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电 > 基层动态

准能黑岱沟矿: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准能集团发布时间:2021-03-11 00:00:00

2018年至2020年,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紧紧围绕“创新驱动、智慧开采、降本增效、绿色开发”主线,结合实际,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全力推进制约生产、安全、经营重点技术难题的技术攻关,为矿山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搭建平台,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丰硕

三年来,黑岱沟露天煤矿依托3个准能集团公司级创新工作室和3个矿级创新工作室,强化组织体系建设、推进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建设,充分发挥职工创新工作室引领作用。根据每年形势的发展变化,调整科技创新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明确主责单位、协同部门的职责,强化沟通与联系,构建协同有力、整体推进的组织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把关定向,考核工作小组考核监督,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查鉴定作用,建立审核、考评、验收规范化、标准化清单,实行年审立项、月查季评、成果实时鉴定的全过程管控机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力度。同时,该矿完善科技奖励办法,每年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创新工作优秀团队给予表彰奖励,并及时发放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各类奖项,鼓励一线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全面激发全员创新热情。

图为供电技术创新工作室骨干研究吊斗铲相线触头升级改造课题

三年中,黑岱沟露天煤矿共申请专利10项,发表科技论文40篇,研究课题21项,征集技改技革72项、合理化建议276条,采纳实施技改技革53项,合理化建议164条,累计创效6800余万元,累计奖励达540人次,奖励金额近50万元。

立足生产,科技创新项目稳步推进

三年来,黑岱沟露天煤矿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原则,优先就采场最新变化和设备特点开展技术攻关。尤其是2020年,面对断陷带、吊斗铲停机保养检修等复杂的生产形势,黑岱沟露天煤矿实施了单斗电铲剥离作业替代吊斗铲作业的技术方案,顺利完成了北区剥离露煤任务,解决生产接续问题;优化运输系统,在南部500米区域1075台阶北端与吊斗铲南回程路间进行排土搭桥,建立运输通道,节省运输成本1400余万元;优化边坡巡查方式,运用无人机技术,开展“空对地”航拍巡查,实时掌握边坡坡面形态,有效监测高台阶片帮并作出预警15次,为边坡状态的判断提供有力依据。

图为单斗电铲替代吊斗铲剥离作业现场

该矿还立足生产实际,继续推进抛掷爆破吊斗铲倒堆工艺的创新研究,已系统性构建了一整套有别于国外的吊斗铲倒堆工艺设计理论体系,从根本上打破了综合开采工艺系统中吊斗铲倒堆环节的“瓶颈效应”,实现了“高强度、窄工作线、单铲、单个工作面”条件下的吊斗铲倒堆工艺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极大拓展了工艺的适用条件。此工艺成功应用后,吊斗铲有效作业能力达1700万m³/a以上,提升幅度高达41%,每年可节省约5669万元。

三年来,黑岱沟露天煤矿针对采场最新变化和设备工艺特点开展的需求性和导向性重大课题攻关达到了27项,不仅有效解决了制约安全生产的重点、难点问题,还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职工创新活力

黑岱沟露天煤矿一直致力于建立人才培养交流学习渠道、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队伍。

图为采矿技术组研究采矿方案

三年来,黑岱沟露天煤矿依托职工创新工作室,以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导向,以“1+N”人才培养的模式,带动课题攻关小组和团队成员提升技术水平;采取课题结对子的方式,吸引内外部优秀人才加入,以研促学,促进共同提高;突破束缚,勇于尝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拔中青年技术骨干,并通过高校深造、对标学习、集中培训等途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充分发挥所有工作室创新团队成员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提升战斗力。

目前,黑岱沟露天煤矿职工创新工作室有6支专业创新攻关团队,共有团队成员112人,本科以上学历91人,平均年龄33岁,是一支富有朝气、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创新攻关团队。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尤其在全国智能矿山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黑岱沟露天煤矿将全力营造崇尚知识、热爱创新、尊重人才的氛围,全力推进创新工作室建设,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矿山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