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革命的缘起目标与实现路径(三)

2016-01-06 来源:本站编辑



三、经济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承担着能源密集、劳动密集型的环节,经济增长走的是高耗能、高污染之路。虽然我国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并超过第二产业比重,但仍低于发达国家。高耗能产业在能源消费中占据的比重居高不下,致使能源消费结构固化,不利于能源转型和经济转型。

(一)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伴随着经济增长带来能源消费量剧增,我国成为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大国。尽管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加重我国能源消费压力的重要动因,但经济总量增长并不能完全地解释能源消费增长,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是否匹配才是问题症结所在。经济结构不合理不仅是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诱因,同时也导致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固化。

  但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结构得到一定优化。在2008年前,我国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相对稳定在41%左右;2008年之后,受累于工业比重的持续下滑,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也出现了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开始逐渐上升;到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达到了46%,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占经济比重(43%)。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普遍在70%左右,即使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已达到50%以上。尽管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第三产业比重仍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水平。因此经济结构仍需加强调整力度。



  产业结构调整历来是政府施政的主轴之一。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发现,“结构调整”这个词首次出现在1980年代,最多的是1991年,出现了66次。2010年以来这个词又开始密集出现。显然,结构调整在几十年来都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政策目标。




  (二)高耗能产业耗能居高不下

  从能源消费量来看,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工业部门内部的重化工倾向明显,六大高耗能行业2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比重大体维持在63%左右;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在2000年后,一路攀升到72%左右,对我国能源造成的压力不可小觑。尽管这些高耗能行业给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是资源、能源消费大户。具体来看,2011年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到35%,但其能源消费量比重却超过75%。尤其是是钢铁行业能源消费量达到24%左右,可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工化特征在能源消费方面表现得十分显著。





  从高耗能行业的能源需求变化情况来看,近年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人口膨胀,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产生更加强盛的需求。当前发展进程中的重工业化特征将对能源产生更大需求。从图1-26可以看到,2000年后高耗能行业的能源需求普遍增加,尤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幅最为显著,从1999年的16910万吨标煤上升到2011年的58896.58(单位),年均增长高达7.87%。慨括而言,除少数年份外,我国的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均保持上升趋势,且2004年以后稳定在70%左右。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经济结构仍然较“重”,尤其是工业部门内的重化工倾向较为明显。继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技术升级,转变高耗能行业的发展方式以调控我国能源消费总量。

  四、负外部性

  能源在开采、运输、加工、使用及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均存在负外部性。伴随着经济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落后的能源生产技术与较重的能源消费结构引致的负外部性问题也日渐突出。这主要体现为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但同时由环境污染所导致的居民健康水平的下降以及环境治理成本的增加也不容忽视。在全球污染物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国;在本地污染物排放方面,我国的pm、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废气、废水等的排放都有了迅猛增长,已成为二氧化硫的最大排放国,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

  (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能源不当利用带来的环境恶化除了表现在大气和江海污染加剧、淡水资源日益短缺、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方面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所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开始引发人们关注。由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大幅增加,气候变化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结构直接关系到了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与增长速度。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处在飞速发展中,不仅刺激了化石燃料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使得碳排放一路走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碳排放大国。1985年,碳排放方面美国一家独大,占据全球碳排放份额的24.5%,中国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仅占9.3%。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成为了世界头号碳排放大国,排放总量占到全球份额的26.4%,超过美国的24.5%。目前中国经济仍然处在高速增长中,按照目前的趋势,碳排放还没有呈现出接近峰值的征兆。而世界发达经济体美国、日本在碳排放总量上已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中国作为当前世界的头号碳排放大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如果不做出正确的表率将有损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势必面临世界各国的指责。然而,目前我国减排压力巨大。首先,我国经济整体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碳排放随着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不断上升,短时间内不会下降;第二,我国排放量区域集中度过高,碳排放集中于重化工业中心和人口密集的东部大城市;第三,我国产业集中度很高,高耗能产业集群化现象很明显;第四,目前没有合适有效的减排政策工具能够使用;第五,碳排放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密切,而我国在能源消费上严重依赖煤炭资源,非常不利于碳排放的下降;第六,抑制碳排放势必会对我国的出口、就业、财政收入、投资以及整体经济增长造成影响;第七,抑制碳排放也将影响消费、投资与政府支出以及整体经济增长。

  (二)国内环境污染严重

  从大气环境来看,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使用的低效率是大气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化石能源的燃烧往往伴随着大量废气的产生,其中煤炭燃烧的污染物排放水平最高。2013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669361亿立方米(标态),比上年增加5.3%。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043.9万吨,比上年减少3.5%。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35.2万吨,比上年减少4.0%,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9.8%。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2227.3万吨,其中工业氮氧化物为1545.7万吨,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69.4%。城镇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208.5万吨,比上年增加1.4%,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0.2%。根据环保部2012年数据显示,就近年的大气污染情况来看,二氧化硫排放在逐年减少,相对的污染程度有所下降,而pm2.5、臭氧等污染物成为了大气污染物中超标最为严重的污染物。此外,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30个城市有20个都在中国。





