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 > 数据报告

风电塔筒桩基行业专题报告

中信证券发布时间:2023-06-12 13:27:50  作者:李超、张柯

  大型化趋势引领技术变革,头部厂商优势深厚

  技术产品顺应深海化大型化,管桩塔筒出口加速

  风机大型化趋势下,塔筒桩基厂商的技术储备、生产设备的要求升级。海塔桩基的抗 腐蚀、抗台风、抗海水冲击能力要求高,厂商需重视焊接缺陷控制、防腐效果等特殊工艺, 风机大型化则使厂商的研发、生产及检测水平面临更大挑战。产品方面,大功率塔筒桩基 对焊接参数、工艺流程、精度控制要求提高;设备方面,大功率塔筒桩基管径大、管壁厚, 低功率生产线无法完成卷圆工序,需设备更换或技改;质检方面,中厚板、大尺寸产品使 缺陷检测难度加大,需通过升级设备、技术合作和检测试验保证产品检测流程和结果。

  深远海化趋势下,导管架、漂浮式基础占比预计将不断提升,头部厂商技术储备及应 用领先。导管架节点数量多,疲劳损伤大,加之水下灌浆质量较难检测和监测,在结构受 力、防腐蚀、加工维护等各方面都比单桩有更高要求,生产难度更高。随着水深加深,导 管架和单管桩重量都有明显提升,目前主流单管桩重量已达 2000 吨左右,导管架重量已 达 3000~3500 吨左右。具备量产能力并实现供货的企业包括泰胜风能、大金重工、海力 风电、天顺风能、润邦股份,在超大管桩、导管架基础产品布局和技术研发方面拥有充分 的优势,并且获取了大量的应用层面的经验;目前国内漂浮式风机基础供应商主要为船舶 与海洋工程类企业。

  受益全球风电行业高景气度,拓宽业务半径是各厂商共同战略规划。多数管桩海塔公 司集中在江苏地区,随着各地海风规划出台,各厂商业务半径走向全国,争夺广东、山东 市场资源。未来海外风电的可期发展也给国内海工厂商带来巨大出口红利,催化厂商进行 出口规划。天顺风能 2019 年瞄准德国,建设海工基地,大金重工也规划在欧洲建立海风 基础工厂,通过建造面向全球的综合性生产基地,享受行业强周期福利。

  国内企业塔筒出海势头加速,单桩出口实现突破。大金重工、天顺风能、泰胜风能的 出口比例接近,国内企业以出口塔筒产品为主,海外客户的供应商体制使有出口业绩的公 司具备更好的客户端优势;桩基因运输效率低和方案不成熟的问题,需求仍主要由海外本 地产能满足。根据大金重工公告,公司凭其基础设施、港口条件和工艺装备和对海外业务 的加大投入,于 2022 年揽入 6 项海风海外项目,包括 5 项欧洲项目,成为国内首家管桩 产品出口欧洲的企业,打开国产桩基的欧洲市场。

  头部厂商重视外销业务,有望持续拓展全球市场份额。国内头部企业均积极延伸海外 业务,在建产能规划于2023-2024 年陆续投产。代表性厂商在 2018-2019 年海外收入占 比平均超 30%,2020 年和 2021 年受益陆上和海上风电抢装潮,产品内销需求量和毛利 率有所上涨,厂商业务重点着眼于国内市场,外销业务占比下降至 15%左右。随着疫情形 势平稳和国内抢装潮结束,2022 年头部厂商继续海外布局,以泰胜风能为代表的塔筒桩 基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创历史新高。我们预计随着海工头部厂商出海节奏的加快,头部企业 将在经济性、饱满产能、稳定交付能力、海外历史业绩的优势基础上继续拓展海外海上塔 筒和桩基市场,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码头和属地资源为核心优势,海塔桩基行业格局集中

  降低成本端压力是竞争力关键,码头资源和产能布局成为发力点。由于塔筒和桩基企 业的成本构成相近,原材料占比 70-80%,因此提高运费、人工等成本的管控能力成为关 键。一般情况下行业内企业综合成本结构中运输成本占比较高;随着主流机型大型化趋势 愈发明显,运输亦成为制约海风设备零部件生产企业业务发展的瓶颈之一。

  1)码头:港口码头是产品外运的必备配置,是海上塔筒和桩基厂商的重要竞争指标。 目前国内塔筒桩基企业中大金重工、海力风电、泰胜风能、润邦股份均具备自有码头,有 望凭借码头优势,优化扩产动能,调控运输成本,提升产品交付能力。

