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地下千米“治水”忙

水电基础局发布时间:2022-03-28 09:34:02  作者:倪新欣 耿天志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云贵高原上,乌蒙山连绵起伏,山脉西侧金沙江流水湍急,东边北盘江坡陡谷深。主峰地段的亚高山草甸,素有“滇东北小西藏”美誉。  

如画风景中,层峦叠嶂下,坐落着亚洲最深矿井——会泽铅锌矿。矿区地下1100多米,在这常人难以企及和想象的深度下,水电基础人把擅长治水的“独门秘籍”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矿区井巷涌水治理工程中再次啃下“硬骨头”。

回望来时路,乌山赤水间。在未曾到过的深度,水电基础人战胜了未曾尝试的困难,不畏险阻、迎难而上,以专业技术超额完成任务,以优质履约提前完成节点。“精细施工,科技创新”,这是项目团队获得的赞誉。“滴水不漏”,这是业主的高度评价。

运筹帷幄决胜地下

“成功了,成功了!比之前预期高出整整20%呢。”看着测量量水堰后计算出的数据,检测员高声喊道。

项目经理王龙听到这一消息,深深舒了一口气。回想前期繁杂的准备工作,每一次下井、每一个涌水点处理的场景,如电影画面般在眼前一幕幕闪过。

会泽铅锌矿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是“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为祖国“两弹一星”国防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

近些年来,随着探采深度不断加大,以及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影响,矿井内巷道及井巷帮壁出现涌水。若通过长期抽排水,工作量大、成本高且影响安全探采。2021年9月,中国水电基础局承建的铅锌矿矿山厂1274米中段井巷涌水点治理工程,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我先下去看看现场工作环境。”深井下未知的工作环境,难免让人心生恐惧。作为团队领头人,王龙身先士卒,为大家探路。

“咱们都没有在地下这么深的地方施工的经验,太多未知难题,做好万全准备是关键。”项目总工程师耿天志翻动手中的编录,里面详细记载着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

残丘峰林、溶蚀洼地、石灰岩溶蚀盆地、灰岩槽状谷地及溶洞、地下河等广布……“这不叫喀斯特地貌,这叫灌浆困难型地貌吧。”

1274中段,位于3号竖井,井深1526米,相当于512层楼高,为亚洲第一深井。为制定适合超深矿井涌水治理施工技术方案,项目团队邀请公司专家多次实地考察,详细记录着每一处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

“虽然有资料记载,但是实际的地质情况,还是到现场看一下比较好。”四公司副经理李明宇反复翻看手中记录,确保施工方案万无一失。

超深矿井涌水治理,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项目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从地质勘探到涌水点核定,从工序流程到详细参数,从材料配比到方案确定,项目团队逐项落实,逐一解决。以先易后难的原则调整试验方案,最终选定了最适宜、最具针对性的方案,同时为后续困难治理点积累经验。

以必成之心,创未有之业。在项目团队齐心协力的攻关下,超前探水孔涌水治理、迎头及钻窝探矿孔涌水治理、井巷帮璧锚杆孔涌水点治理等多项施工方案应运而生。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完备的前期准备,为后续工程施工高效推进夯实了基础。

生命至上安全为要

“大家再检查一遍,自己的定位卡应急装备一定要带好。”每天班前会上,项目安全负责人袁世伟都会一再强调。

由于矿井下作业的特殊性,业主单位要求项目所有人员均须通过四级安全培训,考试合格才给办理入场卡。

“这是入场卡,同时也是急救卡。里面设置了GPS定位,大家务必随时随地随身携带。”井下作业不比地面施工,未知安全隐患太多,职工的健康安全始终牵动着王龙的神经。

“作业面空气检测合格,大家可以过来了。”看着固定气体检测设备和手中气体检测仪上的数字都正常后,袁世伟才对着对讲机通知。在井下休息室等待的职工,仔细穿戴好防护设备,背上装有钻头的沉重工具包,向三四公里外的井巷深处走去。