  据nasa测算,中国2008年pm2.5排放量达1388万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34%。pm2.5作为目前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物,同时也是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雾霾现象的“罪魁祸首”。pm2.5的形成与大气排放物中的烟尘、无机盐等有密切的联系。如图1-31所示,张小曳等(2013)通过对2006和2007年在我国16个观测站、每3天1次滤膜气溶胶样品的分析,发现我国大气气溶胶中,矿物气溶胶、硫酸盐和有机碳气溶胶(oc)三类气溶胶贡献了我国pm103质量浓度的70%左右,硝酸盐占约7%,铵盐占约5%,元素碳气溶胶(也被称为黑碳) 占约3.5%。也就是说这些气溶胶粒子组成成分中的大部分都与煤炭的燃烧有直接关系,从而可以推断出,目前我国pm2.5、pm10污染严重的情况,与我国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有着必然的联系。



  2014年3月26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2013年度空气质量状况(人民日报,2014.3.26)。从主要污染物浓度分析,74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为72微克/立方米,仅拉萨、海口和舟山3个城市达标,达标城市比例为4.1%;pm10年均浓度为118微克/立方米,11个城市达标,达标城市比例为14.9%;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29个城市达标,达标城市比例为39.2%。其中三个地区的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其次是pm10、臭氧和二氧化氮。

  从水体环境来看,能源开采会对地下水系造成破坏而能源使用会排放污染物。这不仅给水资源造成负面影响,也会进一步扰乱生态系统平衡。2013年,全国废水排放量695.4亿吨,比上年增加1.5%。工业废水排放量209.8亿吨,比上年减少5.3%,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0.2%。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352.7万吨,比上年减少2.9%。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19.5万吨,比上年减少5.6%,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13.6%。废水中氨氮排放量245.7万吨,比上年减少3.1%。工业废水氨氮排放量24.6万吨,比上年减少6.8%,占氨氮排放总量的10.0%。水质污染一方面会导致水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下生物多样性减少;另一方面,饮用受污染水资源带来的疾病威胁也不容忽视,用水危机正席卷而来。

  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我国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高度相关。首先,能源的开发阶段就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据统计我国煤炭每年新增采空区超过4万公顷,累计已达100万公顷左右,70%的大型矿区均是土地塌陷严重区。煤炭开发已造成西北地区约24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严重匮乏局面;煤炭的开采和洗选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因其产生的废水占工业废水的比重较高。此外,国内煤矸石山达1500余座,煤矸石存量已达40亿亩,占地近2万公顷,其中长期自燃矸石山400座,每年因自燃就要排放20多万吨有害气体。同时,油气资源的开发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不仅降低了地下水水位还对地下水的品质造成了破坏。而海上石油的开发稍有不慎就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影响。其次,能源的利用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目前我国电力的主要来源是火电,火力发电占比高,部分发电机组煤的燃烧不充分,发电厂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一些企业未按要求安装脱硫脱硝设备,所排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占比高,发散到大气中会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在石油石化工业上,由于排污环节多、污染物排放种类复杂且毒性大,超过80%的石化项目建在江河水域和人口密集的环境敏感地区,若发生生产事故或污染物泄露事件,将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三)环境污染增加健康和治理成本

  严重的环境污染已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健康。众多研究报告称,长期吸入含有大量污染气体,会导致人体呼吸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以及组织结构的损害,且易引起肺癌。煤烟中的多环芳烃等致癌物,导致我国肺癌的死亡率与30年前相比上升了近5倍,已取代肝癌成为中国居首位的恶性肿瘤死亡原因。

  图1-32比较了我国城市和农村肺癌在死亡成因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肺癌导致的死亡率都在上升。从城市数据看,70年代的肺癌死亡率为每十万人有12.61人次。1992年开始肺癌已成为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到2004年左右,肺癌的死亡率已经达到每十万人有40.98人次,死亡率远远高于其他肿瘤。在农村,肺癌也已经成为肝癌之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农村的肺癌死亡率与城市相比稍低,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农村的空气污染低于城市。



  2008年,我国与大气污染有关的死亡人数达到50万人,其中婴儿占1/10。所估算出的过早死亡人数见图1-33,由于每个省空气污染程度和暴露在城市中的人口不同,过早死亡人数最高的是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因为这些省份不仅有高密度的人口,同时也存在很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太原燃煤污染区肺炎、支气管炎发病率为对照区的3倍。

  根据who 2010年的《疾病负担报告》,2010年中国由于空气污染pm2.5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归因死亡)高达120万,其中脑血管疾病死亡有60.5万,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有28.3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有19.6万,呼吸系统癌症死亡有13.9万,下呼吸道感染死亡有1.05万(yang等,2013)。根据《京津冀地区燃煤电厂造成的健康危害评估研究》,2011年京津冀地区196个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导致的pm2.5污染造成了京津冀地区约9900人过早死亡,并导致接近7万人次因健康受损而去医院接受门诊治疗或住院。其中,河北省的152个燃煤电厂导致了75%的过早死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健康隐患增加,能源领域的革命刻不容缓。



  污染问题的迅速蔓延,引发了巨额的卫生开支。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了健康与财富的双重损失。巨大的医疗开支给百姓民生增加了负担,中国家庭医疗支出的比重比起十多年前也高出几乎一倍,医疗卫生部门所接纳的病人数也明显上升。

关键词: 核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