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茂:改革开放40年电力规划工作的回顾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时期(2001年—现在)

  从“十五”到“十三五”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从紧张走向总体平衡,部分地区富余。

  “十五”-- “十三五”的电力工业发展规划目标及执行情况详见表3,调整电源结构情况详见表4,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情况详见表5。

  1、“十五”规划时期(2001-2005年)

  国家经贸委组织制订了《电力工业“十五”规划》。这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初步实现小康、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后第一个电力工业规划。“十五”时期,与电力工业发展有关的国家规划有:国家计委《“十五”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国务院批复并公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等。

  全国电力供需形势经历了从供需基本平衡、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又从持续性、全国性缺电逐渐转变为“十五”末的地区性、季节性、时段性缺电,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十五”前两年国民经济发展超过了规划预期,全国电力供需形势由2001年基本平衡、个别地区略有紧张发展到2002年的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全国有12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限电。因此,“十五”规划急需调整,以确定增补的建设规模与项目,并安排一些项目立即开工,以缓解今后几年更为严峻的电力供需形势。为此,2003年初,在国家发改委的组织协调下,创新了一种规划工作模式,组成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领导的电力规划工作小组,由国家电网公司、南网公司和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参加,并由国网公司作为汇总单位。当年,规划工作小组完成了电力工业“十五”规划调整报告。

  2002年,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发[2002]5号),启动了以厂网分开、主辅分离为主要内容的改革,2003年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挂牌履行电力监管职能。电力行业破除了独家办电的体制约束,从根本上改变了指令性计划体制和政企不分、厂网不分等问题,发电侧初步形成了电力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促进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全国GDP增长速度逐年加快,五年平均增速为9.5%,超过“十五”规划预期的2个百分点。在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下,200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48万亿kW.h,年均增长12.9%,超过“十五”规划预期7.9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3.4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51719万kW,年发电量24975亿kW.h,继续位于世界第二位;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总长和变电容量分别达到25.37万km和8.4333亿kV.A,电力供应基本适应了国民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十五”规划相比,“十五”末的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路回路总长和变电容量等完成量均远远超过了规划指标,并完成了2003年调整过的“十五”规划指标。

  通过执行“十五”规划及调整规划,全国发电装机规模连续跨越4亿、5亿kW两个台阶,电力供给能力大大加强。与此同时,我国电网建设也得到了加强,“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已形成3250万kW的输送能力,全国六大区域电网通过500kV输电线路实现了联网。750kV输电工程建成投运,把中国电网的电压等级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由于受电力供需紧张形势影响,“十五”期间电源结构调整步伐受阻。与“十五”规划相比,“十五”末水电和火电装机容量均超过了规划目标,水电装机在2001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但从发电装机结构看,2005年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装机的占比下降到24.22%,比2000年降低了1.28个百分点。2005年火电装机占比上升到75.67%,虽然30万kW及以上机组比重上升到47.1%,比2000年提高了8.22个百分点,但各地放缓了小火电机组的关停步伐,还上了大量的10万千瓦以下的小火电机组。核电装机没有完成规划目标。在发电量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的比例为28%,比2000年降低了1个百分点;在节能减排方面,供电煤耗、电厂用电率和火电厂单位发电量耗水量、废水回收利用率均提前完成规划指标,电网线损率虽有较大下降,但未完成规划目标;火电厂主要污染物排放上虽得到一定控制,但未完成规划目标。

  2、“十一五”规划时期(2006-2010年)

  2003年,国家发改委领导的电力规划工作小组提出了《电力工业“十一五”规划》的第一、二稿,并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国家发改委还委托一些知名机构对一些特别重要的专题、课题进行了研究,但最终没有正式公布电力发展“十一五”规划。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只能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总体部署及分散在《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等对电力发展的要求进行投资建设。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电力工业在电价机制调整不到位、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全国电力累计投资达到32387亿元,年均增长9.3%,投资规模远超之前各时期。其中,电网投资14785亿元,占全国电力累计投资的45.65%,电源、电网投资结构开始明显优化。“十一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为8616亿元,占电源投资17602亿元的48.9%。全国电力装机年均增速13.32%,五年净增装机容量4.49亿kW,连续五年基建新增装机超过9000万kW,其中2006、2007年新投产装机均超过1亿kW。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增长75.66%,公用变设备容量增长135.99%。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连续跨越6亿、7亿、8亿、9亿kW大关,2010年达到96641万kW,当年全国发电量达到42278亿kW.h,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总长和变电容量分别达到44.5626万km和19.9017亿kV.A,快速扭转了“十五”期间全国电力大范围缺电局面,基本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长时间的电力供应充足保障,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电力的强劲需求。201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2万亿kW.h,年均增长11.1%,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实现了电力供需的总体平衡。电力工业发展在规模、能力、装备水平上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一些技术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电力工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积极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加大小火电机组关停力度,加快水电、煤电等大型电源基地的开发建设,加快电网建设,电力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到2010年底,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16亿kW,我国水能资源、水电规模和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火电装机容量7.1亿kW,所占比重下降到73.44%(其中煤电装机容量比重下降到67.79%);核电装机容量1082万kW,所占比重为1.12%。在建规模3395万kW,居世界首位;并网风电装机容量2958万kW,所占比重为3.06%,年均增长89.8%;气电2642万kW,所占比重为2.73%;生物质、地热、潮汐发电344.2万kW,所占比重为0.36%;并网光伏发电25.5万kW,所占比重为0.03%。201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上升到的26.9%,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达到19.6%。火电建设继续向着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7683万kW,提前超额完成关停任务。截至2010年底,火电装机容量7.1亿kW,所占比重下降到73.44%(其中煤电装机容量比重下降到67.79%)。全国在役火电机组中,30万kW及以上机组比重提升到72.7%,其中在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已经达到31台,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十一五”期间,能源资源丰富的西北、华北地区的装机容量分别增长125%、88%,而负荷中心地区的华东地区仅增长65%,电源地区布局逐步得到优化;特高压、跨大区电网、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城乡配电网、智能电网试点建设统筹推进,电网结构得到改善,电网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和“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不断提高。特高压交、直流示范工程投入运行,750kV成为西北电网主网架,500kV成为各省级电网主网架,直流输电线路总长度和输送容量跃居世界第一,电网大范围、大规模、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国跨区跨省交易电量达到5000亿kW.h左右,比“十五”提高近90%。

