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枢纽——新中国治黄的原型试验场

发布时间: 2019-10-30   来源:中国电力网  作者:刘畅

  它是一项寄托黄河变清梦想、肩负黄河防洪减淤重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它是一项从诞生之初就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中国 156项重点工程中唯一的水利项目。

  它就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回望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发展之路,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在与黄河泥沙的“博弈”中艰难前进。三门峡水利枢纽已然成为新中国治黄工作者重新认识黄河、认识黄河泥沙最大的原型试验场。

  任何一座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是利弊并存的。

  在与黄河泥沙“博弈”的过程中,由于原设计对来沙量和淤积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造成蓄水后泥沙淤积。三门峡水利枢纽被迫经历了多次改建,以增加泄流排沙能力。

  在改建过程中,如何既保证水库正常调度运用,又创造干地施工的条件成为难题。尤其是二期改建,更是要在40米以下进行深水作业。因此,设计制作深水围堰,是改建工程必须首先攻克的技术难关。

  勤劳智慧的枢纽人协同有关科研单位、科技工作者和治黄职工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先后完成了混凝土配比装袋沉放、摸索沉放工艺操作技术措施等关键性试验项目,一道道难题终于被逐一破解,一个高41米,总重84.4吨的庞然大物试制沉放成功。

  这项由中国人自主研制的“深水围堰”,以其结构新颖、制作安装和拆卸灵活方便、大幅度节省工程费用等特点,解决了三门峡水利枢纽二期改建施工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三门峡水利枢纽特种深水围堰》项目更是获得了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仅解决了三门峡水利枢纽改建施工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激励着三门峡枢纽在科技攻关的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行,更为国内外社会在多泥沙河流上建设水工建筑物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门峡水库经历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蓄清排浑”三个运用阶段,特别是“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成功探索,即非汛期拦蓄含沙量较少的“清”水,汛期开启闸门,排泄含沙量较多的“浑”水,破解了“水沙密码”,使库区泥沙达到年内进出库平衡,保持了长期有效库容。

  通过三门峡枢纽这块试验场,让新中国无数治黄工作者重新认识了泥沙含量冠绝世界的黄河。

  三门峡水利枢纽在扛起黄河防汛重任的同时,并没有懈怠,大胆向水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展开了探索。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要实现浑水发电,是具有世界性挑战的难题!

  从1973年起成功的探索出水库独特的“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后,三门峡水利枢纽,真正投入正常运用并开始发挥综合效益。

  发电初始阶段,三门峡水利枢纽尝试实行全年发电运行,汛期根据水情间断发电。但由于三门峡所处的河段,水沙含量高,泥沙气蚀对机组水轮机过流部件磨损严重,尤其在汛期,磨损情况甚至会成倍加重,直接导致机组运行震动加剧,运行效率下降,甚至无法保证安全运行。被迫于1980年汛期停止发电运行,从此黄河汛期浑水发电被视为“禁区”。

  1989年,面对环保清洁能源不能有效利用,汛期洪水资源浪费的情况,三门峡水利枢纽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黄河治理开发的迫切需要出发,自筹资金,自立项目,精选科研人员,明确攻关课题,成立科研攻关领导小组,强力攻关。

  1989年7月,进行了第一次汛期浑水发电试验,经过一个全汛期近2000小时的发电运行,当试验叶片被从水下取出时发现,叶片多个端面均被泥沙气蚀磨损得裂纹道道,破坏最深处可达40mm……

  正是通过这次试验,让三门峡枢纽人初步掌握了当时条件下的水轮机气蚀、磨损破坏规律以及各部位破坏强度等特征。

  1990年汛期开始,试验内容逐步扩展。一方面加强汛期浑水发电的水库优化调度及水文泥沙研究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泥沙水文资料,并通过水库优化调度,有效降低过机含沙量20%左右,保证了过机泥沙中粒径大的粗沙重占过机含沙重的百分比不超过10%,明显减轻了水轮机破坏;另一方面展开耐磨材料研究,陆续对五号、一号、三号机组进行了19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试验以及8种材料的工艺试验,从中筛选出性能较好的抗磨防护材料和工艺。最终经过反复试验,在水轮机表面防护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大大减少了叶片被气蚀磨损程度,经过防护后的过流部件可满足三年的汛期发电运行从而为选择水轮机过流部件防护方案和水轮机改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历时6年,三门峡水利枢纽走过了一条艰难探索而又光辉灿烂的道路,1995年,《三门峡水电站汛期浑水发电试验研究》获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但使黄河浑水发电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为黄河乃至国内外泥沙河流的水力发电提供了有益借鉴,为宝贵的水力资源充分发挥效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三门峡枢纽发电过程中,除了要探索水沙规律,克服泥沙带来的不利因素之外,应对上游泥沙裹挟而来的芦苇、杂草等污物也是绕不开的一道“坎”。

  由于枢纽上中游黄土高原地质和气候特殊,土质疏松,沿岸水土流失,每逢来水量大,尤其是汛期,会有大量的芦苇、杂草、树根(枝)等污物被水流挟带而下,致使大量污物堆积在坝前,不但造成水质严重污染,影响库区生态安全。污物拥堵在发电坝段进水口拦污栅前,还会形成一道密不透水的“软性闸门”,造成机组出力减少,影响机组发电。

  如何才能清除污物,确保库区生态安全,实现汛期水能的良好利用?

  三门峡枢纽人在充分研究分析三门峡库区污物来源、成分等问题进行的基础上,摸清了来污规律及污物分布状况。针对不同情况,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制定了相应的清污方案和对策。同时,结合枢纽实际对清污技术及其装备进行实验研究,优化改造三门峡水电站拦污栅结构。先后研制了深水液压抓斗,改造清污船增加了船只推污装置,自主研发形成了一套“拦、排、抓、推、捞”五位一体的综合清污技术。其中,更是首创了双爪联动专用深水液压抓斗,创新性提出在坝前▽316高程修建栈桥的新思路,在坝体上建造了国内唯一的专用清污栈桥。

  经过实践和应用,该项成果显著提高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清污效率,发电效益明显提高。并改善水质、提高清污安全性,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提供了安全保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2014年,此项研究成果获得了认可,取得了黄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历史的征程中,三门峡枢纽留下了一道道弥足珍贵的坚实足迹。在这块治黄的试验场上,《三门峡水电厂水轮发电机主轴密封更新改造》《发电机组通风改造实验》、机组检修过程中碳化钨喷涂技术的使用等一项项困扰国内外的技术难题被攻克,一项项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不仅为新中国兴建小浪底、万家寨、三峡等大型水利枢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多泥沙河流水沙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更为维护黄河健康生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立足新征程,三门峡枢纽将积极响应习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承载起治黄的光荣和梦想,不忘初心,继续肩负起责任和使命,坚定不移的投入到黄河母亲的保护和治理工作中去,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 三门峡水电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400-007-1585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