他就开始“打太极”,反反复复“这没什么可说的”“我也就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之类的话,总也谈不到具体的人和事上去。而且,关于这件事,只要别人不问,他是绝不会主动说的。

然而,这可是他在工作之余坚持做了10多年的事情,哪有他口头讲得那么简单?等到大家对这件事有所了解时,无一不对杨荆秋竖起大拇指,“原来榜样就在身边,也太低调了吧!”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现在他居然主动开口了。原因是他感觉个人的力量毕竟太微弱,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太多需要资助的家庭和孩子。

“我是有些‘私心’的,想搞个基金会。”这个人们口中低调正直的好人,冒出了这句话。但他随即又补上一句,“基金会以谁的名义来成立、由谁来管理都没关系,只要有更多的人愿意献出一份爱心就好。”

人物简介:

杨荆秋,1968年生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莫别村,1991年7月入职个旧供电局,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获评单位“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生产(工作)者”,2014年调任至云南电网公司,现为该公司基建部小型基建及基础管理科专责。

相见不如怀念?怀念不如不念

“我们要去刘永琪的家里看看,你要不要一起去?”

每每回到莫别村,村民们总会问问杨荆秋,要不要去受他资助的家庭看一看。但任凭别人怎么劝,他也不迈腿。

最近的一次,是在3个月前。记者跟着他一起回村,采访了解他捐资助学的事情。一提到家中走访,他就习惯性地摆手,“你们去就好,我在村口等。”

路上,同行的村民杨永俊告诉记者,杨荆秋从未去过任何一户受其资助的学生家中,一次也没有,甚至与学生家长一面都没见过。“他都是通过我们来捐款的。”杨永俊说。

乡土中国,是个世代以血缘维系着的社会群体。生于斯的杨荆秋,了解和信任乡里人。更何况杨永俊是莫别小学的前任校长,非常了解学生家庭状况。他同时还是杨荆秋的亲戚,“他是我叔父,我们村里叫二爸。”

对于捐资的学生,杨荆秋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品学兼优;二是家庭贫困。剩下的,就都交由杨永俊他们来办了。

而这个做老师的侄子,也很乐意走访。一方面,这是长辈的嘱咐,村里人淳朴的观念里“很尊重大人的话”;另一方面,也是作为教员应尽的责任。

“村里就这么点大,哪家的孩子成绩好,家庭条件困难,大家都门儿清。”杨永俊坦言,这个任务并不困难。每次,二爸都交代他找三四个孩子,别太多。“我懂,他也是城里普通上班族,没太多钱。”

联系上愿意接受捐助的学生家庭后,杨永俊会把联系方式告诉二爸。剩下的事情,就是学生家长等着定期银行卡上的汇款到账了。

村里人不比城里人,会设置银行自动发送收款到账的手机短信提醒。因此汇完款后,杨荆秋常不忘给学生家长发短信。收到短信后,有些家长会回复表示感谢;有些干脆仍旧毫无消息。“但我理解他们,很多家长连发短信都不会。”

刘永琪的父亲属于前者,回复的内容不仅有条理,还颇有些文气。记者到他家里才了解到,他和妻子刘建美都拿到中学毕业证,与村里同龄人相比“绝对的高学历”。

不知是否有基因遗传的原因,女儿永琪的成绩自小就名列前茅。小升初考上了红河州很好的学校——蒙自四中,现在读初二仍旧是班上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然而,这个家庭的状况却异常艰难,几乎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低矮的小房子,还是30年前建的,木质的房梁上的青漆已经脱落,墙面也已泛黄,有的地方被油烟熏得发黑。客厅陈设极其简陋,家具都是旧的,最醒目的还是挂在墙上的若干张金色奖状,上面都写着刘永琪的名字。

原本经济并不宽绰的家庭,近年来连续遭到病患打击。刘建美说,年迈的婆婆前年确诊乳腺癌,花了钱然而终究不治。她本人在婆婆葬礼的几天后,又突然晕倒,到医院一检查,心脏有问题。去年到昆明一家医院动了手术,现在病情有些好转,但不能干重活。

两场大病,虽有大病医保,但个人还是承担了10多万。这对于人均年纯收入仅2700元、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农村家庭来说,难以承担,“积蓄用光了,还欠下很多债。”

因此,杨荆秋每学期2000多元的资助对于这户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刘建美和丈夫在电话中,多次提出与恩人当面表达感谢的想法,但都被拒绝了。“我知道他是怕给我们压力,刻意不见;但他对我们是仁至义尽,我会一辈子记得他。”刘建美含泪说出这番话。

而杨荆秋呢,其实并不希望对方记住自己,也不求回报。“每个人都会碰到难处嘛,我也只是尽我所能罢了。”在他眼里,相见不如怀念?“不怀念挺好。”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区块链, 云南电网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桃李不言——记捐资助学十余年的云南电网公司员工杨荆秋

