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用能方式变革为电力发展注入新活力

2016-03-03 来源:亮报


  能源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终端用能方式变革,将为电力发展转型注入新的活力。未来电力工业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做好当前与长远、能源与环境的统筹协调。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将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一是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二是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三是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四是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五是改革能源体制,形成有竞争的市场机制。
 
目前,我国能源电力需求增长放缓明显。我国经济发展历经30多年的高速增长,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以及产业升级等因素的影响,将逐步进入到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增速回落,能源消费增速也将从以往的高速增长态势回落至低速增长阶段。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47亿~48亿吨标准煤,“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平均年增长2%左右;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3亿~55亿吨标准煤,2020~2030年期间年均增速在1.5%左右。能源消费结构将呈现煤炭比重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比重大幅上升的特点。
 
由于治理环境污染、节能减排、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力消费增速回落将明显低于能源消费增速回落。因此,未来电力需求增长仍有较大空间。统计表明,中国近30年来电气化水平提升与能源消费强度下降呈负相关关系,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3%~4%。实证研究表明,提升电气化水平有利于全社会用能控制和节约,应是未来长期坚持的方向。
 
综合各种因素,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用电量年均增长5%~6%,2020~2030年期间,电力需求年均增速进一步回落至2.5%~3.5%,2030年以后,电力需求将趋于饱和,年用电量增长进入1%~2%的区间。
 
到 2040年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以及人口达到峰值,我国电力需求增速将大幅下降,逐步进入饱和阶段。届时,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1 万亿~14万亿度,人均用电量将达到8000~10000度,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45%左右。电力需求进入饱和阶段,将呈现“先东后西”的区域梯度和“先工业后服务业”的行业梯度特点。
 
我国的能源电力结构调整前所未有。以往,电力规划面临的形势基本上是“供不应求”。当前,部分地区电力供过于求,如何合理规划好各种发电能源,以更清洁、高效、绿色的方式满足安全供应,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未来,煤炭等常规化石能源将由供给不足转向供给过剩,新能源快速发展,但也面临局部消纳难等问题。

  2014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已分别达到9700万千瓦、2500万千瓦,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但与此同时,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负荷水平不高,总体市场空间有限,消纳面临很大困难。从全国范围来看,新能源电量占用电比重仍不到5%,区域性过剩和发展不平衡矛盾困扰着新能源的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期间,中国水、核、风、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发电仍将快速发展,常规水电新增装机规模或将达到0.6亿千瓦以上,核电约0.3 亿千瓦,风电约1.4亿千瓦,太阳能发电1.1亿千瓦。发电量中,非化石能源发电的比重将上升至28%左右,煤电降至63%左右。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利用总量超过7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15%,其中,转化为电力的非化石能源占84%。由此可见,电力在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始终居于中心地位。
 
预计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有望达到25%左右。届时,全国电源总装机将达到30.3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将从目前的32%提高到54%。
 
未来,我国风电更多地布局在“三北”地区,太阳能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考虑到负荷需求,调峰能力配置以及中东部地区环境治理等因素,风电、太阳能发电及西南大水电必须跨区输送,需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基于以上分析,未来我国将呈现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电力流格局。预计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跨区电力输送规模有望达到约2亿千瓦,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流总规模有可能超过6亿千瓦。
 
新能源大发展需要跨区输送和消纳。未来电力的跨区供应和输送将逐步过渡到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特高压直流主送新能源,提高清洁电力外送比重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通过优化电源配比和运行方式安排,新能源电量可达总输送电量的85%以上,输电通道利用水平可达5500小时以上,输电落地电价比受端建设的新电源上网电价低约0.02元/度以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从中长期来看,特高压直流或柔性大容量直流100%输送新能源也具备可行性,输电通道利用小时数在 5000~5500小时,输电到受端电价仍具有竞争力。
 
智能电网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的灵活接入与高效消纳,电动汽车、新型储能的推广应用,互动用电、智能用电的蓬勃发展,是推动智能电网技术普及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引擎。
 
除此之外,新能源大规模融入电力系统,还需要引入市场手段和政策的优化调整。
 
总的来说,“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电力工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能源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终端用能方式变革,将为电力发展转型注入新的活力。如何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因此,未来电力工业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做好当前与长远、能源与环境的统筹协调,着力打造电力系统的升级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核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