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假扶贫”,需要真问责

发布时间: 2020-01-11   来源:中国电力网  作者:王帅

  治理“假扶贫”的现象,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拆穿其“西洋镜”,逼其“现原形”。其次,还需要加大违法必究、造假问责的惩戒力度,提升造假的成本。

  绿漆刷山、盆栽式复绿、防航拍挂网……近段时间,一些地方疑似以“伪装扶贫”方式应付扶贫检查的问题陆续曝光,引起广泛关注。五花八门的造假扶贫乱象,既有企业不注重环保、一味追逐利益的缘故,更是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扶贫责任缺失,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具体体现。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扶贫已渐成社会民众的普遍共识与行为自觉。但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仍不乏对扶贫工作不作为、慢作为和假作为的情况。

  “假扶贫”看似给造假者带来了表面光鲜、形象“亮丽”的虚假政绩,但实则却掩盖了其背后亟待解决的真问题,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与成本的无端浪费,也有可能会贻误扶贫与扶贫的最佳时机。而这种有悖实事求是原则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派,更会对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构筑诚实守信的信用社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诱发和纵容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治理“假扶贫”怪象,首先要做的就是拆穿其“西洋镜”,逼其“现原形”。这就需要我们拥有一双识假辨伪的慧眼,练就一身“道高一丈”的降魔法术。基于“假的真不了”的基本逻辑,人们识破虚假的手段可以说不胜枚举。比如,进一步发挥好百姓监督、群众举报的作用,让“假扶贫”无法施展、无处逃遁;善于运用密查暗访扶贫和杀“扶贫回马枪”、搞“扶贫回头看”的办法发现“假扶贫”的蛛丝马迹;加强技术手段创新,用好无人机这一“延伸的眼睛”,进一步提高卫星拍摄的精度,等等。

  其次,要加大违法必究、造假问责的惩戒力度。扶贫督察检查不是一阵风,而是常态化、制度化的长效监管举措。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扶贫,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对损害扶贫和弄虚作假的“假扶贫”行为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终身追责;对该问责而不问责的,也要切实追究。严肃查处在扶贫攻坚战中表态多、行动少、落实差,尤其是阳奉阴违、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症和突出问题,推动作风建设,提升造假成本。

      关键词: 蒙城供电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400-007-1585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