作者:帅泉 欧阳婷婷  发布时间:2019-01-15   来源:电力网

杨荆秋并非是个不健谈的人。他会聊工作、聊生活、聊家庭、聊爱好,包括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许多趣事。但只一提到捐资助学,他就开始“打太极”,反反复复“这没什么可说的”“我也就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之类的话,总也谈不到具体的人和事上去。而且,关于这件事,只要别人不问,他是绝不会主动说的。

然而,这可是他在工作之余坚持做了10多年的事情,哪有他口头讲得那么简单?等到大家对这件事有所了解时,无一不对杨荆秋竖起大拇指,“原来榜样就在身边,也太低调了吧!”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现在他居然主动开口了。原因是他感觉个人的力量毕竟太微弱,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太多需要资助的家庭和孩子。

“我是有些‘私心’的,想搞个基金会。”这个人们口中低调正直的好人,冒出了这句话。但他随即又补上一句,“基金会以谁的名义来成立、由谁来管理都没关系,只要有更多的人愿意献出一份爱心就好。”

人物简介:

杨荆秋,1968年生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莫别村,1991年7月入职个旧供电局,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获评单位“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生产(工作)者”,2014年调任至云南电网公司,现为该公司基建部小型基建及基础管理科专责。

相见不如怀念?怀念不如不念

“我们要去刘永琪的家里看看,你要不要一起去?”

每每回到莫别村,村民们总会问问杨荆秋,要不要去受他资助的家庭看一看。但任凭别人怎么劝,他也不迈腿。

最近的一次,是在3个月前。记者跟着他一起回村,采访了解他捐资助学的事情。一提到家中走访,他就习惯性地摆手,“你们去就好,我在村口等。”

路上,同行的村民杨永俊告诉记者,杨荆秋从未去过任何一户受其资助的学生家中,一次也没有,甚至与学生家长一面都没见过。“他都是通过我们来捐款的。”杨永俊说。

乡土中国,是个世代以血缘维系着的社会群体。生于斯的杨荆秋,了解和信任乡里人。更何况杨永俊是莫别小学的前任校长,非常了解学生家庭状况。他同时还是杨荆秋的亲戚,“他是我叔父,我们村里叫二爸。”

对于捐资的学生,杨荆秋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品学兼优;二是家庭贫困。剩下的,就都交由杨永俊他们来办了。

而这个做老师的侄子,也很乐意走访。一方面,这是长辈的嘱咐,村里人淳朴的观念里“很尊重大人的话”;另一方面,也是作为教员应尽的责任。

“村里就这么点大,哪家的孩子成绩好,家庭条件困难,大家都门儿清。”杨永俊坦言,这个任务并不困难。每次,二爸都交代他找三四个孩子,别太多。“我懂,他也是城里普通上班族,没太多钱。”

联系上愿意接受捐助的学生家庭后,杨永俊会把联系方式告诉二爸。剩下的事情,就是学生家长等着定期银行卡上的汇款到账了。

村里人不比城里人,会设置银行自动发送收款到账的手机短信提醒。因此汇完款后,杨荆秋常不忘给学生家长发短信。收到短信后,有些家长会回复表示感谢;有些干脆仍旧毫无消息。“但我理解他们,很多家长连发短信都不会。”

刘永琪的父亲属于前者,回复的内容不仅有条理,还颇有些文气。记者到他家里才了解到,他和妻子刘建美都拿到中学毕业证,与村里同龄人相比“绝对的高学历”。

不知是否有基因遗传的原因,女儿永琪的成绩自小就名列前茅。小升初考上了红河州很好的学校——蒙自四中,现在读初二仍旧是班上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然而,这个家庭的状况却异常艰难,几乎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低矮的小房子,还是30年前建的,木质的房梁上的青漆已经脱落,墙面也已泛黄,有的地方被油烟熏得发黑。客厅陈设极其简陋,家具都是旧的,最醒目的还是挂在墙上的若干张金色奖状,上面都写着刘永琪的名字。

原本经济并不宽绰的家庭,近年来连续遭到病患打击。刘建美说,年迈的婆婆前年确诊乳腺癌,花了钱然而终究不治。她本人在婆婆葬礼的几天后,又突然晕倒,到医院一检查,心脏有问题。去年到昆明一家医院动了手术,现在病情有些好转,但不能干重活。

两场大病,虽有大病医保,但个人还是承担了10多万。这对于人均年纯收入仅2700元、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农村家庭来说,难以承担,“积蓄用光了,还欠下很多债。”

因此,杨荆秋每学期2000多元的资助对于这户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刘建美和丈夫在电话中,多次提出与恩人当面表达感谢的想法,但都被拒绝了。“我知道他是怕给我们压力,刻意不见;但他对我们是仁至义尽,我会一辈子记得他。”刘建美含泪说出这番话。

而杨荆秋呢,其实并不希望对方记住自己,也不求回报。“每个人都会碰到难处嘛,我也只是尽我所能罢了。”在他眼里,相见不如怀念?“不怀念挺好。”

      关键词:电力, 云南电网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