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盏元宵灯笼

作者:张传衡 发布时间:2017-02-10   来源:中国电力网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常言道:外孙打灯笼——照舅(旧)。每每回忆儿时目睹舅舅自制灯笼,在元宵之夜手牵手拉着弟弟,打着灯笼闹元宵的情景,有多少念念不舍涌上心头。

  随着斗转星移,花开花落,儿时诸多物事早已淡出了记忆的词典,现在能够清晰地刻在记忆深处的,唯有那年正月十五之夜打着灯笼与舅舅闹元宵的情景。那小小的由舅舅自制的灯笼,那一点飘忽的灯火,那黑夜里几十只灯笼点亮的“萤火虫”,还有那快乐无比的嬉戏声,如一幅泼洒在湘西北道水河畔优美的年俗风情画,成为了儿时闹元宵的记忆扫描。

  上个世纪60年代,村子里没有通电,家家户户都靠煤油灯照明。夜幕降临,村里总是一片漆黑,毫无生气,家里那如莹的灯火,常常出现“灯下黑”。出门只有靠着记忆走回家里或者外出串门,这样的漆黑是一年里村里最为常见的,只有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才会大道流萤,灯火闪亮。

  提起儿时的灯笼,大多是父亲从集市上买的纸灯笼。也有的买不起,就用高粱秆扎骨架,做成八角形四季灯,还有没骨架的火罐灯笼,用萝卜制成的灯笼,用白菜疙瘩做成的灯笼……无论是哪种灯笼,在孩子们眼里都是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正月十五这天,天还没黑,性急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点亮自己的小灯笼,然后呼朋唤友满村子走。几十个小红灯笼组成了一个长蛇阵,由村东飘到村西,由村南转向村北,走一路,说一路,笑一路,疯一路。漆黑的土家屋场夜晚萤火点点,多了一道风景。

  再大一点的时候,元宵节时,心灵手巧的舅舅主动帮我和弟弟,做起了自制的灯笼。舅舅做的灯笼与众不同,构思精巧,因为它不怕烧毁。而小伙伴们的灯笼,大多都是用竹批作骨,外面糊上各色的纸张。这样的纸质灯笼,只要稍不小心,一阵大风刮来,就会来个“纸船明烛照天烧”。舅舅做的灯笼可不一般,费尽心思。它是玻璃瓶子灯笼。那是充满智慧的舅舅根据热胀冷缩的道理,把醋瓶、酒瓶或酱油瓶的瓶底儿先在热水里浸一下,然后快速地在凉水里冷却一下,瓶底儿就齐刷刷地穿底了;接着在瓶底儿上钻上三个小孔,孔成等腰三角形;再次,在小孔里穿上等长的铁丝,从瓶口伸出,并起来拧成一股拴在一根拇指般粗细、尺八长短的小木棍上。最后,把油灯放进瓶子里,就大功告成了。至今,每到元宵佳节,看到小朋友提灯笼,舅舅那充满睿智与慈祥的面孔,立马就浮现在眼前。

  后来,舅舅因病早逝。我的父亲为了我和弟弟照样能够在元宵节那天夜晚,能和别的孩子一样打着灯笼闹元宵,提前好几天自己开始研制起灯笼来了。父亲制作的灯笼,说是灯笼,其实就是一灯盏。灯盏是用包谷面做的。先把包谷面搓成直径为3~4厘米的圆柱,切成1寸多长的段,然后,从顶上摁个窝窝,就像窝窝头一样,然后将这窝窝头放进一个蔑扎纸糊的灯箱里,俗称包谷灯笼就做成了。

  元宵节这天,我和弟弟在灯盏里倒上食用油,慈善的母亲再搓一条棉花线绳放进油里浸泡着,接着点燃线绳后就打着灯盏屁颠屁颠地跑到村口和小朋友们集合去了。我们一会儿扎进大人们天南地北聊天的人群中,一会儿又三五成群地做起游戏……直到灯盏里的线绳燃尽,灯笼里窝窝头也被烤得金黄橙亮了。

  好一个灯笼闪烁的土家屋场,好一个热热闹闹的元宵佳节,好一个欢歌笑语的山村之夜。最后,一手捧着灯笼,一手小心翼翼地取出窝窝头,一点一点地塞进嘴里,慢慢地嚼、细细地品,那个烧烤的香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小小的灯笼,留给了我难以忘怀的记忆,成为童年里最具美味的一道菜肴。而现在,生活好了,走在大街小巷看到那一盏盏具有科技含量的灯笼,尽管心里也有暖暖的冲动,但是已找不到舅舅和父亲那盏自制灯笼所带给我的乐趣了。

  儿时的灯笼儿时的我,儿时的灯笼儿时的元宵。

      关键词: 大唐石门发电公司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