  电力行业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对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电力快速发展的同时,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与部署,积极推进“上大压小”,优化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加大二氧化硫治理和节能减排管理力度。2010年火电厂供电煤耗下降到333g/kWh;全国电网线损率下降到6.53%,比“十一五”确定的目标值低0.47个百分点;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硫排放2.7g/kW.h,上述指标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2010年全国发电厂用电率下降到5.43%,但未完成“十一五”规划4.5%的目标值。“十一五”期间,依靠电源结构调整和能效提高,累计节约6.3亿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7.4亿t。为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期间,由于缺乏规划统筹,我国电力供需逆向分布矛盾仍然突出,跨区输电能力不足,缺电地区和窝电地区并存现象时有发生。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滞后,个别地方还没有用上电;煤电和新能源发电建设“跑马圈地”无序竞争,除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外,对资源的竞争、公司体量的攀比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电价机制不完善,煤、电矛盾日益突出。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受到电力系统及运行机制制约。电力行业管理比较薄弱,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王信茂:改革开放40年电力规划工作的回顾

作者:王信茂 发布时间:2018-08-22   来源:中国电力网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时期(2001年—现在)

  从“十五”到“十三五”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从紧张走向总体平衡,部分地区富余。

  “十五”-- “十三五”的电力工业发展规划目标及执行情况详见表3,调整电源结构情况详见表4,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情况详见表5。

  1、“十五”规划时期(2001-2005年)

  国家经贸委组织制订了《电力工业“十五”规划》。这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初步实现小康、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后第一个电力工业规划。“十五”时期,与电力工业发展有关的国家规划有:国家计委《“十五”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国务院批复并公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等。

  全国电力供需形势经历了从供需基本平衡、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又从持续性、全国性缺电逐渐转变为“十五”末的地区性、季节性、时段性缺电,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十五”前两年国民经济发展超过了规划预期,全国电力供需形势由2001年基本平衡、个别地区略有紧张发展到2002年的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全国有12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限电。因此,“十五”规划急需调整,以确定增补的建设规模与项目,并安排一些项目立即开工,以缓解今后几年更为严峻的电力供需形势。为此,2003年初,在国家发改委的组织协调下,创新了一种规划工作模式,组成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领导的电力规划工作小组,由国家电网公司、南网公司和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参加,并由国网公司作为汇总单位。当年,规划工作小组完成了电力工业“十五”规划调整报告。

  2002年,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发[2002]5号),启动了以厂网分开、主辅分离为主要内容的改革,2003年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挂牌履行电力监管职能。电力行业破除了独家办电的体制约束,从根本上改变了指令性计划体制和政企不分、厂网不分等问题,发电侧初步形成了电力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促进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全国GDP增长速度逐年加快,五年平均增速为9.5%,超过“十五”规划预期的2个百分点。在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下,200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48万亿kW.h,年均增长12.9%,超过“十五”规划预期7.9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3.4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51719万kW,年发电量24975亿kW.h,继续位于世界第二位;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总长和变电容量分别达到25.37万km和8.4333亿kV.A,电力供应基本适应了国民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十五”规划相比,“十五”末的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路回路总长和变电容量等完成量均远远超过了规划指标,并完成了2003年调整过的“十五”规划指标。

