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电 > 基层动态

水冰转换背后的三峡身影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2-01-20 00:00:00

本网讯(李时宇 杨思恒)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将成为世界上首座举办过夏季、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合作伙伴,三峡集团与奥运缘来已久,在“水”与“冰”的转换中留下了精彩的三峡故事。即日起,三峡小微开设“我的奥运故事”专栏,为您讲述三峡工程建设者从三峡大坝工地转战奥运场馆建设的传奇经历。

一起去感受“三峡老朋友”的华丽变身吧!

2001年7月13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由中国北京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一年多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市国资公司”)成立奥运项目领导小组,为建设标志性奥运场馆做准备,并开始在国内寻找一支能啃“硬骨头”的专业管理团队,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奥运场馆提供支持。

彼时,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即将实现“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以下简称“三峡总公司”,2017年更名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过硬的项目管理能力吸引了北京市国资公司的目光。

三峡与奥运的缘分就此拉开序幕。

2003年初,三峡总公司接受北京市国资公司的正式委托,成为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项目(以下简称“水立方”)的建设管理方,三峡总公司随即调遣精兵强将组成项目建设管理团队,前往水立方项目开展工作。

 

▲ 水立方以其独特的钢膜外围护结构和建筑艺术效果赢得世人关注的同时,也获得了“鲁班奖”“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和“奥林匹克建筑奖”等几乎所有建筑界大奖,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在“杰出结构大奖”的颁奖词中写道:“水立方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所认可的最具创新、最激动人心、最卓越的结构之一。”

不惧挑战,跨界突破

侯建刚,现任三峡集团所属三峡发展副总经理,时任三峡总公司奥运项目管理部合同部的负责人,为了拟定水立方项目管理建议书,他与几位同事一道从三峡工程奔赴北京。

“在接到水立方任务之前,三峡总公司承担着国家重大水电工程开发的历史重任,而这是第一次以‘管家’的身份代业主方负责非水电类工程的全过程建设管理工作。如何构建管理框架,如何将三峡模式与建筑市场既有模式相结合,如何适应从大水电领域向工民建领域市场化竞争的转变,如何应对水电和建筑行业在设计、施工等队伍专业化、标准化、组织管理上的差异,都是我们一开始就要去解决的问题。”侯建刚回忆起当时遇到的种种挑战时感慨道,“毕竟双方是第一次合作,业主北京市国资公司中的部分人员还是心存疑虑,认为三峡人虽然拥有建设管理好大国重器的专业能力,但水立方项目毕竟是民用建筑建设,三峡人能够做好这项工作吗?”

▲ 水立方工程膜结构搭建

项目建设准备之初又面临非典、尘卷风等不可抗力因素……各种困难接踵而至,给这支年轻的三峡团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穿越非典,无缝大梁

“我们来做这个项目,就一定会做得好,我们有这个自信!”侯建刚从一开始就坚信这一点。

三峡人的自信,来源于工程建设管理的专业能力和建好国家工程的奉献精神。

面对着如此之大的跨界,项目团队凭借着超强的敬业和学习能力,不断地观察、调研,将困难转化为前行的精神动力。大家从适应工民建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开始,深入了解政府和业主的建设与运营需求,调研全国各地建设游泳场馆的实际情况,超常规地开展设计方案竞赛的组织工作。

▲ 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最肆虐的时刻,平日繁华的首都街道人车稀少,人流如潮的北京金融街复兴门地铁站竟空无一人,仍在坚持照常上班的三峡人留下了这张特殊的纪念照片。

在“非典”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全北京几乎都停了下来,项目团队仍然选择坚守。现任三峡集团成大中心项目部副主任、时任三峡总公司奥运项目管理部技术管理部工程师的江宏回忆道:“当时北京市各级主管部门的办公楼因为疫情严重而拒绝人员来访,三峡团队负责对接的同志坚持将报送材料放在办公楼门口指定的箱子内,采用无接触报送的方式保证工作进度。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地铁车厢里常常只有我们项目部的几个人,我们的班车仍然坚持每天行驶在车流稀少的长安街上。”