  码头资源稀缺,港口岸线审批难度大。码头建设需通过省政府审批满足规划,港口岸 线使用权需要通过国家交通运输部批复,码头岸线的资源审批难度持续加大,同时港口建 设需要自然条件良好的岸线资源,对周边配套资源也有较高的要求。据中国交通运输部披 露的数据,截至 2021 年底,我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共计 2659 个,风电塔筒管桩运输 所需的 10 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共计 463 个,占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的 17%,年新增 数仅 23 个。因此已获审批的港口码头等生产基地逐步成为稀缺资源,掌握相关资源的厂 商先发优势显著。

  自有码头企业具有运输费用的成本优势。海上风电塔筒桩基的运输需要港口码头,自 有码头的企业面对的转运费用、吊装服务费和囤货费用等成本压力减少。据各公司年报披 露数据测算,拥有自有码头的大金重工、泰胜风能和海力风电的单吨运费(包括海上和出 口桩基塔筒)约为 200-300 元,而无自用港口的天顺风能,据公司发行可转债申请文件反 馈意见回复公告披露,其单吨运费约 300 元。据海力风电招股说明书,对比自有港口前后 运费,2020 年公司单台桩基运费较 2018 年减少 6 万元,若按单台 1000 吨测算,单吨运 费节约 60 元。

  2)属地资源:头部企业多数布局生产基地于江苏,作为“十三五”期间海上风电装 机容量占比最高的省市之一,其近海优质风电场多集中分布于南通、盐城等区域,与生产 基地布局高度重合,利于保证交货的及时性。近年各厂商也着眼布局于风资源丰富的“三 北”、两广地区及海运便捷的上海、山东等沿海地区,一方面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提升公 司现场技术服务及售后维护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项目建设能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加强公司与地方政府、投资业主之间业务黏性,获取拿单优势。

  经营规模和历史业绩是业主招标的重要考评依据,头部企业优势明显。塔筒、桩基及 导管架属于大型钢结构产品,日常运行环境恶劣,行业内一般要求该等产品可靠使用寿命 在 20 年以上。运行维护周期长叠加风电场建设前期资本投入较大、安装施工成本较高等 因素,下游客户在供应商评价及选择过程中,会优先考虑具有较大经营规模且历史业绩稳 定的企业,大部分海上基础和塔筒项目招标通常要求近 5 年的历史业绩。

  陆风产能规模稳定,海风和出口产能进程加速,我们测算塔筒桩基五家头部企业 2023 年产能合计为704万吨。据各公司公告和披露的公开信息,结合扩产项目的建设周期判断, 我们测算,截至 2023 年底大金重工、天顺风能、泰胜风能、海力风电和润邦股份这五家 塔筒桩基头部企业的陆风产能规模将达到 205 万吨,同比增长 25%,而受益海风和出海两 条增长逻辑兑现提速,预计海风产能规模 383 万、出口产能规模 116 万吨,分别同比增长 145%/90%。

  海上塔筒和桩基放量可期,前期布局项目逐步投产,头部企业 2022 年国内海风产能 合计为 140 万吨,预计 2023 年国内海风产能增至 383 万吨。海风项目深远海化和大型化 趋势下,叠加全球海风装机进程乐观,国内桩基海塔需求量大大提升;供给端来看,头部 企业前期扩产的海风项目在 2022-2023 年将逐步开展并且部分实现投产。据各公司公告和 披露的公开信息,截至 2022 年泰胜风能、海力风电、润邦股份、天顺风能和大金重工的 海风产能分别约为 20/50/30/0/40 万吨,我们预计到 2023 年年底五家公司海风产能有望分 别达到 20/103/30/100/130 万吨。

  海风基础高壁垒高门槛,国内行业格局集中。与陆上塔筒的分散格局不同,由于海上 塔筒桩基所需码头资源的紧缺和产能布局的重要性,国内目前从事海风塔筒和桩基生产的 企业较少,大金重工、海力风电、天顺风能、润邦股份和泰胜风能为主的少数领先企业贡 献国内的主要行业产能。我们根据出货量测算,2022 年主导企业海力风电、大金重工、 泰胜风能、天能重工、润邦股份的海上塔筒和桩基的全球市占率合计约 30%。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