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垃圾“变形记”——写在漯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并网运行之际

水电十一局发布时间:2021-11-23 20:13:25  作者:梅雪娇 耿宇宁 王建贞

垃圾,人人讨厌;电能,人人喜欢。

曾经我们绝对不会想到,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垃圾山会和源源不断的电能划上等号,成为绿色能源、生态环保教育基地。

奇迹,是这个时代的闪亮标签。 11月16日上午,在素有“中原水城”之称的河南漯河,由水电十一局总包承建的漯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式并网运行,在跃动着熊熊火焰的炉膛内,腥臭的垃圾“浴火重生”,绿色电能开始送向四面八方。

一城秋色半城水,两河四岸景醉人。愈加美丽的街道河川,铭记下了这些为她去污除垢、装扮容颜的水电十一局人。

“这一战我们必须要打赢”

2019年9月,现为漯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李增增接到分局领导的电话:“明天一早你去一趟漯河,那边的一个生活垃圾发电工程中标了,你先去了解一下情况。”晚上躺在床上,李增增心想:“咱们就是干水电出身的,百米高的大坝都不在话下,这小小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肯定拿下。”

工程就是漯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河南省重点工程,日处理垃圾1500吨,年处理垃圾55万吨,年发电量2.5亿度,服务范围覆盖漯河市区和舞阳县辖区。工程采用国际先进的烟气处理系统对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进行处理,使生活垃圾成为真正的可再生资源,实现了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

第二天来到现场,尽管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李增增还是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项目所在地位于漯河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内四期预留用地,浓重的臭味扑面而来。放眼望去,是一座他从未见过的巨型垃圾山,山下是一片漆黑的灌木丛,这里就是发电厂房建设的主阵地。“从垃圾山回来,好几天我都没有一点食欲,内心有过挣扎,但一想到这是为水电十一局开拓垃圾发电领域奠基,骨子里的冲劲就上来了。”李增增说。

起步即冲刺,开工即大干。项目第一时间招兵买马,集各路精兵强将,跑步进场,迅速打开工作面。

摆在他们面前第一个拦路虎是地面清表,在原始地貌上下挖7.8米,将近10万方淤泥需要清理,这是建设厂房的最基础一步。高矮不一的灌木丛,经过一个雨季的浇灌,长的格外茂盛。“灌木丛的实际情况比照片要复杂、危险十倍都不止,底下都是泥沼,一不小心就会陷在里面,现在想想还是有点后怕。”时任项目生产经理的孙广辉仍然心有余悸。

为了方便施工,及时与业主、监理和作业队沟通交流,解决现场的突发问题,项目办公营地设在工地。这里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睡觉的时候不敢开窗户,甚至只有带着双层口罩才能入睡。第二天早上,每个人的眼睛都又红又肿,半个月后,大家的一日三餐才勉强适应过来。艰难时刻,项目部向大家发出号召:“条件是有些艰苦,环境的确恶劣,但这不正是我们来的目的吗?如果第一次就退缩了,那就永远没有开始!这一战我们必须要打赢!”

项目办公室主任康小燕是甘肃人,职工都亲切地称她康姐。作为第一批来到漯河项目的女职工,她经历了退缩、逃避、接受、适应的过程。“刚来那会儿,我几乎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我还悄悄哭过。但我是一名老职工,更是一名老党员,怎么能在项目一开工就当逃兵呢?”康小燕笑着说。除了偶尔给丈夫打电话诉诉苦,平时大伙儿眼中的她,是对工作的雷厉风行、对同事的无微不至。

环境的恶劣只是第一关,挑战还在后面。

“毫厘不差,完全符合标准”

“本以为买几个风机就完事,图纸下来了才发现,一个通风系统光配件就有500多种,需配置的风机机型达20多种。现场零部件,几乎没有相同的。”项目商务经理王睿满怀感慨。

工业厂房建筑和垃圾焚烧发电专业结合,将项目施工难度进一步提高。整个工程的主要工艺系统包含垃圾接收及储存系统、垃圾焚烧系统、余热锅炉系统、烟气净化系统、汽轮发电系统、灰渣处理系统、给排水系统、渗沥液收集系统、电力系统、仪表及自动控制系统等,而这里面大多数工艺项目职工从未接触过,没有现成经验可用,只能边学边干。

“第一次干工业建筑,复杂的施工图纸和各种交叉作业的工序,给技术质量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项目总工冯亚斌说,“有压力才有动力,顶住压力才能收获成功。”

冯亚斌是90后,退伍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国矿业大学,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塑造了他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永不服输的性格。工作六年,他参与研究的技术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国家级QC小组成果二等奖6项、河南省QC小组成果一等奖8项。

为攻克技术难题,通宵达旦编写、修改技术方案是他的家常便饭。他还多次去安阳、鹤壁等地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学习,回来后再将所学手把手教给一线技术人员。张建,这名2020年新入职的大学生,便是他一手带出来的。

“上垃圾山跟过盘山公路一样......”

