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3《年轮2023》跨年特别节目,走进贵阳院定点帮扶村——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马号镇六合村,报道了六合村跨年夜“欢庆元旦 喜迎新年”系列活动,苗族同胞盛装齐聚六合,长桌宴、文艺表演、篝火踩鼓舞,具有苗族特色的迎新年活动精彩亮相,载歌载舞喜迎新年。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贵阳院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放在首位,深度参与地方定点帮扶任务,先后选派两名干部驻村帮扶,带领群众学技能、拓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贵阳院对口帮扶六合村以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有力的帮扶举措,从强化政治引领、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助力教育振兴等方面,给予六合村全方位帮扶。
生态养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结合六合村种养殖习惯及土地资源等实际情况,贵阳院驻村干部因地制宜提出农业生产结构立体化设想,即依托六合村现有场地开展“生态牧场”黄牛养殖基地建设,同时,利用“生态牧场”周边土地套种玉米、大豆、魔芋等农作物,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前期贵阳院投入帮扶资金30万元采购并稳定养殖本地品种黄牛32头,牵头对接相关部门成功引进部分资金,建设完善了养牛棚、牛肉加工车间等配套设施。
以“村集体+农户+合作社”模式成功构建并完成24亩“生态渔场”的整合,对接贵州省农科院水产所、施秉县农业局等单位,到六合村现场指导、培训稻米种植及稻田鱼养殖等技术。推动六合村逐步形成“生态种养殖辐射合作农户80余户,扩大 ‘稻+鱼’种养殖面积共计110余亩”,一年来累计收获大米7万余斤、稻田鱼7000余斤,为六合村村民带来可观的集体收入。
与此同时,为拓展六合村农产品销售渠道,贵阳院连续多次动员广大职工开展爱心消费帮扶,先后集中采购西瓜、大米等农特产品,实现“以买代帮”的方式帮扶六合村发展产业。两年间,贵阳院累计消费帮扶购买六合村特色大米1.5万余斤、西瓜6000余斤。
苗乡刺绣,描绘乡村振兴新景象
贵阳院充分挖掘苗乡刺绣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大力培育扶持苗绣生产、技艺传承和产业经营。针对六合村原有刺绣“散、小、弱”和刺绣产品工期长、产能小的局限,通过调研、规划、整合资源等手段,重组刺绣产销结构,开展产业更新升级,以“村集体+企业+绣娘”的模式进行“抱团式”发展。
贵阳院积极协调龙头企业带动和向上争取财政衔接资金,补齐基础建设短板,先后获得120余万元资金用来助力提升非遗工坊刺绣车间标准化建设,完善了刺绣产品展示厅、手工刺绣传承培训基地等。目前,六合村拥有300㎡的刺绣标准车间、刺绣机2台。2022年,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授予六合村“刺绣工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称号。
2022至2023年,贵阳院积极拓展市场,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六合村刺绣产业市场份额逐年增长。借助省内部分高校的设计技术资源开发产品,通过参加多彩非遗旅游商品定制设计大赛、“农信添彩·匠心黔行”2023年贵州省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大赛等平台,积极展示苗绣产品取得较好成效。自六合村刺绣产业搭建以来,工坊完成营业额40余万元,带动村民灵活就业600余人次。
规划设计,焕发乡村振兴新面貌
贵阳院坚持“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安排专业技术团队到六合村实地勘查,顺利完成《施秉县马号镇六合村村庄规划》,经主管部门审查后于2023年12月获得批复。
2023年12月,贵阳院技术团队整合资源并启动了《施秉县六合村民宿建筑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根据相关规划设计,六合村将挖掘旅游、住宿等服务业资源。未来,在完成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同时,将进一步丰富六合村的特色产业。
护梦远航,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贵阳院提出了针对六合村基础教育的“扶苗行动”,助力苗乡人才、文化双振兴。两年以来,综合贵阳院及其他社会企业的帮助,累计已资助六合村学生80余名。衍生出一批志愿服务项目,陆续组织开展了“爱上阅读”、“假期课外辅导”、“刺绣+农业+养殖”技术培训等志愿活动30余次,年均开展服务1000人次以上,荣获了“黔东南州首届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书香润山乡,企业有担当。围绕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目标,成功引入贵州省图书馆等支持六合村建设农家书屋。“六合村欣愿农家书屋”于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书屋藏书达2500余册,使山村里的孩子和村民有机会阅览丰富、新颖的图书,现已成为黔东南州首个、全省第三个省图书馆共建的村级图书流通点。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六合村农家书屋围绕“书香+”,持续拓展书香活动,不定期邀请本地苗绣非遗传承人、刺绣手工艺工作者,常态化开展苗绣、剪纸、绘画等手工教学活动,形成阅览、培训、助学辅导一体化服务体系,荣获“贵州省首届最美农家书屋”称号。
践行央企责任,助力乡村振兴。贵阳院在六合村开展的一系列暖心务实举措,得到了当地政府及村民的一致好评。未来,贵阳院将秉持“责任、务实、创新、进取”的核心价值观,围绕特色发展、经济提升,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