  通过执行“十五”规划及调整规划,全国发电装机规模连续跨越4亿、5亿kW两个台阶,电力供给能力大大加强。与此同时,我国电网建设也得到了加强,“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已形成3250万kW的输送能力,全国六大区域电网通过500kV输电线路实现了联网。750kV输电工程建成投运,把中国电网的电压等级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由于受电力供需紧张形势影响,“十五”期间电源结构调整步伐受阻。与“十五”规划相比,“十五”末水电和火电装机容量均超过了规划目标,水电装机在2001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但从发电装机结构看,2005年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装机的占比下降到24.22%,比2000年降低了1.28个百分点。2005年火电装机占比上升到75.67%,虽然30万kW及以上机组比重上升到47.1%,比2000年提高了8.22个百分点,但各地放缓了小火电机组的关停步伐,还上了大量的10万千瓦以下的小火电机组。核电装机没有完成规划目标。在发电量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的比例为28%,比2000年降低了1个百分点;在节能减排方面,供电煤耗、电厂用电率和火电厂单位发电量耗水量、废水回收利用率均提前完成规划指标,电网线损率虽有较大下降,但未完成规划目标;火电厂主要污染物排放上虽得到一定控制,但未完成规划目标。

  2、“十一五”规划时期(2006-2010年)

  2003年,国家发改委领导的电力规划工作小组提出了《电力工业“十一五”规划》的第一、二稿,并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国家发改委还委托一些知名机构对一些特别重要的专题、课题进行了研究,但最终没有正式公布电力发展“十一五”规划。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只能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总体部署及分散在《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等对电力发展的要求进行投资建设。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电力工业在电价机制调整不到位、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全国电力累计投资达到32387亿元,年均增长9.3%,投资规模远超之前各时期。其中,电网投资14785亿元,占全国电力累计投资的45.65%,电源、电网投资结构开始明显优化。“十一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为8616亿元,占电源投资17602亿元的48.9%。全国电力装机年均增速13.32%,五年净增装机容量4.49亿kW,连续五年基建新增装机超过9000万kW,其中2006、2007年新投产装机均超过1亿kW。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增长75.66%,公用变设备容量增长135.99%。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连续跨越6亿、7亿、8亿、9亿kW大关,2010年达到96641万kW,当年全国发电量达到42278亿kW.h,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总长和变电容量分别达到44.5626万km和19.9017亿kV.A,快速扭转了“十五”期间全国电力大范围缺电局面,基本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长时间的电力供应充足保障,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电力的强劲需求。201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2万亿kW.h,年均增长11.1%,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实现了电力供需的总体平衡。电力工业发展在规模、能力、装备水平上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一些技术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电力工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积极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加大小火电机组关停力度,加快水电、煤电等大型电源基地的开发建设,加快电网建设,电力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到2010年底,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16亿kW,我国水能资源、水电规模和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火电装机容量7.1亿kW,所占比重下降到73.44%(其中煤电装机容量比重下降到67.79%);核电装机容量1082万kW,所占比重为1.12%。在建规模3395万kW,居世界首位;并网风电装机容量2958万kW,所占比重为3.06%,年均增长89.8%;气电2642万kW,所占比重为2.73%;生物质、地热、潮汐发电344.2万kW,所占比重为0.36%;并网光伏发电25.5万kW,所占比重为0.03%。201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上升到的26.9%,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达到19.6%。火电建设继续向着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7683万kW,提前超额完成关停任务。截至2010年底,火电装机容量7.1亿kW,所占比重下降到73.44%(其中煤电装机容量比重下降到67.79%)。全国在役火电机组中,30万kW及以上机组比重提升到72.7%,其中在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已经达到31台,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十一五”期间,能源资源丰富的西北、华北地区的装机容量分别增长125%、88%,而负荷中心地区的华东地区仅增长65%,电源地区布局逐步得到优化;特高压、跨大区电网、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城乡配电网、智能电网试点建设统筹推进,电网结构得到改善,电网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和“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不断提高。特高压交、直流示范工程投入运行,750kV成为西北电网主网架,500kV成为各省级电网主网架,直流输电线路总长度和输送容量跃居世界第一,电网大范围、大规模、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国跨区跨省交易电量达到5000亿kW.h左右,比“十五”提高近90%。

  电力行业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对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电力快速发展的同时,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与部署,积极推进“上大压小”,优化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加大二氧化硫治理和节能减排管理力度。2010年火电厂供电煤耗下降到333g/kWh;全国电网线损率下降到6.53%,比“十一五”确定的目标值低0.47个百分点;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硫排放2.7g/kW.h,上述指标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2010年全国发电厂用电率下降到5.43%,但未完成“十一五”规划4.5%的目标值。“十一五”期间,依靠电源结构调整和能效提高,累计节约6.3亿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7.4亿t。为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期间,由于缺乏规划统筹,我国电力供需逆向分布矛盾仍然突出,跨区输电能力不足,缺电地区和窝电地区并存现象时有发生。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滞后,个别地方还没有用上电;煤电和新能源发电建设“跑马圈地”无序竞争,除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外,对资源的竞争、公司体量的攀比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电价机制不完善,煤、电矛盾日益突出。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受到电力系统及运行机制制约。电力行业管理比较薄弱,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