2004年8月27日,罕见的尘卷风自然灾害袭击了项目建设现场。由于三峡项目团队从进场开始就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搭建现场临时办公建筑,在风灾面前,三峡人的办公用房并没有遭受大规模破坏。

▲ 水立方屋顶钢结构施工

三峡项目团队的精细化工作要求,不仅在尘卷风中“救”了他们,更是渗透在建设水立方的每一个进程中:为了确保水立方建设中的必要材料——混凝土的质量,他们采用延伸管理的方式,前往混凝土加工厂进行驻厂监管,亲自监督混凝土搅拌站进货砂石料、制作混凝土、送入建设场地等全流程;在建设场馆内8根高3.5米、宽1.5米大跨度预应力大梁时,三峡团队制定了严谨的技术路线,从原材料、温控等方面仔细谋划,24小时倒班鏖战,用三峡大坝浇筑混凝土的经验,确保了完成浇筑后的8根大梁实现无裂缝,打破了参建各方“不可能无裂缝”的传统印象。

▲ 水立方钢结构封顶仪式

三峡团队始终秉持着“奥运工程和三峡工程同等重要”的原则,用严谨和精细化管理消除了质疑的声音。时任国家游泳中心项目设计方的副总建筑师郑方评价三峡团队时说道:“这群修水坝的同事令我敬佩,他们特别专业、特别担当、特别较真。”正是有这样的三峡品质,三峡团队铸就了水立方这一项精品工程。

双奥精品,多能立方

2019年,北京冬奥会冰壶比赛场馆——水立方冰场可转换结构施工圆满完成。此时的水立方,在世界最大奥运游泳馆、世界最大膜结构工程、世界第一个多面体空间钢架结构建筑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世界首个”——世界首个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双奥”场馆、世界首个冰上和水上项目可同时运行的场馆。

水立方的“水冰转换”真正实现了奥运场馆的可持续利用,极大地增强了场馆的社会价值。这得益于水立方功能、建设工期、安全、质量和成本的“五统一”,要做到这些,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我们铺了一条很好的路。水立方从一开始建设的时候,在空间的可塑性上是有所设计和准备的。在后续的使用中,业主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建和升级,不用花费大量的成本去进行整体重构。到目前为止,场馆内部包括声、光、热系统在内的很多设施都实现了多功能、可持续使用,不需要做太大的改动。”提及冬奥会中水立方的改造,侯建刚自豪地说。

▲ 2021年4月1日,水立方举办冰壶测试活动。按照构想,2022年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国家游泳中心将在游泳季和冰上季之间循环切换:春夏秋三个季节为水立方,用于水上运动;冬季则变身为冰立方,用于开展冰上运动,成为奥运场馆可持续利用的典范。

除了空间上的可塑性外,水立方在质量安全方面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后,水立方内已经成功举办了约200场大规模活动。2014年,APEC晚宴考虑在水立方进行,需要在屋顶悬挂超过50吨的设备。基于晚宴的高规格、高标准和重要国际影响,要确保万无一失,必须对水立方的屋顶做全方位的安全检测。基于建设期间建立的高度信任,主办方再次找到了三峡团队。又一次面对熟悉的场地,原班建设人马依然一丝不苟、慎始慎终。他们找到了六年前预先做好的安全监测设施设备,重新进行沉降、变形等安全检测,得出的结论是屋顶结构完好无损,水立方完全有能力承接APEC晚宴。已经投入使用六年的水立方,因其过硬的质量、安全结构和承载力,成功承办了APEC晚宴。

2022年,北京进入冬奥时间,改名为“冰立方”的水立方将承接北京冬奥会冰壶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比赛项目。“水立方”向“冰立方”的华丽转身,离不开三峡团队前期建设打下的良好基础。水立方以绿色、智慧、科学、节约等精品工程的形象和质量,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更在时间的见证下,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 水立方实景图

2003年,一批年轻的三峡人,带着来自三峡工程建设一线的智慧、勇气和担当,勇挑重担,投入到水立方的建设中去,全力支援北京奥运。

如今,三峡人与奥运再续情缘。2020年12月15日,三峡集团与冬奥组委签约,正式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合作伙伴。三峡人必将不负所托,奉献清洁能源,推动绿色低碳生活,用三峡品质点燃激情冬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