提前抵达施工现场,固定、便携气体检测“双保险”测量,如此严苛的空气安全监测流程,袁世伟每天都一丝不苟,严格执行。

“在这么深的地方施工,不排除会有氧气浓度过低等紧急情况出现,可不敢马虎。”即使在施工期间,袁世伟也不停穿梭于各个作业面之间,用手中的气体检测仪为大家“保驾护航”。

深井空气流动性较差,现场制浆作业时粉尘难以排出。即使送风机一直在输送空气,施工人员制浆时也被要求佩戴好防尘面罩。

“工程施工固然重要,职工的健康安全才最要紧,一定要万分上心。”王龙和项目管理人员始终把确保安全当做头等大事。

涌水导致井下巷道局部积水严重,机械施工、现场照明每一处的用电,必须格外注意。“地面有积水,电缆得架起来,一旦漏电后果不堪设想。”“深井下照明,配防爆灯。”“现场湿度那么大,照明得用36伏安全电压。”电工王占全事无巨细地布置到位,生怕有疏忽。

呼吸自救器、防毒面具、定位卡、急救卡、绝缘雨鞋、安全帽……这些繁琐且沉重的防护用具,撑起牢靠的井下施工安全“保护伞”,项目员工们也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后来习以为常。

“坐罐笼,两分钟,地下1000多米,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一天换两套工作服,出井前不换干衣服,出去肯定感冒。”“那氧气罐就得有十斤吧。”……收工升井时,工友们的聊天声回荡在井巷,轻快风趣。

治水工匠高效履约

“滴水不漏,果然是专业人做专业的事。”项目团队高效完成试验一区治理任务后,业主现场观看时称赞道。

万事开头难。试验一区涌水点治理顺利完成,给予项目团队很大的信心。然而试验二区、三区施工中难题接踵而来,让团队在多个夜晚挑灯商讨,难以入眠。

“涌水量这么大,原有的孔口管不一定能固定住水压塞。”附沿脉联道帮璧涌水处岩体完整性差、断层距帮璧较浅、裂隙发育,复杂的地质情况,让王龙不得不“走一步算三步”,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施工状况。

“保险起见,咱们上拉筋固定吧。”李明宇凭借多年施工经验提出建议,“还得加装法兰盘,否则后期一旦涌水量太大卡不住塞,会很难处理。”

大道无巧。面对矿井深处变化多端的未知岩体,项目团队决定先在灌浆孔周边额外钻孔,镶筑拉筋固定孔口管。再加装法兰盘,连接孔口管和水压塞上部射浆管,夯牢“灌浆通道”。调整材料配比,灌浆液中掺入硅酸钠溶液,进一步改善浆液凝结性能。

“我就不信这‘三保险’还堵不住这水了。”现场工长毕为永坚守在施工最困难的区域,紧盯每一道工序。

“帮璧涌水钻孔集中断层太浅,大裂隙的地方浆液未凝固就被冲出来了。”听到对讲机里的汇报,王龙的血压仿佛和浆液一样飙升。

试验三区的附沿脉联道帮壁集中涌水点,构造断层紧贴帮壁,内有多条裂隙及原有锚杆孔、钻孔,各裂隙及钻孔如同串并联电路,彼此连接串通,在不可破坏原锚杆的前提下,治理难度翻倍。

“化学灌浆泵流量太小,换成洗车泵,加大硅酸钠注入量。”耿天志的建议得到团队一致同意,也打开了大家的思路。“帮璧锚杆孔涌水单点处理后,会出现相邻钻孔涌水现象,系统治理可能更合适。”“大裂隙和小裂隙得用不同的灌注材料,随机应变。”

事艰更有为,任重而奋行。在帮璧涌水点治理中,项目团队坚持“先预报、严注浆、勤监测”原则,灵活调整灌浆材料,采用复合灌浆方式,改装原有设备机具,以高标准的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工程。最终提前计划工期40天完成,有效减少了矿山厂1274米中段涌水量,治水率较甲方期望值提高近20%。

群山耸立,春光无限。在这地下1100米深处,水电基础人的基础处理核心技术又一次成功验证,“中国基础”使命必达的履约品质又一次尽情彰显,进军超深矿井涌水治理领域的新征程上风景壮阔。

涌水点治理


人工搬运现场物资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