“工业建筑丰富多样,原来每一层都不一样呢!”

眼前这名入职刚好一年的帅气小伙,讲起项目厂房的布局和设备安装,头头是道。

项目二次结构及装饰装修工作面多,交叉施工工序繁琐,有的相差只有几个小时,一道工序慢了,后面的均受影响。大干时期,工地施工人员超过600人,20多个工作面同时作业。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项目部在厂区实行区域责任制,一个技术员负责一个工作面。“很庆幸,一上班就能参建这样丰富多彩的工业建筑,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看着威武雄壮的综合主厂房,张建自豪地说。

2021年4月16日,项目结构最复杂、最重要的构筑物——汽轮机顶板开始浇筑。该顶板长19米、宽10米,整体高度8.5米,属于异形不规则框架结构。更“过分”的是,该顶板预埋螺栓套管预留孔的精度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否则,汽轮机基础将有拆除的风险。下午2点30分,项目技术质量部全体成员、监理及业主现场指挥进行钢筋模板安装、预埋套管定位及固定,到晚上7点20分,现场终于具备混凝土浇筑条件,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当天晚上12点,已经入睡的冯亚斌猛然从床上一跃而起,一个声音从他耳边传来:“快起来,浇筑混凝土的时候预埋套管偏移了!”被吓醒的他,顾不上穿外套,三步并两步赶到工地,把预埋套管的位置重新复核了一遍。“毫厘不差,完全符合标准!”他长吐一口气,这才发现,原来刚才仅仅是自己的一个梦。精神高度紧张的他,坐在地上,会心地笑了。

提到项目施工最难的地方,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汽轮机平台的浇筑。这一天,所有参建者都记忆犹新。

“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建筑拔地而起”

“我们要把项目建设成样板工程,以后还会将工程做为漯河市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向市民开放。”看着一辆辆垃圾车有序进入厂区、并网发电协调工作有条不紊进行,李增增的心情难以平复,他说:“这一年多来,项目全体干部职工太不容易了,但一切又是值得的。”

生活垃圾发电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市政和房建工程,在不同的作业面,安全风险点转化频繁,高处作业及立体交叉作业又多,安全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项目安全总监陈雅爽白天跑现场,晚上给作业队进行工业建筑安全专项培训,多次组织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和应急演练,效果良好。她表示,忘不了刚下高速时那片漆黑的、深浅未知的沼泽地,那是她们工作的起点,如今沼泽变新颜,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建筑拔地而起,大家都十分的自豪。

“最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项目技术主管张建指着一个长方体的建筑介绍道,“我们采用最先进的“sncr+scr”等一系列先进烟气处理工艺,从高耸的烟囱里排放的烟气达到国际标准,不会对空气产生新的污染。焚烧后的炉渣经过回收利用,可生产道路用砖等建筑材料。设置一整套先进的渗沥液膜处理技术,实现渗沥液和生产污水的超低标准排放。一吨垃圾在卫生填埋场溶解通常需要7-30年,但是来到这里,变废为宝仅需2小时。”

信誉和效益是一个项目生产经营成效的镜子。从开工到主体完工,该项目图纸变换了2000多个版本,但想从工序上寻找盈利点也是难上加难。王睿告诉我们:“既然这样,那就刀刃向内,在干、算、挖上下真功夫!”他一遍又一遍查阅相关资料,对合同条款进行反复琢磨,与业主、监理、设计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交流,终于在降本增效上找到了突破口。“让项目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这是盈利的法宝。”

风云际会勇者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该项目以诚信履约、安全履约、规范履约、优质履约为统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精神,精益求精,开拓创新,获评省级工法5项,收到贺信9封,多次得到漯河市政府、业主单位和监理的肯定与褒奖,被称赞是一支关键时刻“顶的上、扛得住、靠得住,经得起考验、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队伍。

冬日的阳光,温暖地洒在漯河市的大街小巷。因为漯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创造的良好信誉,水电十一局又在同领域收获新项目,精彩践行了以现场保市场、拓市场的营销理念。

让我们共同见证下一场垃圾“变形记”的到来!


厂房建设


烟气净化系统


烟囱


首车垃圾进厂


项目掀起百日大干高潮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